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炎燊,王 健,许中华,许 东,朱春荣,孙道宾,陈 亮
(如皋博爱医院神经外科,江苏 226500)
在基层医院,如何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准确的病情评估成为临床工作的一道难题。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对收治中型颅脑损伤55例,在现有的设备条件基础上,使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并根据颅内压的变化调整治疗计划,取得较好效果,并与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中型颅脑损伤40例未进行FVEP监测的病例加以比较,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1)观察组:中型颅脑损伤55例,男31例,女24例,年龄18~76岁,平均45.3岁。脑挫伤21例,硬膜下血肿18例,硬膜外血肿9例,脑内血肿7例。GCS评分9~12分,患者伤后0.5~12小时入院,入院后均行CT检查,无严重多发伤、复合伤,排除有眼科或影响视觉传导功能的疾病和视神经管损伤。使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颅内压监测,根据测得颅内压的变化调整治疗计划。(2)对照组:中型颅脑损伤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8~81岁,平均46.8岁,脑挫伤15例,硬膜下血肿13例,硬膜外血肿5例,脑内血肿6例,弥漫性轴索损伤1例。仅根据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调整甘露醇使用,必要时复查CT及手术治疗。
1.2 方法 (1)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具体方法:入院后即应用NIP-310型NICP监测仪(重庆海威康医疗仪器有限公司)测量颅内压。患者取平卧位,闭合双眼,烦躁患者适量使用镇静剂,按使用说明书操作,测得两侧颅内压数值。每6小时1次,入院3天后改为每天1次,10天后停止监测。根据测得颅内压,结合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复查CT,调整甘露醇使用剂量及手术治疗。对照组:入院后给予脱水、止血、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未使用无创颅内压监测,仅根据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调整甘露醇使用,必要时复查CT及手术治疗。
1.3 疗效判定 根据GOS评分标准进行评价,1级:死亡;2级:植物状态;3级:重残,生活不能自理;4级:中残,生活自理;5级:恢复良好,能工作和上学。其中1级、2级视为无效,3级、4级视为致残,5级视为治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预后比较 观察组55例中治愈46例(83.6%),致残7例,无效2例。对照组40例中治愈25例(62.5%),致残12例,无效3例。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6,P<0.05)。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甘露醇使用天数及总量比较 观察组甘露醇使用(5.8±0.84)天,对照组甘露醇使用(8.4±1.14)天,两组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甘露醇使用剂量(750±79)g,对照组甘露醇使用剂量(1360±74)g,两组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中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不稳定,可出现意识状况恶化,GCS评分下降,甚至可在较短时间迅速转变为重型颅脑损伤,导致脑疝形成,病情恶化发生率可高达30.8%[1]。发生明显恶化的原因主要有迟发性血肿、外伤后脑水肿和脑肿胀等。对中型颅脑损伤病情变化的监测方法,可根据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复查CT情况,及有创、无创颅内压监测等。(1)当患者出现瞳孔变化,意识障碍等情况往往已出现脑疝,导致手术治疗的滞后。脑疝形成已被公认为影响患者预后独立因素,可引起致残率、病死率上升。(2)频繁复查CT在临床上存在预约困难,转运途中安全隐患等限制。(3)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要求高,并发症较多,治疗费用高昂,患者难以接受。国内指南未将中型颅脑损伤患者纳入有创颅内压监测指征,轻型或中型颅脑创伤不是常规颅内压监测的指征。颅内压监测主要应用于具有异常CT表现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2]。对于创伤性脑损伤的患者,有创颅内压监护与基于临床与影像证据的监护相比,并没有使患者明显获益[3]。所以临床寻找方便、快捷、可靠的颅内压监测技术成为目前热点方向。
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可在床旁进行,无需搬运患者,并可多次重复检查。既能满足连续动态观察的需要,又能够避免有创监测带来的损伤。能方便快捷检测颅内压力,测得的颅内压数值基本接近有创法,能良好地反映患者颅内压[4]。本组使用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指导治疗与对照组比较,在致残率、甘露醇使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降低致残率,减少甘露醇的使用天数及总量,对在中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有一定指导价值。
[1]陈炼,吕超.单纯性中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10):634-635.
[2]江基尧.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M].3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49.
[3]Chesnut RM,Temkin N,Carney N,et al.A trial of intracranial-pressure monitoring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J].N Engl J Med,2012,367(26):2471-2481.
[4]王廷民,刘晓智,张赛.颅脑创伤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的应用及其意义[J].武警医学,2009,20(4):31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