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龙
(定州市农业局,河北保定073000)
近年来,副猪嗜血杆菌在各猪场引起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报道屡见不鲜,并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又称为革拉泽氏病,临床表现以呼吸道症状、跛行、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等为特征。随着规模化养猪技术的应用和饲养高度密集化,以及突发呼吸道病综合征等因素,本病危害日益严重,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成为断奶前后仔猪和保育猪头号杀手。特别在有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和圆环病毒Ⅱ型感染这两种免疫抑制性疾病存在的猪场,本病更容易趁机暴发,且发病很快,确诊和治疗都有困难,死亡率大幅度上升,损失惨重。如果再与肺炎支原体,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猪链球菌等混合感染,便会发生呼吸道病综合征。
副猪嗜血杆菌病目前不少人对它缺乏应有的认识,更多的人则经常将其与胸膜肺炎、链球菌病及猪附红细胞体病混淆而忽视了它的存在,造成不必要的灾难性损失,应引起高度重视,严加防范。
副猪嗜血杆菌病只发生于猪,病原体可通过空气流动及猪之间相互接触传播,可见于整个生长阶段,主要影响哺乳仔猪及4月龄以内的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该病在保育阶段发生流行这与母源抗体水平下降和饲养管理因素有关,由猪只的免疫状态、应激反应和侵入菌数等所决定。如拥挤、转群、换料、长途运输、天气骤冷等都可引起急性暴发。本病在高度健康猪群发病很快(接触病猪后几天即发病)。发病率一般在10%~25%,严重时可达60%,如果处理不及时,病死率可达50%。个别卫生条件较好的猪场因不能执行全进全出制,也有类似的疾病发生,而且受影响的猪只年龄范围也显著增宽,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较高。耐过的猪生长发育不良,增重缓慢,常成为僵猪。随着养猪业的发展,规模化养殖和饲养的高度密集化以及呼吸道病综合征等因素,使副猪嗜血杆菌病日趋流行,同时危害也日渐严重。
猪副嗜血杆菌是猪上呼吸道的常在菌,能从健康动物的鼻腔、鼻分泌物、气管和扁桃体中分离到。猪副嗜血杆菌只感染猪,有很强的宿主特异性。病菌寄居于感染猪的呼吸道,在应激情况下各年龄猪群都易发病,饲养环境不良,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也是常见诱因。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空气、猪与猪之间的接触或通过污染排泄物。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未免疫的猪场或特别健康的猪群(如SPF猪)最容易受到侵袭。首次感染本菌的猪,症状可能很严重,已经免疫的猪只被感染时表现典型。该病常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圆环病毒、猪流感病毒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引起的病毒病及支原体病并发。发病猪中,以哺乳期、保育期至生长期1~10周龄居多。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表明较多猪场存在着该细菌的感染,并且危害非常严重。
研究表明患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猪肺中,猪副嗜血杆菌的检出率为51.2%。
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厌食、反应迟钝、咳嗽、呼吸困难、消瘦、关节肿胀、跛行和被毛粗乱。公母猪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急性感染后可引起流产,公猪慢性跛行;后备母猪可表现跛行、僵直、关节和肌腱处轻微肿胀;生长猪表现为发热、关节炎、跛行、肺炎、咳嗽;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临床表现为急性和慢性等类型。①哺乳仔猪的症状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两种,一般以慢性感染为主。急性感染一般先发生于体况良好的仔猪,表现为发病快,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甚至废绝,跛行、呼吸困难,腹式呼吸,行走缓慢或呈犬坐样,不愿站立,体表皮肤苍白,体温升高(40.5℃~42℃),消瘦;关节发炎肿大,常常可见腕关节和跗关节肿大;有的病猪震颤,共济失调,有的病猪耳梢发紫、眼睑周围皮下水肿、可视黏膜发绀、侧卧,随之可能死亡,临死前有的呈角弓反射,四肢呈划水样,也有部分患猪无症状突然死亡。慢性病例表现皮肤苍白和生长不良,也可发生突然死亡。②断奶仔猪多为慢性型,表现为食欲下降、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生长缓慢、衰弱、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甚至衰竭而死亡。急性型表现为迅速沉郁或突然死亡、体温升高、食欲废绝、伴发脑膜脑炎,卧地、抽搐而死。有的猪呈隐性感染,不表现临床症状,但易传染健康猪。
病死猪体表常伴有大面积淤血和淤斑,四肢末端、耳朵和胸背部的皮肤呈蓝紫色,患猪的特征性病变为全身性浆膜炎,此外胸腔积液、心包液、关节液增多。主要剖检病变表现为浆液性或纤维素性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关节炎(尤其是跗关节和腕关节),部分可见脑膜炎。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覆盖在腹膜和胸膜上,在胸腔、腹腔、关节腔等部位有不等量的黄色或淡红色液体,有的呈胶胨状,即呈浆液性、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渗出物,可见纤维蛋白、嗜中性粒细胞和少量的巨噬细胞。
无菌采取病猪的心血、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关节积液直接涂片,采取肺、肝、肾、淋巴结触片,干燥固定后分别做革兰氏染色、镜检。见到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菌体形态多样,以纤细杆状者居多,偶有长而弯曲丝状菌体,个别呈两极浓染的球杆状。所查组织中,以心包膜和关节腔渗出物细菌最为密集。
从上述病猪的鼻腔、肺脏、胸膜、胸腹腔积水、心包积液、心血、关节液和脑组织等病料无菌取样,分别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平板,37℃培养24~48小时,观察菌落状态,然后挑取可疑菌落进行纯培养。
可见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呈多形态性,多见短杆状,也有球杆、长杆、长丝状。
分离菌株在普通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鲜血琼脂平板上均未见生长;在含NAD鲜血琼脂平板上长成露珠状、透明菌落,无溶血现象;在巧克力琼脂平板上长出灰白色、透明的露珠样菌落,但较含NAD鲜血琼脂平板上的菌落小。
在鲜血琼脂平板上均匀涂布分离菌株,并做两条平行线状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37℃培养24~48 小时,有“卫星现象”。
氧化酶、甘露醇、吲哚、核糖、脲酶和伯胶糖试验为阴性,葡萄糖、半乳糖、果糖、蔗糖试验为阳性。
分离细菌对头孢拉定、先锋Ⅴ、氟哌酸均高度敏感;对环丙沙星、四环素、强力霉素均中度敏感;对阿莫西林、金霉素呈低度敏感;对链霉素、青霉素均为耐药。判断标准为:抑菌圈直径小于10毫米的为不敏感,10~15毫米的为中度敏感,15毫米以上的为高度敏感。
分娩舍和保育舍应严格实施“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做到同栋猪舍的仔猪同时断奶,缩小断奶日龄差异,同时全部转出,避免不同年龄的猪只混养,在每一批猪转出后,猪舍必须经过严格有效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空置1周才能转入新的猪群。发病猪场仔猪可适当推迟1周断奶。
尽量减少各类应激因素。①在分娩和保育舍设立加药饮水器 (也可用普通铁桶或塑料罐将添加了药物的水引至饮水器),在仔猪饮水中添加营养型抗应激添加剂。②调整饲养密度,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可降低该病的发病率。③尽量减少或避免在保育期间注射各种疫苗,特别是口蹄疫疫苗,可推迟至65日龄后注射,但必须使母猪处于高免状态,减少仔猪产生应激而诱发疾病。④由于母源抗体可以保护仔猪,因而应尽量让仔猪及早吃到初乳。
加强猪舍通风对流,提高舍内空气质量。
由于霉菌毒素对猪的免疫系统造成损害,导致猪体的抵抗力降低,饲料中应添加改性的霉菌毒素处理剂,减轻霉菌毒素的危害。
疫苗免疫是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的方法之一,在我国已研制出副猪嗜血杆菌油乳剂灭活苗。
经常发生仔猪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猪场应提前使用有效药物进行预防,常规推荐使用的药物有头孢拉定(先锋霉素Ⅵ)、先锋V等药物。
有疫病发生的猪场应及时隔离病猪,防止病猪与健康猪的接触传播。
用头孢拉定和先锋V治疗效果比较好。 以上两种药用其中一种肌肉注射并在另一边维生素C50千克/10毫升、黄芪多糖50千克/10毫升、地塞米松5毫升,25千克/5毫升肌肉注射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