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读者“看见”并“在乎”

2013-02-27 05:42姚自强
活力 2012年22期
关键词:看见读者新闻

姚自强

[关键词]读者;报纸;新闻;写作

美国著名新闻教育家卡罗尔?里奇在其著作《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导言中,有两条关于新闻写作十分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让读者看见,令读者在乎”。该书主译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钟新认为,这句话道出了当今新闻写作的两个重要的特征:在人们越来越依赖视觉信息的今天,看着电视和碟片长大的人们成为主要受众群体,把读者带到现场“让读者看见”就成了新闻写作的目标之一;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信息渠道铺天盖地地涌向读者的时候,如何让读者注意你的报道,“令读者在乎”你的报道,是所有记者从业人员都将面临的挑战。钟新同时认为,只要按照这两条去进行新闻写作,记者就可能写出获新闻奖的新闻作品。

“让读者看见,令读者在乎”,这两句话,具体体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新闻观,主张在新闻出版工作中,应站在以“读者”为中心的角度去考虑新闻的采写与编排。读者是铁,报纸上的新闻就应该是磁石。这块磁石的吸引力就是可读性、必读性和耐读性,这样才能把读者牢牢地吸在自己的身上。

我国早期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说:“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基础在群众,其前途也在群众。”如果失去了群众,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和市场。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失去了“读者”这个“衣食父母”的支持,谁就终将无法生存,还何谈发展呢?因此,报纸从业人员要树立“读者意识”。围绕“读者”这个中心,引申出两个基本点,那就是“让读者看见”和“令读者在乎”。

一、让读者看见

众所周知,21世纪是以电视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图画时代。“眼球经济”成为新概念。谁赢得了人们的眼球,谁就赢得了经济效益。尤其是近年来,以互联网业为代表的网络经济迅速崛起,都在与报纸等传媒争夺受众。因此,纸质媒体如何应对,以达到让读者“看见”的效果呢?

第一,重视图片的使用,让文字形象化、图示化,吸引读者的目光。

第二,创新写作手法,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让读者如身临其境。

要增强新闻报道的视觉冲击力,就要研究改变传统的写法,力求用“表现”的手法再现场景,用特写、白描等手法进行写作,把读者带到新闻的第一现场。据美国报纸协会的调查显示,利用特写式的写作有助提升读者的满意度,这种手法软化了硬新闻,会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就要求记者改变采访作风,深入到新闻一线或现场,并注意观察、记录新闻人物及事实细节,比如场面、情景、语言、动作、神情、衣着等等,用细节描写感染读者。

二、令读者在乎

在新闻选题时,就应当考虑新闻本身是否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能否引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在搜寻新闻“热点”的同时,也可找些“冰点”新闻加以报道,选择能引起读者心灵共鸣的兴趣点和富有生活气息的新闻加以报道。

在写作中应引用能够引起读者关注的材料,寻找“令读者在乎”的角度。它体现在报纸的“卖点”上,就是指能够促使读者阅读你这篇新闻、购买这张报纸的“魅力”所在。

那么如何引起读者的在乎呢?

第一,靠“勾人”标题,引起读者在乎。文章大家历来重视标题的制作,中国古语说:“题好一半文”。传媒界有人提出“五步三秒”,即是指摆在报摊上的报纸,在一瞬间吸引住读者的目光,进而使读者决定掏钱买这张报纸。有研究认为,大多数读者打开报纸都是先浏览文章的标题,才决定看哪篇报道的全篇内容。可见标题制作得精彩准确,对于吸引读者至关重要。

第二,靠精彩导语引起读者在乎。“一个记者必须要用导语引起读者———和编辑———的注意……无论涉及哪种体裁,这一原则都是相同的。第一个字、第一个短语、第一个段落至关重要。”这是美国作家、自由撰稿人罗伯特?奈特说的。在西方的新闻培训中,下工夫最多,就是讲述导语的写法。而我们在新闻导语写作上往往不够精心,结果是把重要的新闻事实湮没于芜杂的材料当中。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希光教授,曾就中国新闻缺少导语的现状进行批评。他说,我们有些记者不会写作新闻导语,把不是导语的写进了导语,无导语最终埋葬了中国的主流声音。

第三,用直接引语引起读者在乎。西方新闻作品讲究引语的使用,对直接引语的使用最为重视,让读者感觉“听到”了当事人说的话,增强可信度。同时,直接引语也改变了文章的行文结构,使文章行文富于变化。当然,使用更富有个性的引语效果更佳。而在这方面,我们中国的新闻报道则最为缺少。香港树人学院新闻系主任刘其中教授认为,没有直接引语成为中国新闻文风的“癌症”。

第四,引述消息源引起读者在乎。中国传统新闻受宣传观念的影响,缺少对消息源的引用,致使我们的新闻写作可信度大打折扣。

第五,凭借“三短”引起读者在乎。“三短”即短句、短段、短文。在西方新闻写作上特别重视对词汇的使用要求,多家报纸或通讯社都对可读性进行过研究,提出了最具可读性的短语是,一句话不得超过多少个词,为的就是方便读者阅读。李希光曾撰文提出,最简单的字最有力。《写新闻的九原则》一文要求记者使用常用的字,使用短词语,因为“这些字词人们都能认识和理解”。

除了短句外,还提倡写短段。即一个意思一个段落,一个段落不得超过两个句号,这样在行文中富于变化,让读者不感觉到累。长段落、长句子会把读者搞糊涂。一个段落最好只表达一个单元的思想。

最后,就是提倡写短文,除了特稿和调查类新闻外,新闻都提倡写短、求快,用最短的文字提供最多的信息,也就是让读者用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这也是对读者的尊重。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工作节奏加快,没有更多时间读长篇大论的文章。

第六,请读者参与,引起读者在乎。报纸可以选择合适的话题请读者参与,说自己的见解,让读者觉得这就是自己的事情,让读者得到相应的尊重,读者也自然会关心和在乎报纸。

(编辑/丹桔)

猜你喜欢
看见读者新闻
“看见”的力量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显微摄影师:带你“看见”惊艳的“微距世界”
重新“看见”你
一款可以帮助盲人“看见”的墨镜
“《读者》光明行动”(26)
“《读者》光明行动”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