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推动园区科学跨越发展——马鞍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侧记

2013-03-01 08:51:18郝轶琦
决策 2013年5期
关键词:示范园区马鞍山园区

■郝轶琦

(作者系马鞍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2012年,马鞍山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正式获得省政府批准,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比照省级开发区进行管理。有着三年多建设基础的示范园区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

2012年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亿元,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4.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84亿元,投产企业19家,其中规上企业达16家。在全球性经济紧缩、欧盟“双反”等多重困难下,仍然取得经济实力、产业集聚、城乡一体、重点项目建设的重大突破,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年见成效”的预期目标。

突破思想束缚,把握科学发展内涵

突破行政区划。年陡镇紧邻马鞍山、芜湖两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开发战略和马芜同城化发展战略的加快实施,这里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产业和基础设施配套好,开发成本低的优势更加凸显,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发展潜力巨大。

2010年,马鞍山市委市政府为响应省委省政府实施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贯彻“全域马鞍山”的指导思想,借鉴“飞地经济”模式,在这里成立马鞍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园区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现代物流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努力打造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园区,成为马芜同城化合作发展的先行区和科学发展的实验区,探索出一条具有示范区特色的宜人、宜业、宜居、宜游的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子。

实行委托管理。园区成立以后,马鞍山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决定,本着“区划不变、委托管理、利益分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将年陡镇整建制和太白镇太仓、常韦两村划归示范园区托管。托管后,园区和镇村实现了公共资源的共享和社会服务的均衡化,从而更好地发挥园区在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集聚和引领作用,在更大范围内集聚配置生产要素,统筹谋划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整个区域的联动快速发展。

加速城乡一体。园区开发建设三年来,在“先行先试、快干快上”的探索实践中,坚持以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区为统揽,坚持“产城一体、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此外,园区制定出台了企业用工补贴政策,对招收本地劳动力的企业给予最高1200元/年/人的补贴。

创新发展路径,加快园区崛起发展

加大招商力度,突出协会招商。着眼招大引强选优,着力谋划引进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的重大产业项目。重点围绕园区“四园两区”的产业布局,依托产业园等载体,以现有骨干企业为基础,陆续在装备制造、新光源、高端电子等主导产业取得新突破,实现新的集聚效应。强化以商引商、专题招商、专业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等措施,突出行业协会招商,按照“协会+龙头企业+园区”的招商理念,加强和相关行业协会的联系,将第三方的信息、企业的资金技术和园区的资源深度融合、互促发展,变“筑巢引凤”为“引凤筑巢”,变单个项目招商向业主招商转变、做到引资引智相结合。先后与7家行业协会建立合作关系,成功签约建筑装饰、国际科技园、纺织机械三个“园中园”项目。

在服务上深化“保姆式”服务内涵,构建了“一个园区、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基地、一个平台、一套人马”的新型服务模式。并确定专人为企业秘书,做到“受理不过天、审批不过周、服务再提速”,实现“零障碍”、“一站式”、“无忧式”服务。

坚持产城一体,推动“四化同步”。园区不仅要在土地供应、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和劳动力价格、资源承载力、区位条件等成本上占据优势,还必须通过完善产业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产城融合、营造宜业、宜居的环境等措施,不断提高园区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来提升园区的综合竞争优势。

加强生产性配套,以制造业为核心,完善金融、技术研发、物流等产业链配套。13.5平方公里的饮马湖科创服务区已开工建设,部分金融机构已达成入驻意向。园区有信心将13.5平方公里的饮马湖科创服务区建成环境最优、品位最高、客商最向往的马鞍山南部新城和最有潜力的增长极。

完善生活服务,不断提升医疗卫生、学校、文化、公交等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住宿、餐饮、超市等商业设施,加快公租房、廉租房和职工宿舍等配套项目建设。园区累计建设公租房安置房66万平方米,已交付1500套、入住5250人,即将交付2300套、可入住8000人。台湾商贸中心初步建成、旺家园商务酒店、超市对外开放,并成功举办了首届台湾风情节。政务中心、文体中心、博物馆正在加紧规划建设。规划建设的50万平方米的绿城桃花源、绿色装饰材料产业园、金凤凰商业街及商务会所项目,将形成各具特色的商贸商务商圈。

注重城乡统筹,建设“美好乡村”。目前园区核心区内有年陡镇,在实践中坚持把产业与城市、城市与村庄、市民与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针对过去偏远农村,公共设施落后,环境差。托管以后,园区每年投入千万元以上用于民生工程。省委省政府提出“美好乡村”建设后,园区在遵循绿色环保、因地制宜的前提下,加大了乡村的改造力度,启动试点村改造,聘请设计团队进行试点村的规划设计,突破乡村定位,建设开放式的综合性社区,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加快与园区的全面融合。对于现代农业,按照农业龙头+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发展模式,从行业发展的导向上鼓励他们去做。政府把村的道路基础设施建好,把通向外部的干道建起来,把销售网络平台建起来。要求镇村要突出产业为主导,在“村强、业兴、民富”上下功夫。2012年,加快以道路、电网、饮水、污水、燃气、公交、安置房、垃圾收集、宽带、泵站建设为重点的“十大工程”建设投入1400万元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投资256万元完成查湾集镇自来水末端管网改造。每月都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培训,重点培训电工、焊工、电脑操作、电子、家政、厨师、驾驶、汽车维修等就业岗位。三年来累计就业4260人。

强化组织保障,筑牢坚强战斗堡垒

项目是示范园区立区的永恒主题。马鞍山市委、市政府把2013年作为全市“项目提速年”,全面推进项目提速、工作提效。为贯彻这一部署,园区积极准备、提前谋划,目前各项目标已经确定,关键是抓好落实。

切实提升抓落实能力。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就没有发展力。对党工委、管委会的决策部署和明确的目标任务,定进度、定标准、定责任,确保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近年来,园区着力改进学风,要求干部强化学习意识。每月举办机关干部专题讲座,每周举办干部能力提升培训讲座、完成村干部轮训。同时组织园区镇村外出考察学习和培训1056人次,邀请招商引资、社会建设等方面的专家举行专题讲座6次。

大力锤炼抓落实作风。园区严格执行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做到人员定岗、定责到位,实现了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用铁的制度、铁的纪律来保障人心思干、人心思上的良好氛围。

注重营造抓落实氛围。营造狠抓落实、崇尚实干的良好氛围,最重要的是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在抓落实的过程中考察干部,用发展的成果检验干部,凭工作的实绩选配干部,把有激情、想干事、会干事、能共事、干成事而又不出事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劣者下”。园区围绕“执行力提升年”活动,开展了“转作风,抓落实”多种形式的宣传报道活动,大力宣传谋发展、抓落实、见成效的先进典型,园区上下形成了谋发展、抓落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

承接产业转移最重要的是产业链的转移;搭建创新创业创意的平台,营造氛围,要吸纳各种创新型人才来园区创业,让园区成为大学生初始创意创业的首选地,这是马鞍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猜你喜欢
示范园区马鞍山园区
马鞍山郑蒲港新区
江淮法治(2022年2期)2022-03-17 08:54:16
龙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3:12
园区的开放样本
商周刊(2018年24期)2019-01-08 03:30:36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 01:27:18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8个园区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成自泸高速马鞍山隧道机电工程维护浅析
浅析贵州省正安县谢坝大鲵驯养繁殖示范园区建设
“诗城”马鞍山 魅力黄梅戏
黄梅戏艺术(2016年3期)2016-07-08 07:34:38
马鞍山村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