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晨 (福建省级机关医院 福州 350001)
“形神合一”与老年保健初探
★ 林晨 (福建省级机关医院 福州 350001)
形神合一;老年;保健
人类健康与长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命课题。早在2000多年前,《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见,发掘中医养生学中的宝贵思想,对我们今天开展老年保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医学认为,人的衰老是一个生理与心理变化的渐进过程。《灵枢·天年》指出:“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可见,从50岁开始,机体肝胆功能开始衰退;60岁则心气不足,情绪忧郁,容易伤悲,懈惰好卧;70岁之后,脾肺肾虚衰加剧,阴阳气血亏虚,加之起居失调,饮食失常,劳逸失度,情志内伤等因素,使五脏六腑气血运行愈加不畅,温煦无力,运化困顿,进而导致瘀血、痰饮、水湿、邪毒、食滞等病理产物内生,呈现虚实夹杂的病理循环。可见,形神皆虚且虚实夹杂是老年人的身心特点。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老年人生理与心理有如下一些变化:(1)在身体形态和机能方面:机体组成成分中代谢不活跃的部分比重增加,比如65岁与20岁相比,体脂多出部分可达体重的10%-20%;而细胞内水分却随年龄增长呈减少趋势,造成细胞内液量减少,并导致细胞数量减少,出现脏器萎缩。同时,器官机能减退,尤其是消化吸收、代谢功能、排泄功能及循环功能减退,如不适当加以调整,将会进一步促进衰老过程的发展。(2)在认知、性格及精神方面:老年人行动举止逐渐缓慢,反应迟缓,认识能力降低,适应能力较差,言语重复,睡眠障碍,性情改变,容易焦虑和抑郁,或烦躁而易怒,或孤僻而寡言、或依赖而胆小。如遇丧偶或家庭不和,更会对情绪产生不良影响。久则会引起神经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低下,促使各种疾病发生。
中医学“形神合一”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形,即形体,古人谓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人类遗传的要质,属自然范畴的物质实体;神,即精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如炯炯有神;狭义的“神”,指意识思维,如神志清楚。合一,是指形体与精神两者的相互统一。“形神合一”理论是中医学建立在对人体心理生理“整体观”认识基础上的。如《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中医学认为,一方面,精、气、营、血、脉是“五神”的物质基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五神”的心理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五脏藏精化气生神,神接受外界刺激而生情,神活动于内,情表现于外。《灵枢·本脏》曰:“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可见,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以形体为基础,但反过来对人的生理活动又能施加重要的影响,只有保持意志和谐、精神专注、情绪活动正常,五脏六腑方可免于遭受邪气的侵害。在养形和养神两者中,中医学尤重养神。《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粗守形,上守神。”唐代养生家王冰说:“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中医学历来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古训。这些观点已被现代医学的研究所证实。
2010年美国科学家公布了一项长达3年的科学研究结果,对700名100岁以上的健康寿星的研究解开了长寿的秘密:“性格开朗,很少发愁,基本不发火,一辈子心平气和”。长寿之道不分中外,世界五大长寿村的人无一例外具有良好乐观的心态,生活中充满爱心、遇事不往心里去是长寿老人的生活哲学。从生命起源来看,是形俱而神生,即先有生命、形体,然后才有心理活动的产生。但只有当人的身体与精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即形与神俱、形神合一,才能保持与促进健康。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的头号大敌,而高血压、冠心病和癌症等疾病与情绪焦躁、心态不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某些不良性格因素是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是关键因素,这与中医的“形神合一”观不谋而合。只有“形神合一”,方能健康长寿。
古人了解养生的道理,效法阴阳之道,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身体,如饮食有节制,作息有常规,不轻易使身心疲惫,因而能够使形体和精神协调,活到百岁后才去世。这是老年保健的核心思路。老年保健的原则是“形神兼养”,“形宜动,神宜静”,静则恬淡无为,动则顺乎天然。二者不可分离。
3.1 养形
摄养人体的内脏、肢体、五官九窍及精气血津液等,具体方法包括: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适寒温、动筋骨等。
3.1.1 调饮食 老年人要“清淡饮食”。唐代百岁道士轩辕集在回答唐武宗关于长寿秘诀的问题时,曾特别强调“薄滋味”。所谓“薄滋味”,一方面是指饮食不宜过咸;另一方面是指要以素食为主。提倡素食,并不是放弃油脂,而是要在食物多样化的前提下,控制脂肪摄入量,主食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经常吃豆类和适量的鱼、禽、蛋、瘦肉等食物。
3.1.2 节劳逸 劳逸,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两个方面。正常的劳动和体力锻炼,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必要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不会使人致病。只有比较长时间的过度劳累,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及房劳过度,或过度安逸,完全不劳动、不运动,才能成为致病因素而使人发病。老年保健要劳逸结合,适度劳作,量力而行。
3.1.3 慎起居 “慎起居”是中医学养生的重要措施之一。从养生角度来看,人的睡眠应顺应四时和温度的变化。因此,老年人应当遵循传统的养生原则合理地安排起居,方能健康长寿。老年人在起床时要特别注意“三个半分钟”,即醒来后在床上先躺上半分钟,坐起来半分钟,两腿下垂在床沿等半分钟。经过了这“三个半分钟”,再起床上厕所就较为安全,可以预防起床时突发脑缺血、脑中风、心脏骤停、心肌梗塞等情况。
3.1.4 适寒温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体在气候变化中各种器官、组织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气温很高的时候,老年人由于出汗过多,失去水分(体液),造成血液粘度增高,容易引发中风、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在相反的气候条件下,寒冷也是老年人的杀手。由于寒冷而引起微循环障碍、小血管痉挛、外周阻力增大,也会导致血压升高,心脑血管疾病意外加重。因此,老年保健要“知冷暖,适寒温”。
3.1.5 动筋骨 “筋长一寸,寿延十年”,长寿者大都有一副柔软的筋骨。 老年人宜从小运动量开始,培养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可从简便易学、收效较快的健身步行和慢跑开始,当生理上和心理上逐渐适应之后,再学些难度略大些的项目,诸如小球活动、游泳、太极拳或各种类型的保健气功等。
3.2 养神
养神即调摄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具体方法包括:御精神、收魂魄、和喜怒、调情志等。
3.2.1 御精神 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气的盛衰决定人体的生长衰老过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此处为广义的“神”,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就是生命。神的物质基础是精气,“形具神生”。因此,老年人要修身养性、清静养神。
3.2.2 收魂魄 “魂”,是指人体随心神活动而产生的思维意识活动。中医认为,“肝藏血,血舍魂”,人体的意识活动需受血之养,如肝血虚则容易出现梦寐恍惚及梦游等异常的意识活动;“魄”,为五脏精气所化生。“肺藏气,气舍魄”,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摄取自然之清气,宣发五脏之精气,内含阴魄,以维持机体基本生命功能,如忧愁不解,会使肺气郁结。故老年人要保持心情愉悦、守护魂魄。
3.2.3 和喜怒 《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指出:“怒伤肝”、“喜伤心”。 怒伤肝,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 喜伤心,是指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大量临床观察表明,老年人的的血压、胆固醇、血糖会因情绪的波动而变化,进而免疫力下降,内环境稳定被破坏而诱发和加重疾病,有时过喜或大怒甚至会诱发老年人突发死亡。因此,老年人切不可过喜或大怒。
3.2.4 调情志 所谓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精神情感活动,是人们对周围事物所做出的心理反应,又称为“七情”。七情过度变化会直接损伤五脏,加速机体衰老,造成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七情虽各有脏腑所属,各有偏伤,然总统归于心,所以调心、宁心十分重要。人之既老,要知足谦和,老而不怠,力所能及地做想做之事,读喜读之书,交青年朋友,人老心不老。情志得调,气机流畅,病安从来,定能长寿。
R 212
A
201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