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斌,刘 颖 (陕西省户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陕西 户县 710300)
鼻微创手术中出血是影响手术操作、手术满意度;窥镜视野的难题,所以内镜手术改进的方向使手术在清晰的视野下高效完成,术中出血少,且术后鼻腔无填塞。笔者在鼻内镜手术中应用了一种止血方法,其特点是应用双极射频凝固被切除的组织或出血点,再行切除时创面出血量明显减少,部分手术和病例极少出血,实践证明该方法有很好的止血效果,暂称之为“双极射频止血法”。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2010年7月~2012年7月共实施止血手术68例(117侧),其中男56例,女12例;平均年龄32.5岁。①鼻窦炎鼻息肉46例(80侧):Ⅰ型7例(11侧)、Ⅱ型27例(49侧)、Ⅲ型12例(20侧);②上颌窦囊肿22例(37侧)。
1.2 手术方法:手术采用杭州南方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双极射频探头,按照病变情况和术前设计的程序、选择部位进行控制性的消融、止血:①钩突和鼻息肉的处理:沿钩突前缘欲切开部位用双极射频探头点状凝固黏膜(3~4点),效果为至上而下纵向排列的米粒大小白色凝固点,然后用钩突刀沿凝固点切开黏膜分离切除钩突。辨认息肉所处部位依次用剥离子分离显露其根部,凝固其根部泛白后,逐一切除,术中注意探头控制精准,勿伤上颌窦口附近黏膜,以免引起术后窦口闭塞。②在下鼻道开窗:牵离下鼻甲游离缘,充分显露下鼻道,依据开窗的大小凝固黏膜,咬除窗口骨质后,通过窗口凝固上颌窦内的黏膜,切开黏膜几乎无血,完整清除窦内囊肿和变质黏膜,遇窦腔内的出血给予射频消融。③上颌窦口的处理,适度扩大上颌窦口,谨防“大窦口综合征”,首先确认开口和扩大范围,以75°探头凝固其窦口周边,减少咬开窦口时的出血量,重点处理开口的下部,该处组织较厚易出血,予以充分凝固。④切除下鼻甲、中鼻甲时,延长射频凝固其游离缘的时间,每侧不超过20 s,切除时出血较少;中鼻甲基板、蝶窦前壁等处鼻息样组织,可直接射频消融病灶。⑤筛窦开放时,尽可能避让筛动脉,多数情况下很少出血或渗血,术后明胶海绵贴敷止血即可。术中易出血或渗血较剧烈的部位,依次是下鼻甲、中鼻甲、中鼻甲基板、蝶窦前壁、上颌窦口[1]。因此这些部位的处理是减少出血的关键。
本组46例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0~85 m l,平均41.36 ml,其中34例鼻窦炎患者术后鼻腔未填塞或仅在创面贴敷止血海绵;12例上颌窦囊肿切除者,出血量为4~23 m l,没有病例鼻腔填塞,止血率为67.6%(46/68)。其余22例术后进行了填塞止血,其中13例老年患者术中血压升高,创面渗血,恐术后继续渗血,给予填塞;9例不明原因出血,射频止血无效,给予鼻腔填塞[2]。
临床鼻内镜技术的突出优点是:完全在直视下去除鼻腔、鼻窦的病变组织,但不足之处是:出血使手术视野不清无法辨认手术解剖标志;血液沾染镜面使操作繁琐,延长手术时间;给术者带来了盲目性,甚至造成重大的误伤。术后仍需鼻腔填塞,减少术中出血就成了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激光、双极电凝等为高温炭化组织,以达到止血效果,故不适合于黏膜和息肉等疏松组织的止血,其高温热辐射产生热损伤,常延及紧邻的器官及组织;微波止血常发生探头粘连而撕裂正常组织,双极射频探头设计合理,其发射和功率输出由手柄控制,操作自如适于术中应用,凝固组织时损伤深度较浅(0.2~1 mm),凝固强度易准确掌握,温度适中(50~110℃),安全性高,经射频凝固处理后的组织,切开时的创面渗血、出血得到良好控制,止血效果确实,术野干净,无粘连;本组46例患者平均出血量为41.36 m l,且术后鼻腔不填塞者占67.6%,较常规内镜下手术效果突出。
综上所述,鼻内镜手术能否在减血条件下完成,笔者利用双极射频止血手术方法进行了有力探索。因经验不足,病例少,尚有待进一步完善后以便在临床上推广。
[1] 韩德民,山下公一,诸小侬,等.鼻内镜手术疗效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2,27(6):384.
[2] 史剑波,杨钦泰,文卫平,等.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手术前期处理对术中出血影响的观察[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38(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