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文化哪儿出了错?

2013-02-19 09:39:54
现代阅读 2013年2期
关键词:赵本山名人艺人

赵本山兵败华容道

这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小品大师赵本山,在中国舞台上具有绝对的魅力。我和我的全家以及一帮华裔朋友岂止偏爱,而是痴迷,是绝对忠诚的海外粉丝。

2008年,赵本山率团访美。华裔趋之若鹜,票价水涨船高。但想不到,他来美后一路不畅,岔子不断。

赵本山在美国险些兵败华容道,国内媒体甚少全面报道。真实的情形是,赵本山在美国巡演中负面新闻不断,甚至惹上了法律纠纷。

赵本山的节目多以喜剧性的调侃和模仿残疾人、迟钝人、口吃人、肥胖人为笑料。这在中国无所谓,但在美国就不同了。美国是一个抵制和反对任何种族和生理歧视的国家,对任何人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取笑,特别是对残疾人和智力迟钝者不敬不尊的言谈举止,自然而然地得到美国绝大多数人的强烈反对和坚决拒绝。再佳的艺术形式和效果也不行。

对赵本山“歧视残疾人”的指控竟然闹上了法庭。

纽约知名作家毕汝谐撰文:“赵本山的节目内容庸俗,言辞粗鄙,却能够红遍大江南北,创造天文数字的票房价值,而赵本山本人则成为春节晚会的台柱,十几年如一日。究其原因,赵本山是今日中国转型社会的产物。今日中国,大众的艺术趣味、精神境界处在一个摸索阶段,排斥严肃文化。赵本山顺势开历史倒车,将旧中国街头地摊的噱头找回来,奉为至宝,以插科打诨为能事。这样一个活宝,却成为观众的宠儿!呜呼!”

纽约执业律师陈梅更直接:“在赵本山的演出之后,我接了很多电话,很多人抗议他的演出内容。我个人也有同感。比较第二天姜昆的演出,赵本山的内涵有待考察。赵本山的演出团队,演员上台一讽刺残疾人、二讽刺肥胖者、三讽刺精神病患者。他的演员模仿瘸子等残疾人,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现场人头攒动和喜气热闹只能代表一部分粉丝,而不是各个层次的观众。一个美国观众为了表示抗议,居然用一个漂亮的包装盒装进一堆厕所纸,散场后丢弃在空空荡荡的座椅上。不言而喻,他极度愤然失望。

在国内受亿万观众追捧的本山大叔,居然在美国遭遇滑铁卢,甚至还背上了“侮辱残疾人”的罪名。冤吗?说真的,不冤。小品,是艺术,是文化,但它在面向观众的时候发挥了它的商品属性。中国人买这个商品属性,但美国人不买。这一点给我们一个启示:文化走出国门之前,要站在别人的墙外看看,人家是否能够接受你的文化。

追逐文化产业的误区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

在全球经济危机肆虐下,中国家喻户晓的文化影视公司“华谊兄弟”成功在创业板板上市,将中国文化娱乐这一新兴产业推向世人瞩目的顶峰。在中国媒体和各方的推波助澜下,文化产业正在形成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更有甚者,将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并从理论上解释其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知识密集和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低成本、无污染、可重复开发等特点,在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举国上下,文化产业欣欣向荣,各省市竞相攀比,紧追不舍。据官方媒体报道,文化产业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著名作家冯骥才一针见血:“文化遗产并非不能开放,但问题是文化遗产的开放与很多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开发商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结果对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破坏。以前过分注意经济建设,文化遗产损失巨大,现在遇到经济危机,又把文化变成经济的工具,继续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可能又进入新一轮的怪圈。”

在产业化的追逐中,中国文化不再纯净高雅,不再源远流长,在披上一件金碧辉煌的新衣并附上产业化或商业化的标签之后,与金钱结成了不可分离的伙伴关系。

记忆犹新,中国教育产业化后,引发了诸多类似学术贱卖,枪手风行的现象,导致教育产业化道路受阻。中国文化是否重蹈覆辙,让欣赏成为追逐,让高尚沦为低俗?

浮躁的电视媒体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中国文化随波逐流,其影响被无穷放大,触角也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可以渗透的层面。由此衍生出的文化产业化、娱乐化,以追逐利益和金钱为主要目标,走火入魔。

文化过度膨胀,一步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中国社会的浮躁之源。

打开中国电视,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每一个电视频道播放的经常是歌舞大赛、百家讲坛、名人秀、艺人秀、评书、“超女”、“超男”……接下来又是名人艺人轶事、访谈、揭秘、跟踪、绯闻……最后还离不开名人艺人圈内亲朋好友的加盟、赞美、连线、捧场……可谓莺歌燕舞,蝴蝶效应,涟漪不止。

结果是,传播和讲述严肃话题的生态环境和理想时段渐渐被淹没。有,也是陪衬、作秀、走过场,内容简单,牵强附会,力度不深。海外华人能收看到中国主要省市的卫视节目,但除了莺歌燕舞,还是歌舞升平,诸如“星光大道”类似的歌舞竞赛节目无所不在。虽不错,但过于泛滥,实在是太多太多。

美国的电视节目涉猎广泛,除了专门的娱乐频道,绝少有国家正统的电视节目压倒性为名人和艺人站台。相比之下,整个中国文化似乎离不开名人和艺人,离了他们,就没了新闻,就没了媒体。

电视媒体拥有的传播资源稀缺、有限,一个近亿人口的大省也只有一到两个通过卫星发射的电视台,不同于纸媒和网络。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收视率的电视传媒,倾国家极为稀缺的传播资源于传播名人和艺人的表演和生活,还不误导观众和听众?

中国真正的精神力量从何而来?

过度放大和膨胀的明星

面对电视媒体席卷的汹涌浪潮,久而久之,中国家庭都将人生希望寄托在独生子女身上,希望他们一鸣惊人。

做着影星梦、蜗居在北京的“北漂”大军何止成千上万,同样,北京电影学院每年全国招生,万里挑一,但报考生人潮如海汹涌澎湃,极为震撼。

明里不说,但谁都知道,影视娱乐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脊梁骨,是地地道道的工作之余的消费和消遣的附属品,过度地放大和膨胀,只能造成国民迷失方向步入歧途,华而不实浮躁不堪。

坦率地说,在包含影视娱乐在内的文化产业中,名人和艺人并不需要国家经济发展、高科技提升和产业扩展更上一层楼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他们也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精英群体。在这个领域,成功与否甚至取决于天生丽质或特有的歌喉、身段、美貌、英俊,以及年轻、机遇和“潜规则”。

市场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少到极点,否则怎么称之为名人明星。

文艺大军如潮似海,传播媒体推波助澜,无数年轻的追梦人心不死,前赴后继。让那么多家庭和正值学龄的孩子们弃学从艺,追逐不现实的名人影星梦,中国电视媒体的整体不应该负起一定的责任吗?

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从精神层面驱动一个国家实现零的突破和提升功不可没。但文化产业过度膨胀,演变成国家传媒资源全方位倾斜到竞争选秀的综艺大观和名人艺人,走过了头。浮躁从这里蔓延、发酵。

文化国际化需要耐心和选择性

让中国文化打进美国乃至世界,诸如此类的口号经久不衰,往往无功而返。散落在世界的中国文化元素,以“唐人街”和“中国城”最吸引世人的注目,几乎所有象征中国文化的珍藏和后传,在这里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寻觅到。多少年了,物转星移,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移民群体的符号始终万变不离其宗。一步入唐人街和中国城,扑面而来的热浪滚滚,人声喧哗,餐馆林立、美容院、按摩馆、洗脚城,此外,就是脏乱吵杂、一片狼藉。居住在这里一辈子的移民,还是说的家乡话,甚至不会说居住国语言,不愿学不愿说,将自己隔绝于主流文化之外。

文化不像科技那样随着合作可以以更快、更好的方式迅速地与国际接轨。文化的传播和渗透是一项浩大而漫长的工程,因为文化是一个历史积淀下来的东西,带有时间性、独特性和排他性,所以文化国际化只能是“国际”某些与他种文化相通的方面,真正有个性的文化是无国际的,它永远只隶属于本民族。华夏文化走出国门的步伐很激昂,但适当地停下来回顾一下迈出的效果,可能比一味地向前冲更有意义。文化国际化还是有点耐心和选择性更有价值。

(摘自凤凰出版社《反思中国:我们做错了什么》 作者:[美]克里斯托夫·金)

猜你喜欢
赵本山名人艺人
舔名人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26
名人摔跤后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02
老艺人的匠心
学生天地(2018年32期)2018-11-07 12:19:32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海峡姐妹(2018年8期)2018-09-08 07:58:48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
探索科学(2017年5期)2017-06-21 21:16:16
名人書系列
现代出版(2017年3期)2017-06-15 15:03:21
花灯艺人
论赵本山的网络媒介形象——以新浪网为例
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3
评弹艺人的雅号与别称
苏州杂志(2016年6期)2016-02-28 16:32:28
赵本山:你郁闷吗?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