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定武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江苏 226001)
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一种人际关系,是一种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医患双方只有彼此沟通理解、相互信任,才能共同完成对疾病的诊疗过程。医患沟通不仅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直接相关的内容,也包括医患双方思想、情感、愿望等各方面的交流[1],是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要求所有医学生都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医务人员从业的基本要求,医患沟通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必修课。
1.1 现代医疗模式的要求 由于医学理论的信息化和整体化、医学发展的社会化,现代医疗模式已从传统的纯生物学医疗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旧的医疗模式只注重疾病本身,只注意引起疾病的生物学因素,忽视了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现代医疗模式认识到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不仅受到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要从整体出发研究疾病,以疾病为中心转化成以患者为中心,它反映现代人类对健康保健的要求,符合现代医学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医患沟通,才能了解患者的病史、病情,了解患者的心理、人格、文化、生活、社会背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医患沟通教育是现代医疗模式对临床教学的要求,是适应现代医疗模式的需要。
1.2 建立新型医患关系的要求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的健康日益重视,因此对医疗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某些社会矛盾交汇反应在医患关系上,医患矛盾变得尖锐;法律赋予患者知情权、决定权,患者更希望介入到自己疾病的治疗中。根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的数据,由于医患沟通不畅,医患关系欠和谐导致的纠纷占医疗纠纷的2/3[2]。加强医患沟通了解患者的愿望,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疏导和答疑解惑,能有效预防一些医疗纠纷的发生。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了解不同治疗方案的优缺点,鼓励患者参与诊疗方案的选择确定,能获得患者的信任,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这种医师为主,患者积极参与的医患合作模式更适合当前的医疗状况,大大减少了医患矛盾。建立新型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这就需要医师提高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保证了医患之间的平等,保证了医疗服务的公平公正,能促进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
1.3 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的要求 目前部分医学生缺乏人际沟通的基本能力和技巧,实际交流中缺乏自信,风险意识、法律意识淡薄,对构建良好医患关系的意义认识不足。一个高素质的合格的临床医师,第一要有高尚的医德,第二要有精湛的医术,第三要有服务的艺术,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新的医疗形势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患沟通能力的培训和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临床沟通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涉及临床医学、心理学、伦理学、行为学、语言学、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一门科学。医学生应当具备完整规范的医疗行为,将抽象说教的医德教育转变为具体的言行训练,更具有临床意义和科学价值[3]。
2.1 夯实医学知识,是良好医患沟通的基础 加强医学知识理论的学习,不仅要掌握临床医学知识,还要掌握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理论。立足于专科学习,又不局限于专科,扩大眼界,对医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融会贯通。这样与患者交流中,给患者答疑解惑,才能信手拈来,充分到位。掌握各种操作技能,规范临床操作,给患者检查操作时能够从容自信。在临床实践中,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敏锐的洞察力,正确的诊断、恰当的处理患者。只有具有扎实渊博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医术,才能顺利完成医疗工作,这是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础。
2.2 加强医德教育是良好医患沟通的前提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救死扶伤,实现人道主义是医师的神圣职责。要加强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医学生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职业荣誉感。医者父母心,对患者要有爱心、同情心,只有那些高尚的人,有博爱仁慈之心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受人尊敬的医师。在实际工作中,要教育医学生关心体贴患者,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工作耐心细致,视患者如亲人,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为患者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在医患沟通中培养医患感情,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2.3 掌握沟通技巧是良好医患沟通的保证 医学生在学习医德医术的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培养训练自己的沟通能力,掌握医患沟通的一般技巧。首先要有健康阳光的精神面貌,做到衣冠整洁,举止稳重,态度和蔼,言谈得体,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患者就医需要医师心理情感上的关怀,要尊重爱护患者,对患者要有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要善于倾听,倾听是医患交流中最基础和最有效的的原则和技巧[4]。医学生要耐心专注的倾听患者陈述,站在患者立场,理解接受患者,仔细采集病史,倾听患者的愿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利于病情诊断和治疗,利于患者相信和接纳医师。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性格、文化选用不同的语言表述方式,措词准确、简洁,通俗易懂,避免使用医学术语。语言要有启发性、安慰性,解释说明为主。要做一名好医师不仅要准确及时诊治患者,还要体贴周到的与患者沟通交流,掌握患者的生理、心理变化,才能更好的治疗患者,有利于患者的身心恢复。
据统计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8%~10%,慢性肾脏病的防治已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国内肾内科专业经过30年的发展刚到而立之年,肾内科医患沟通既有临床医学的共性,又有肾内科的特殊性。在临床诊疗中与患者进行深入细致的沟通交流,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不仅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关系到疾病的转归和患者的预后,而且能避免医患纠纷,减少医患矛盾,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常常只注重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学习,而忽视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在肾内科临床教学中要加强对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教育,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作为医学生临床实习的基本技能,从严要求。
3.1 掌握慢性肾病临床特点和患者身心特征 慢性肾病早中期,患者临床表现不明显,自觉症状轻微,患者知晓率低,依从性差。慢性肾病病因不明,病理复杂多变,目前医疗水平有限,疗效不确定,部分患者治疗反应差,其预后有不可预见性。慢性肾病治疗时间长,某些药物如激素、细胞毒类药物副作用严重。慢性肾病病程长,病情迁延反复容易复发,需要反复入院,治疗费用高。并发症多,慢性肾病进展到慢性肾衰竭会累及循环、消化、呼吸、血液、骨骼神经等全身各系统。慢性肾病进行性进展,最终发展到尿毒症,肾脏替代治疗是终生的。
由于肾脏病的上诉特点,肾病患者具有以下的身心特征,对疾病认识不足,表现为听之任之。不能规律服药,定期复诊,影响疗效,或者对治疗结果期望过高,对疾病预后无清醒的认识。丧失劳动能力,治疗费用高,经济负担重,经济条件差。对自身缺乏信心,悲观失落,无价值感,孤独。患者的这些不良情绪和生存状态都直接影响治疗结果。
3.2 结合具体病例强化医患沟通细节 医患沟通是医学专业性很强的交流,在肾内科医患沟通教育中,医学生不仅要遵循医患沟通的一般原则,还要根据慢性肾病的临床特点和患者的身心特征,结合具体病例强化医患沟通细节。慢性肾病虽然早中期临床表现轻微,但会进行性进展,所以与患者交流时要详细介绍疾病的特点,介绍疾病发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让患者知道长期治疗、随访的重要性,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不要随意更换医师和治疗方案,造成不规则、不连续治疗,影响疗效。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了解不同治疗方案的特点,帮助患者确定治疗方案,使患者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知情同意。使用激素、细胞毒类药物等免疫抑制剂,既要给患者反复交代药物副作用,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减少和避免副作用的发生。又不能一味强调风险,增加患者心理负担。有些患者对治疗期望值过高,达不到心理期望的结果,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发生医疗纠纷,针对这部分患者,更要做充分细致的沟通,说明现行医疗条件的局限性,医疗过程的不确定性,某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一些尿毒症患者不能接受血透、腹透的肾脏替代治疗,要详细给患者介绍肾脏替代治疗的意义,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治疗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处理措施、正常反应、不利因素都要详细告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医师能够换位思考,要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了解患者的实际处境和困难。让患者知道肾脏替代治疗的目的就是要恢复患者基本正常的生活,让患者回归社会,帮助患者建立生活的信心。要加强与家属的交流,很多情况下家属对治疗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患者对治疗的态度,家属的理解和支持能帮助患者更好的接受治疗。
总之,在医疗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还要着力培养他们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力。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关心患者的身体疾病,还要关心患者的心理情感,开出既能治疗身体疾病,又能治疗心理精神疾病的综合处方,这才是一个合格医学生的基本素质。
[1]安春平.高年级医学生医患沟通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7):497-499.
[2]潘云华,敖勇,腾奔琦,等.建立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体系研究初探[J].现代医院管理,2008,6(5):48-50.
[3]朱春晖.临床教学中提高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探讨[J].内科,2011,6(1):80-82.
[4]饶光雄,唐承红.浅谈临床实习医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4):36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