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宝国(辽宁省海城市中医院外一科,辽宁鞍山114200)
腹股沟斜疝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传统治疗多采用张力性修补术,复发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1]。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应用传统腹股沟斜疝修补术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旨在为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提供更为安全的方法。
1.1 研究对象:随机选取2009年12月份~2011年12月份我院收治的141例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71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其中男56例,女15例,年龄42岁~65岁,平均(55.4±4.2)岁.对照组70例(传统腹股沟斜疝修补治疗),其中男54例,女16例,年龄43岁~67岁,平均(54.2±4.7)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发病原因,经统计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常规腹股沟斜疝切口,对腹股沟进行逐层打开,游离精索,分离直疝环口,切开疝囊,探查腹腔无合并疝后,测量疝环大小,选择适宜的补片,平底短型网塞组合补片适宜疝环直径>2.0 cm且腹股沟管后壁薄弱者。疝囊较小患者可以不打开疝囊,将网塞尖端向内顶着疝囊,利用内环直接进入腹腔,缝合网塞边缘与疝环口周围的腹横筋膜间断即可。疝囊较大者横断其距颈部3 cm处,高位结扎近端,疝囊回纳入腹腔后置入网塞,利用平片平铺于精索后腹股沟后壁,与周围组织缝合,对腹股沟后壁进行固定,平片前端固定于耻骨结节和联合键上,并且能够覆盖腹内斜肌,超过海氏三角(>2.0 cm)。对照组常规进行传统腹股沟斜疝修补治疗,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炎、补液、止痛等对症治疗。
1.3 评价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主要包括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分析为统计学分析软件包SPSS.19.0版本,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为(3.4±1.2)h,术后住院时间为(7.5±2.3)d,发生切口感染1例,复发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8%,对照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为(8.2±1.4)h,术后住院时间为(13.6±2.7)d,发生切口感染3例,尿潴留2例,复发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9%,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腹股沟斜疝是外科的常见病之一,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传统修补腹股沟斜疝的方法具有张力性,并且手术解剖部位较多,损伤较大,患者术后疼痛剧烈,组织愈合程度差,复发率高[2],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承受能力差以及恢复能力低,成为手术治疗的禁忌证。随着临床关于腹股沟斜疝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修补方法增多,逐渐出现了Bassini,Ferguson法等,但是仍然未能改变张力性修补的治疗状况,复发率仍居高不下。Rugkown IM与Bard公司合作推出了使用于修补的充填物以及成型补片,促进了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手术的发展。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手术是一种新型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式,主要优点为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以及复发率低[3]。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通过使用人工合成材料对腹股沟斜疝进行修补,将加强腹横筋膜作为修补的重点,实现了无张力修补。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能够在不破坏腹股沟管的正常解剖结构的情况下对发生损害的疝环进行无张力性修补,并且能够增加腹股沟管后壁的抵抗力,增加稳定性,降低复发率。本组实验中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为(3.4±1.2)h,术后住院时间为(7.5±2.3)d,并发症发生率为2.8%,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文献报道吻合[4]。综上所述,传统腹股沟斜疝修补术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均是腹股沟斜疝的有效治疗方法,其中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效果显著,恢复快,安全性高,是更为理想的治疗方式。
[1] 慕林森,田红军,杨金廷.援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与传统术式186例分析对比[J].中外医疗,2011,4(1):91.
[2] 韩光宏,蒋林哲,王爱光.两种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比较[J].现代医学,2010,38(2):175.
[3] 胡永炜.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1):2088.
[4] 王楚.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股疝30例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8):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