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斌 等
摘要: 在充分的文献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数据分析、比较分析等各种研究方法,对知识创新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知识创新的四大模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有价值的结论与启示。
Abstract: Base on the study of adequate documents,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both data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first this article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relevant theory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in-depth. Then, studies and proposes four models of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In the end, the author gives four conclus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knowledge innovation.
关键词: 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特征;知识创新模型
Key words: knowledge innovation;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model
中图分类号:G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004-02
1 知识创新的特征分析
笔者对知识创新进行了分析,得出知识创新的两大特征,为研究知识创新的模型提供基础。
1.1 “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迈克尔·波兰尼于1958年提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是显性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隐性知识”[1]。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基础,显性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之中。知识创新是包括知识创造、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过程。在整个知识创新的过程中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通过共享化、概念化和系统化,并在整个组织内部进行传播,被组织内部人员吸收和升华,成为组织所有成员的隐性知识。群体隐性知识经过加工、组合、排列,形成显性知识,从而实现知识创新。
1.2 知识的融合增值过程
知识创新是已有知识与各种资源的整合,是对各种知识的合理组合和变异。知识的融合将引起不同的知识创新成果,知识融合增值过程有以下三种:
一是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增值。创新实践要求多学科的知识。多种知识融合为符合创新要求的特定知识、新知识。二是不同形式知识的融合增值。在知识创新的实践过程中,创新主体通过意会知识的交换与交流,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知识创新能力。三是不同主体知识的融合增值。知识创新已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组织行为,创新组织的成员把自己的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贡献给团体,使之融合为创新的系统知识。
2 知识创新的模型研究
2.1 知识创新的一般模型
知识创新十分复杂,建立它的一般模型有助于理解。何传启、张凤于2001年在《知识创新》一书中提出了知识创新的基本原理、模型和路径。知识创新的一般模型[2]见图1。
如图中所示,知识创新过程,一般包括两大阶段、四个步骤和连续的反馈与交流。第一步,受理论探索、应用目的或实际经验的启示,产生新思想,包括新问题、新构想等;第二步,通过实验设计、科学实验和观察,获得某种初步知识;第三步,初步知识经过同行评议和公开,得到检验,进入知识体系;第四步,新知识得到首次应用。第一阶段是获取新知识,包括第一步和第二步;第二阶段是同行承认和首次应用新知识,包括第三步和第四步。连续的反馈是:在知识创新的全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信息反馈和交流。
2.2 知识创新的SECI模型
1991年野中郁次郎首次提出组织知识创新有四种基本模式,这四种基本模式同时存在并发生着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互动的知识螺旋上升运动。1995年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首次提出了能动的知识创新过程,即SECI模型,并对知识创新的知识场(Ba),以及知识创新的结果与支撑—知识资产——进行了全面论述[3]。
野中郁次郎提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二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新。SECI模型(见图2)是潜移默化、外部明示、汇总组合和内部升华等四种模式的简称。
第一种——“潜移默化”(社会化),是指个人隐性知识向组织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第二种——“外部明示”(外化),是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这是知识创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第三种——“汇总组合”(组合化),是指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它是一个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最后一种——“内部升华”(内化),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通过“汇总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内部员工消化吸收,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隐性知识。这样,个体的隐性知识又构成组织隐性知识系统的一部分,从而成为组织有价值的知识资产。
SECI模型存在一个基本的前提,即知识创新是处在社会交往的群体与情境中来实现和完成的。因此,SECI模型中完成一次螺旋上升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场(Ba)”存在。相应于知识转化四个过程阶段的“场(Ba)”,分别为“创始场、对话场、系统化场、练习场”。每个场分别提供一个基地,以便进行某一特定阶段的知识转化程序。将四个场所的四个知识转化程序前后加以连贯起来,就构成一系列不断自我超越的程序,同时显现了知识转化的螺旋式演进情况。
2.3 知识创新的三重螺旋模型
陈晔武于2005年[4]对SECI模型进行了扩展和改进,在把隐性知识细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隐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创新的三重知识螺旋模型。
个人的隐性知识经SECI过程,实现了个人、团队和组织知识的传递,最终又产生了新的隐性知识,当个人的隐性知识完成了这样一次SECI传递后,新知识创新的SECI过程又开始了。在此SECI过程中,新的知识对原有的知识中合理的、积极的内容进行继承,对于阻碍发展或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否定,并创造出新的合理的知识成份,因而实现了知识的自我超越。当隐性知识被细分为物化的隐性知识和自我超越的知识两种类型之后,这三种类型的知识之间相互转换成为知识创新的源泉。这样,知识创新在知识螺旋的基础上具有了自我知识创新的三重螺旋(如图4)。
3 结论与启示
知识创新的模型提供了清晰的知识创新思路,各种机构及组织在建立知识创新模型的时候应根据组织发展情况适用符合自身特点的模式。SECI过程解释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过程,说明知识是通过具有不同类型和内容的知识的个人间相互作用而创造出来的。但并没有说明SECI过程的内部情况及影响因素,且缺乏可操作性,三重螺旋模型对SECI模型进行了扩展和改进,在把隐性知识细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隐性知识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自我超越的知识的转化。
参考文献:
[1]朱祖平.知识进化与知识创新机理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12(6):16-19.
[2]张凤,何传启.知识创新的原理和路径[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20(5):389-394.
[3]林山,黄海林.现代企业知识创新研究述评[J].科技管理研究,2005(6),46-48.
[4]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创新求胜(杨子江,王美音,译者)[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
[5]陈晔武.知识创新的三重螺旋运动模型[J].情报科学,
2005,23(2):171-174.
[6]熊德勇,和金生.SECI过程与知识发酵模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2):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