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鸣
(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一中学江苏徐州221006)
生成式的化学概念教学初试
常鸣
(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一中学江苏徐州221006)
初中化学包含很多的基本概念,概念的形成和定义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学习化学的难点。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难题,比如概念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学生能够熟记化学概念,但是灵活运用能力较差,即“会说不会用”的问题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的问题。
传统的概念教学,问题情境的作用仅仅在于引出概念,然后教师开门见山的给出定义,最后就是“边讲边练”进行知识巩固。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既不利于学生探索知识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理解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概念教学应以学生为本,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预设不同的认知情景、学习活动、情感气氛和评价方式,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自己实践、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在“动态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才是属于学生的化学学习,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发展。以下是笔者在进行“溶解度”教学时,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指导,采用“动态生成”的教学方式设计的教学方案。
[问题情境]食盐和蔗糖都易溶于水,它们的溶解能力有差别吗?你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比较食盐与蔗糖溶解性的强弱程度吗?
[学生回答]所有学生知道食盐和蔗糖的溶解性不同,多数学生能够分析不同的原因是因为溶质种类不同。设计实验时,所有学生都能考虑到要控制变量,要“同温”、“等量水”,少数学生提出要“达到饱和”,根据溶解的食盐和蔗糖的质量多少来判断它们溶解性的强弱。
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测得:20℃时,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可溶解食盐36.0g。20℃时,在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蔗糖204g。
[学生回答]根据数据判断溶解性较强的是蔗糖,同时理解“最多”即为“达到饱和状态”。
[讲述]36.0g/204g分别叫做20℃时,食盐/蔗糖的溶解度(可用S表示),可以定量地表示食盐/蔗糖的溶解性。
[板书]
[提问]你能描述下什么叫溶解度吗?
[学生回答]在之前探索归纳的基础上,多数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描述什么叫溶解度,少数学生对“等量水”印象深刻,而意识不到“100g水”,极少数描述时会忽略“达到饱和状态”。
[学生朗读]课本18页溶解度的定义2~3遍。
[板书]1.定义
2.单位:克(g)
3.四要素: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质量。
[学生回答]根据表6-8、表6-9判断,溶解性最强的是:蔗糖;微溶于水的是:氢氧化钙。
[学生讨论]20℃时,50g水配制成饱和食盐水,至少需要食盐多少克?若配制成饱和蔗糖水,需要蔗糖多少克?举例说明“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过渡]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列出不同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如课本19页表6-10 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学生回答]由表可以总结出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温度越高,KNO3的溶解度越大。
[问题]你有没有更直观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找出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学生回答]多数学生能想到根据数据作图的方法。
[学生作图]书19页,图6-12,绘制KNO3的溶解度曲线图,教师巡视、指导、评价。
[板书]4.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讲述]根据数据作图的方法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从大量的数据中快速找出其中的变化规律。
[学生讨论]书20页,观察与思考1-4.教师巡视、指导、参与、评价。
[问题]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板书]5.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查、比、看。
1.左图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t1℃时A的溶解度______B的溶解度;______℃时A、B的溶解度相等。
⑵t3℃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A______g,该温度下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______。
⑶欲使接近饱和的A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⑴温度为______℃时,A、B溶解度相等;P点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填写序号,下同)。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是_________。
⑷t1℃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g,将50gA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_______(“饱和”、“不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
⑸通过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加热均可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教后反思: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化学教学之中,经过从情境中发现化学概念,自主探索概念,适当变式训练,学生经历了合作学习、反思修正、积极建构的过程,展现了“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朴实真理。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促进了探究活动,改善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机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任何经验,即使极其细微也都渴望被肯定,教师适时的鼓励与赞许给予他们极大的强化。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艰辛,品尝了挑战成功的愉悦与成就感,这种心理体验将促进以后的探究活动,甚至对学生探究习惯的养成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动态生成”概念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和小组讨论需要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有理性认识,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与解释,甚至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要有实质性认识,并能与已有化学知识建立联系,在新的情景中灵活应用。讨论与交流的需要保持了学生思维的紧张度,拉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然而,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笔者也感觉到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索解决。比如,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应当对学生施加多大力度的干预,其分寸较难把握,教师始终惦记着教学任务是否能够及时完成,操练是否还有足够的时间。探究活动对情境与教材的典型性以及全面性要求较高,课前准备需要花更多精力。
1008-0546(2013)06-0082-02
G633.8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3.06.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