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婧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市 300000)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中共十三大报告全面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五大进一步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之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重要性。当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本是要认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突破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它有特定的含义,既不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更不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进一步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问题,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澄清当前还存在的某些模糊认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中,生产是一切社会历史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连续的发展过程,因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低级阶段)五种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变迁。既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什么中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直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跳跃到社会主义社会?
事实上,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社会形态演进的过程,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时,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我们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2],并不考虑上层建筑、时代特征、国际环境、革命时机等主客观条件。但在研究社会形态演进的具体过程时,上层建筑等因素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加速和延缓作用就必须给予应有的重视。社会历史形态演进的最基本动因是经济因素,但经济因素不是唯一决定因素,而是由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阶级力量对比、革命时机以及国际环境等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率先在俄国、中国一些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而不是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就是具体社会形态演进过程中上层建筑、时代特征、革命时机等因素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的结果。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依靠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发展本国经济,缓和国内阶级矛盾,自身调节能力更强,上层建筑更加稳固,统治机器更加不易被打破,从而推迟了本国社会革命的爆发。而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国家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使处于早期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加艰难,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帝国主义经济和本国封建经济的双重压迫下畸形发展,异常脆弱,无法发展成为独立的强大力量,这些国家不可能顺利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多个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在中国国内体现的更加集中更加深刻。这一时期,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在帝国主义的工厂里集中壮大,革命性远远超过民族资产阶级,这支力量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抓住了革命时机,走上政治舞台,推动了革命形势不断向前发展。中国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革命,具有不同于以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它只能在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上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和革命形势的复杂性,使中国不可能按照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经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抓住革命时机,走向社会主义,成为解放生产力、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唯一出路。这不仅不违背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反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思想。
综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体现了具体社会历史形态演进中个别阶段的跳跃性,这并不违背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证明了恩格斯的论断“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2]金丽薇.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必然性[J].理论教学,1988,(03).
[3]叶自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J].政治研究,19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