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洛宁创造了芬兰政坛的很多“第一”:1995年,她出任芬兰政府第一任女外长;2000年,她当选芬兰第一任女总统;2006年初成功连任,成为芬兰自1994年通过直接投票选举总统后连任总统的第一人。哈洛宁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步入政界,除总统和外长职务外,还曾担任政府社会事务部长和司法部长等职,是芬兰名副其实的资深政治家、政界女强人。她还曾入选《福布斯》杂志“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名女性”榜单。哈洛宁诚实幽默,富有个性,深受芬兰百姓尤其是妇女的爱戴。大多数芬兰人表示,哈洛宁可信、宽容和公正,最合他们的心意。哈洛宁任职总统以来,芬兰更为注重平等和社会公正。她被国民称作为“每一个芬兰人的总统”。
1943年12月24日圣诞前夜,哈洛宁出生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一个工人阶级社区。她的父亲是一名建筑工人,母亲是一个劳工组织的购货干事。谁也不会想到,50多年之后,这个在赫尔辛基工人居住区里长大的女孩竟成为芬兰第一位女总统。
20世纪中叶,芬兰工人处于社会底层,生活艰难,为争取权益不断斗争,这让哈洛宁从小就生活在一种努力改变现状的激进氛围中。小哈洛宁立下志向,要获得教育并帮助工人——通过获得系统的教育来提升自我的价值和能力,再用自身具备的价值和能力来帮助工人阶级争取权利、改善生存状况。
1962年,哈洛宁进入赫尔辛基大学攻读法律。在学校里,她曾经多次参加学生抗议活动,是个激进主义分子。而儿时的“帮助工人改变生存状况”的志向也伴随着学识的增长逐渐丰富和立体起来,她对于涉及人权、民主、公民权利的相关社会事务都充满强烈的激情和浓厚的兴趣,追求和争取整个社会的公正平等是她的信念。
1968年,哈洛宁获得赫尔辛基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后,到全国学生联合会担任组织和外联秘书。也因为有这个从业经历,再加上自己的法学背景,她还曾在芬兰商业联盟中央组织担任律师。
1971年,她加入了芬兰第一大党社会民主党,并开始负责党内的一些事务和行政工作。“积极”、“热情”、“肯干”是哈洛宁党内同事评价她工作时最常用的形容词。并且,她做事十分认真,一贯主张“如果你要做事,就要把它做好”。即使是在后来成为国家领导人后,哈洛宁对工作要求的严格和精确也是出了名的。
哈洛宁的卓越表现,得到了时任芬兰总理的社会民主党人苏萨的赏识。1974年,由于苏萨提名,年仅31岁的哈洛宁进入国家议会担任秘书,开始步入了芬兰政治舞台的中心。
1979年,由于担任秘书期间工作出色,社会民主党内部提名哈洛宁代表卡尔里奥区竞选国会议员。而哈洛宁也不负众望,赢得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竞选,确立了自己在国家议会中的席位。担任议员期间,哈洛宁充分发挥自己的法律专长,联合其他议员提交了许多改进和完善现有法律体系的议案。在很好完成议员本职工作的同时,她主动承担起议会中其他的多项职责,先后担任了国会的社会事务委员会主席、法律事务委员会副主席、总务委员会主席。同时,她还是赫尔辛基市参议院从1977年到1996年的5届议员。
1987年,她被社会民主党和议会选派进入国家政府内阁。哈洛宁服务过3届内阁,拥有芬兰女政治家历史上最丰富、最长久和拥有最多“第一”的部长经历。1987年,她被提升为社会事务和卫生部部长,在芬兰这个具有最广泛福利系统的国家里,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内阁职位。3年后,她成为芬兰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司法部部长。1995年,她又被任命为芬兰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外交部部长。
哈洛宁在政治上的连级跳,引起公众一度哗然,很多人认为女性并不适合承担如此重任。可是,后来事实证明,这位由议会和内阁精心挑选出来的女外长,不仅合适而且还具有超越这个职位需要的许多优点。
在担任芬兰外长期间,哈洛宁显露出过人的外交才能,既能干又幽默,而且工作效率也很高。
当时,正值芬兰加入欧盟之际,芬兰希望能在国际舞台上充分显示一个小国的地位和作用。从1991年到1995年,她曾在欧洲议会联盟和部长会议里任芬兰代表团的副团长;出任外长后,她在欧盟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她坚持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和欧盟的扩大化。在她和芬兰政府的努力下,芬兰在很短时间内就实现了回归西方的外交转身,比瑞典等北欧国家更早找到了自己在欧盟的位置。
1999年7月至12月,芬兰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哈洛宁代表芬兰第一次担当了欧盟轮值主席,在国际舞台大显身手,为芬兰赢得了“小国办大事”的美誉。在这段时间里,不仅芬兰争取到了在世界事务上更多的发言权,哈洛宁也得以施展自己和平的外交主张和独立自主的政治风格。这让注重树立国际形象的芬兰人非常看重,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哈洛宁在第二年的总统选举中登上总统宝座奠定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1999年上半年,科索沃战争之际,对北约的南联盟轰炸行动,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表示支持。而哈洛宁却与自己的总统唱“反调”,坚持和平主义立场,反对武力解决民族冲突,否定北约干涉南联盟事务以及它对南联盟进行军事打击。
2000年,当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宣布他不再参加下一届总统竞选时,芬兰第一大执政党——社会民主党内将目光锁定在了哈洛宁身上。出色的政绩、无可挑剔的人品、极高的威望,都是哈洛宁被看好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哈洛宁是一位女性。因为自1907年独立以来,芬兰最重要的职位一直由男性把持,这使芬兰参政意识极强的妇女们愤愤不平。
在保守派眼里,这个染了一头红色头发的单身母亲无异于“离经叛道”。她的竞争对手抓住了这点,针对选民对哈洛宁私生活的争议,努力把自己塑造为一位“传统价值先生”,不断声称和证实自己是正统价值观的代表。
但是,哈洛宁依然“我行我素”。即使是在总统竞选的最后关键时刻,她也没有丝毫收敛:不隐瞒自己未婚同居,也不否认自己对同性恋的支持。
2000年年初,芬兰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哈洛宁以第一大执政党社会民主党候选人的身份,击败了最大在野党中间力量党候选人——前总理埃斯科·阿霍,成功当选为第18任芬兰共和国总统。3月1日,56岁的哈洛宁宣誓就职,成为芬兰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总统。
作为一个有着一个女儿的单身母亲,哈洛宁以顽强、自信的形象,赢得了大多数芬兰妇女的支持。
哈洛宁就任总统后,搬出原来居住的公寓,与同居的男友、芬兰议会社会事务委员会秘书阿拉亚尔维一起,住进了总统官邸。这给芬兰公众出了历史上的第一道难题:如何称呼与总统未婚同居15载的男友?在生活方式相当“开放”的芬兰,人们本来其实并不介意哈洛宁跟阿拉亚尔维的这种关系,也不介意阿拉亚尔维住进总统官邸,但问题是如何在正式场合和媒体上称呼这个住在总统官邸的男人,尤其是当总统出现在外交系到“国体”的大事。一种颇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哈洛宁和外国政要站在一起时,身边不能总是有一个名分不定的“男友”或“伴侣”,这难免有碍国家形象。
于是,有趣的一幕出现了,芬兰公民、律师和各大媒体开展起全国范围的大讨论。一时间,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被闹得沸沸扬扬。为了尽快结束讨论,总统办公厅曾专门发出一项通报,建议称“丈夫”。但许多人对此不同意,因为他们没有合法婚姻关系。芬兰一家电视台进行了一项调查:只有25%的人同意用“丈夫”这个称呼,约50%的人主张称“生活伴侣”,还有人建议用“男人”一词:哈洛宁和她的男人阿拉亚尔维。
阿拉亚尔维比哈洛宁小5岁,天资聪明,自幼受到良好教育,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与哈洛宁有很多共同语言,可谓志同道合。俩人相爱后很快同居,但一直没有结婚,有一个女儿。尽管性格倔犟的哈洛宁曾多次表示还没有结婚的打算,但为了尽快平息国人的争论,并避免给外事活动带来不便,56岁的女总统被迫做出让步,披上婚纱与共同生活了十几载的阿拉亚尔维登记结婚。2000年8月26日下午,哈洛宁和阿拉亚尔维举行了结婚仪式,平息了这场历时半年沸沸扬扬的讨论。
婚后,哈洛宁没有随夫改姓,仍然保持原来的姓名,芬兰总统依然叫塔里娅·哈洛宁,这非常符合哈洛宁的性格。而阿拉亚尔维从此也名正言顺地以总统丈夫的名义出席各种活动,可谓皆大欢喜。
(摘自上海人民出版社《震撼世界的女领袖〈经典珍藏版〉》 编著:陈鹰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