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先
与《决策》相识,是一场美丽的邂逅。那是2002年3月,我刚从乡镇借调到区委办公室工作,领导为了帮我拓宽视野,向我推荐了《决策咨询》。翻开刊物,我立即被她不落俗套的排版布局、不拘一格的语言风格、直奔主题的观点阐述、特色鲜明的理论视角而深深吸引,一口气读完了全部文章。随后十几天,我对该期重点文章《浙江活力》、《昆山的背后》进行了反复阅读,感到十分解渴。从此,每月跟领导蹭《决策咨询》,就成为自己的“嗜好”,好在领导比较开明,对我比较“纵容”。
在阅读和学习的同时,我也渐渐学会了思考,并就一些观点向孙东海等编辑进行电话沟通,他们建议我把自己的观点整理出来。针对世界能源业巨头安然公司的破产,整理了《企业规模扩张必须适度》的“豆腐块”,被《决策咨询》2002年第6 期刊出。针对招商引资大潮,整理了《政府招商引资中的有所为有所不为》被《决策咨询》2002年12 期刊出。这些“豆腐块”被领导发现以后,我还被作为爱学习、爱思考的典型,受到领导的点名表扬。作为一名借调人员,我备感振奋。
2003年,我在职攻读了华东师大MPA,经济较为拮据。出于对杂志的喜爱,加之为了获赠下一期杂志,我加入了评刊大军。2004年,作为热心读者,我有幸获得了全年的免费杂志。为此,自己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也颇让同事“羡慕嫉妒恨”。
2006年,在准备硕士毕业论文过程中,我引用了《决策》的很多案例、观点和分析方法。为了更好地完成论文,我急需得到公共决策专家指点。在编辑部的推荐下,我结识了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陈干全博士,并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完成了论文。
伴随着缘份的不断加深,我与张道刚、杨敏、贺海峰等都成了老朋友。记得2008年3月,我刚调到安徽省侨联办公室工作。在一个偶然的场合,听有人介绍说《决策》杂志的编辑来了,再一打听,原来是大名鼎鼎的张道刚。于是,我就主动向他介绍自己,虽说是第一次谋面,却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感。如今,为了工作需要和交流思想,我会时不时通过电话、QQ 或者登门拜访等方式,与这些老朋友谈天论地。他们总是放下手头的工作,听我倾诉,给我鼓励。在此,要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感谢。
这十年来,我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性质发生了很多变化,对很多问题也都进行了深入思考,一些文章陆续被《经济日报》、《安徽日报》、《领导科学》等报刊采用。由于理论观点、语言风格等原因,尽管我也给《决策》投过稿子,但再无文字被采用。虽然我和这些编辑是老朋友,我还是为他们只对杂志负责、只对读者负责的精神深深打动。他们从来没有因为是熟人,是老朋友就给予特殊待遇,我也从来没有奢望给予特殊关照。我始终认为,交流是为了获得共识,拒绝同样也是一种交流。
当然,这些并不妨碍自己对《决策》的喜爱,对《决策》的忠诚。如今,我还是经常就广告、排版、理论普及等提出自己的建言。在未来的成长之路上,我想,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平行前进,她必将秉承和坚持自己的风格,朝着自己的理想高地迈进,而我也很难为了适应她的风格作出全面改变。我还会继续向《杂志》投稿,她也一定会按照自己的“喜好”拒绝或者接受。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的相处,影响我们的情谊。因为,坚持自我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尊重。
《决策》已经昂首走过20年。在迈向而立之年的关键时期,真诚祝愿《决策》继续秉承原创风格,融入时代特色,为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