永不消失的河流

2013-03-07 10:51乔叶
伊犁河 2013年1期
关键词:济源讲解员源头

乔叶

那条河,已经看不见了。河的名字,叫济水。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第642页关于“济”的第一个词条就是济水,如此解释:“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

现在,此刻,我就在济源。在济渎庙里。

渎,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第336页如此解释:沟渠,水道。网上又搜索了一下,说是古人把有独立源头,并能入海的河流称为“渎”。 《尔雅》中提到的四渎:江、河、淮、济,就是古代四条独流入海的河流,“济”指的就是济水。那时的皇帝常按惯例祭祀名山大川,名山即五岳,大川即四渎。在唐代,大淮为东渎,长江为南渎,黄河为西渎,大济为北渎。——淮河,长江,黄河,渎的这种气势才更符合我的想象啊。

这是第三次来济源。1997年之前,济源属于焦作辖区,第一次去济源的时候,是在1993年,那次去的是邵原镇的原始森林,晚上露宿在山中,那是我第一次露宿山中,只觉得青山碧通,红叶醉透,树木葱茏,野趣丛生。第二次去济源,是2001年,我刚调到省文学院,那年文学院的工作会议是在济源开的,时间很短,又是去开会,来去匆匆,便没有什么印象。这次,是以客人的身份正儿八经地来欣赏济源的风景名胜。就从济渎庙开始。虽是客人,但和其他同行的朋友相比,我跟济源到底十几年前是一家,也因了第一次那些美好细节的积攒,我心里便多了几分同地之谊的温暖。

济渎庙,全称济渎北海庙,位于济源市西北2公里济水东源处庙街村,公元582年也就是隋开皇二年开始建庙,之后一千多年来一直被不断扩建修葺,直到现在。以典型的正史腔来总结的话,一言以蔽之:“济渎庙是古四渎惟一一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现存最大的一处古建筑群落,被誉为中原古代建筑的‘博物馆……一部济渎庙兴衰史,也是中国古代水神崇拜史的缩影。”

历史风云安安静静地睡在纸上,我眼前只是这一座宏阔庙宇。在济渎庙里一路走来,红墙碧瓦,亭台楼榭,雕梁画栋,琉璃脊兽,碑碣林立,曲径通幽,端的是朱门重重,庭院深深,更有那绿水脉脉,静聚成池。——既是因水而建的庙,自然离不了水。连每一道门的名字也都和水有关:清源门、渊德门、临渊门、灵渊阁……在灵渊阁,我看到那一泓清池底冒着泉水的气泡,问讲解员:“这就是济水的源头么?”

讲解员说,济水的源头是在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的方式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珠河和龙河两条河流向东流去,很快便交汇成一条河,叫水,水河又流到温县西北才开始名叫济水。济水成为济水之后,第二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而不浑,在荥阳再次神奇浮出地面……三隐三现,百折入海。真是一条神奇的河。

“那么,一会儿我们就可以去看看济水了?”

讲解员有些尴尬地笑着,说济水这条河,已经没有了。早就没有了。她在东汉王莽时出现旱塞,唐高宗时又通而复枯。黄河又多次改道南侵,逐渐冲入济水河床而入海。如今的济宁市就是原来济水中间北上的地方,黄河下游地段以及大清河、小清河,就是原济水故道。

故道而已。

那么,还祭祀她干什么呢?

讲解员说,这个问题,唐朝时期就有人问过,发问的人是唐太宗。济水通而复枯后,唐太宗问大臣许敬宗说:“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尊四渎,何也?”——天下那么多宽阔雄浑的河流都没有被供作祭祀,济水干涸,几近消失,为什么还能位列四渎?许敬宗答曰:“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

许敬宗,死后被人如此总结:“敬宗位以才升,历居清级,然弃长子于荒徼,嫁少女于夷落。闻《诗》学《礼》,事绝于趋庭;纳采问名,唯闻于黩货。”释曰:敬宗是以他的才能得到官位的,而且历居清贵枢要之职,但是他竟把自己的长子丢弃在荒凉的边疆,把自己的女儿嫁到蛮人的部落,他们本该学习些诗文和礼节,可是他却没有尽到父教的责任。对于女儿的婚姻大事,只是听人家用多少钱财来交换……再加上他扶持武则天当皇后,可谓是一个经典的小人。——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翻开唐史,我居然屡屡被他惊住:唐太宗率军征辽东时,城中矢石如雨,有一勇士率先冲锋,主帅李勣指着他对许敬宗说:“这人何等勇敢。”按常理许敬宗只需随声附和,但他却说:“头脑简单的人才这样不知死。”说这种不合时宜的扫兴话,自然不得上峰赏识。后来更因在长孙皇后的丧礼上看到欧阳询穿丧服的难看样子想到了沐猴而冠这个成语而放声大笑,结果被贬官洪州。李世民曾问过许敬宗:“我看你这人也不错,但为什么人家都说你不好?”许敬宗对曰:“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光辉,天地之大尤憾而况臣乎?臣无肥羊美酒以调和众口是非,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君听臣受戮,父听子遭诛,夫妇听之离,朋友听之绝,亲戚听之疏,乡邻听之别。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谁人面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

虽然屡屡被他惊住,但对他我一向是无好感也无恶感——历史是笔细账,我努力不按照正史给我划定的大规则去粗算。如果没有能力细算,那我就不算。但是,他对于济水列渎之问居然有这样的应答,真是让我喜欢了。我愿意相信,很大程度上,正因了他的妙解,济水便被称为君子之水。济渎的存在,也便成为了君子精神的象征。“状虽微细,独而尊也。”——因独立而尊贵,而尊重,而尊严。

灵渊阁是济渎庙的最后一景。怀想着许敬宗的话,我跟着众人正要离开,讲解员忽然说左侧还有一个小门,从那边走出去就是一眼很大的泉水,叫珍珠泉,这珍珠泉曾经和太乙池一样,是济水的一个重要源头。

“现在还是活泉,各位要不要去看看?”

那就去看看。

好热闹的泉啊。来到泉水边,我的眼睛简直就是不够用:洗衣服的,游泳的,洗脚的,还有围在泉水边看的……泉水被一个大水泥塔压住,压成了很多不规则的水龙头,每个水龙头都在向外喷水,洗衣服的妇人们说笑着,游泳的男孩子们扶着一块塑料泡沫在畅快游戏,还有小小的男孩子全裸着,女孩子们则要文雅得多,她们说说笑笑地在泉水里低撩着裙子洗脚乘凉……

可是,现在的济水既然已经不见了,那这珍珠泉又流向了哪里呢?

讲解员说,珍珠泉的泉水流出去之后,形成了一条自然河,灌溉了很多农田,在灌溉的过程中,越流越细,越流越细……说到最后,讲解员笑了笑,做了一个“你懂得”的表情,沉默。

然后,就消失了。我知道。

同行的人都走了,我还留在泉边,一个老太太驾到,我便和她聊起天。她指着泉水里的一个光腚小男孩,说是她的孙子。她在看护孙子。我问她这泉水有多少年了?她说不知道。她小时候就有了:“可多可多年了。”

“没有被哪个矿泉水厂收了去?”

“说过这事,老百姓都不答应。”她笃定地说:“俺们还都要来这里洗衣裳呢。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这里洗衣裳。还来这里接泉水喝。这水,舀起来就能喝。甜甜的。”

聊了一会儿,兴致上来,老人家居然还当起了讲解员,给我讲起了讲解员刚刚给我们讲过的发生在珍珠泉的故事:一个老农月下观泉,左观右观,上观下观,觉得泉水实在是好,就吟诗道:泉泉泉泉泉泉泉。然后就无语了。正就郁闷呢,忽然听到有人接句:冒出珍珠颗颗圆。老农大喜,觉得这句子好得不能再好,于是问道:可是诗仙李太白?对方答道:然然然然然然然。

我笑。讲解员讲的时候,我没有这么笑。我必须得说:这个老人家比讲解员讲得有意思,有趣致。她讲得好。——讲解员说“观泉”,她说“看泉”,讲解员说“好”,她说“不赖”,讲解员说“吟诗”,她说“唱歌”,讲解员说“无语”,她说“没话”,讲解员说“郁闷”,她说“愁劈了”,讲解员说“大喜”,她说“高兴毁了”……这个坊间得不能再坊间的故事让这个老人家一讲,怎么就那么生动?怎么就那么别致?怎么就那么可爱?是因为她的民间语调么?这典型的民间语调,简直就是珍珠泉本身啊。

忽然想,这济水的源头,到底在哪里?是太乙池还是灵渊阁?不,都不是。济水的源头,就是庙堂外的这股泉水,是这股任什么都压不住的活泼泼、活生生、活鲜鲜的泉水。还有泉水边的这些人:洗衣服的妇女,光腚游泳的孩子,撩起裙子洗脚的少女……水为民用。水即是民。——人民这个大词,此刻,和水结合起来是如此适用。正是他们,一砖一瓦地盖起了济渎庙;正是他们,夯实了轵城的城墙;正是他们,孕育了愚公,荆浩,聂政,裴休;他们就是大明寺千年婆罗树上生生不息的绿叶,他们就是奉仙观坚若磐石的枣木柱和荆根梁,他们就是枋口广济渠守护河流的不朽堤岸,他们就是土地,就是一切的源头……可是,他们是否知道:自己就是这水?这泉水?他们是否知道:自己就是济源之源?也是文明之源,中华之源?

不由得笑自己问得矫情。难道不是么?他们知道不知道,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永远在。也因此,已经不见的济水,就是一条永远也不会消失的河流。因为,源头的活水永在。

猜你喜欢
济源讲解员源头
博物馆当讲解员
冠状病毒
初探《济源县公安局第五分局印□虎疫预防法及治疗法》公告
乡土教学资源搜集的途径和方法
黄果树瀑布现“天价”特级讲解员
地质博物馆讲解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矿产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济源市第三届“情定七夕”青年联谊会举行
寻找思路源头 发现解题活水
古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