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朋,范 旗,朱奇勇
(军事经济学院襄阳士官学校 学报编辑部,湖北 襄阳 441118)
4G助力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
李 朋,范 旗,朱奇勇
(军事经济学院襄阳士官学校 学报编辑部,湖北 襄阳 441118)
以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现实情况为出发点,引出了4G通信技术的概念及其优势,分析了4G通信技术对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产生的助力作用,最后对4G时代科技期刊数字出版进行了探索与展望。
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4G通信技术
从今年1月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中国移动提出的2013年4G网络覆盖将超过100个城市,4G终端采购将超过100万部的“双百”计划,到如今网络制式的基本定格和中国移动TD-LTE网络在我国上海、杭州、温州、深圳等地不断开展的商用体验,以及4G牌照发放时间的迫近,无不意味着4G网络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已加快了脚步引领我们走进4G时代。那么,4G通信技术将会给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带来怎样的发展呢?
笔者以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现实情况为出发点,引出了4G通信技术的概念及其优势,分析了4G通信技术对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产生的助力作用,最后对4G时代科技期刊数字出版进行了探索与展望。
科技期刊是传播科学知识、进行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科技期刊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数字化出版工作。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形式主要有:纸质期刊数字化处理多媒体传播、数字化内容同步上传期刊社网站、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多媒体传播、开放存取(Open Access)、按需印刷(POD)等。据北京大学图书馆文献计量学研究所的报告,截至2010年,我国的期刊共有9 907种,其中科技期刊4 955种,科技期刊占期刊总数的50%。截至2010年10月,有7 686种期刊通过CNKI平台进行了数字化出版。除了借助CNKI,许多科技期刊加入了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平台,并自建期刊网站。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的1 868种核心期刊中,有1 105种期刊自建网站,自建网站期刊数占收录期刊总数的59.2%。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仍处在起步阶段。2012年7月19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在“2012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发布了《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报告中指出:“2011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1 377.88亿元,比2010年整体收入增长了31%。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达9.34亿元,电子书(E-book和电子阅读器)收入达16.5亿元,数字报纸(不含手机报)收入达12亿元,手机出版(含手机彩铃、铃音、手机游戏等)收入达367.34亿元,网络游戏收入达428.5亿元,互联网广告收入达512.9亿元。”
从报告中我们不难看出,在2011年,互联网广告、网络游戏与手机出版分别占据了收入榜前三位,数字报纸、电子图书、互联网期刊的收入加起来是28.34亿元,仅占2011年数字出版总收入的2.06%。虽然报告同时指出“数字报纸、电子图书和互联网期刊均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势头,平均增长幅度超过25%。”但是,这组数字仍然说明了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工作任重而道远!
2.1 4G的概念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的技术产品。4G系统能够以100 MB/s的速度下载数据,上传数据的速度也能达到20 MB/s,比拨号上网快2 000倍,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4G可以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1]。
2.2 4G通信技术的主要优势
2.2.1 通信速度快 4G通信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具有更快的无线通信速度。比较一下移动通信系统数据传输速率:第一代模拟无线通信只提供语音服务;第二代数位式移动通信传输速率是9.6 MB/s,最高能达32 MB/s;第三代移动通信数据最高传输速率是21 MB/s;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最高数据传输速率预计可以达到100 MB/s。
2.2.2 网络频谱宽 4G通信要达到100 MB/s的传输速率,通信营运商必须对3G通信网络进行大幅度的改造,或是全面启动TD-LTE基站建设。每个4G信道将占有100 MHz的频谱,是W-CD⁃MA 3G网络的20倍。
2.2.3 通信方式灵活 4G手机的功能非常强大,已不是简单的“电话”。4G手机应该算是一部小型电脑,它的外观和式样变化莫测,任何一样我们能看到的物品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4G通信不仅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信,还可以双向下载、上传各种媒体形式的资料,享受一切网络能带来的服务。
2.2.4 高智能 4G通信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智能化程度更高,例如对菜单依赖程度会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4G手机可以实现许多现在人们难以想象的功能。例如4G手机能自动收集你所需要的信息,再根据感知环境、空间、时间等其他设定的因素,适时地帮助或提醒手机的主人做该做的事情。
2.2.5 兼容性好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接口开放,具备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全球漫游,以及能从第二、第三代通信模式平稳过渡等特点。
2.2.6 高质量通信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也称为“多媒体移动通信”,可以将语音、数据、影像等大量信息通过宽频的信道传送出去,并保证其传输品质。
2.2.7 频率效率高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运用路由技术(Routing)为主的网络架构。由于技术的先进性,无线频率的使用比第二、第三代通信系统有效得多。这种有效性可以让更多的人利用与以前同样数量的无线频谱做更多的事情,而且处理这些事情的速度非常快。
2.2.8 费用便宜 首先,4G通信解决了与3G通信的兼容性问题,对许多尖端通信技术的引入也保证了4G通信部署相对容易及迅速得多,现有的通信用户能轻易地升级到4G通信。其次,通信运营商直接在3G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之上采用逐步引入的方法,有效地降低运行者和用户的费用。所以,4G通信的服务费会比3G通信便宜。
3.1 提高政府对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关注和扶持度
科技期刊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也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科技期刊与科技发展和创新呈良性的互动关系,也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无论在韩国、日本,还是其他国家,科技期刊在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体系中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政府给予包括经费、政策等在内的多方面积极支持,从而保证了科技期刊的健康与顺利发展。日韩均将科技期刊作为国家的基础设施事业来加以建设,近年来推动了科技期刊的快速发展。政府的支持与科技期刊的发展息息相关,期刊产业的发展最需要政府对期刊业采取政策关怀和法律方面的支援[2]。
我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科技工作,第四代移动通信产业在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规模实验已经顺利完成,基本实现了16个试点城市、2万个基站的建设目标,并开展各类业务体验。4G网络的应用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政府对科技发展工作将更加重视,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作为4G网络的重要传播资源,政府将会采取各种方式加以引导、扶持,促进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快速发展。
3.2 促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成熟
笔者理解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是从上游到下游被有线或无线网络传输系统串起来的,包括作者、出版社、技术支持商、手持阅读设备提供商、内容销售商、读者6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所以,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是基于网络大数据运输能力下的,科技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实际上,数字出版所做的应该是如何使内容获取更大的收益、如何使内容得到更有价值的传播[3]。这才是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核心价值。笔者认为4G将以绝对优势推动整形个数字出版产业链上的运营实体加速整合,以体现各自存在价值的方式找到合适的位置,竞争将从无序走向有序。
我们知道,技术壁垒对出版产业发展来说是暂时的,谁对内容资源拥有更强的整合与拓展能力,谁能提供更好更高更专业的个性化服务,谁才能拥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掌握市场,在权益的制衡中拥有主动地位。数字出版的价值链与纸介质出版的价值链其实基本相似,主要由内容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构成。既然要称为产业价值链,那么,这个产业就应该是在企业群落内形成一个合理的分工链条,这个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有自己专注的领域,合起来才能形成整体优势[4]。这个链条中的任意一个环节的迅猛发展都会联动或助推其他环节的发展。目前,作为渠道的4G网络即将成为数字出版的高速公路,也是数字出版产业链成熟的催化剂。
3.3 富媒体形式的数字出版将迎来根本性的发展
4G通信实现了大数据无线高速传递,为未来数字出版内容的富媒体呈现形式打下了基础,为数字内容的深度开发与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数字出版需要大网速传送的内容将会获得更流畅舒适的用户体验。
4G使电子书、电子刊、电子稿……所有的数字出版内容,不仅能“读”,而且能“听”,能“看”,能“感”。文字、图像、音频、视频整合的内容会成为数字出版的重要展现形式,即富媒体形式。比如,一本菜谱书,目前读者只能通过阅读文字和看图片来学习烹饪过程。但是未来,可能厨房里的一面墙、一个柜子都是一个数字终端,你可以随时看、听这本菜谱书,跟着视频边学习边操作,并进行互动。所以,未来的作者和编辑,不仅仅要有文字写作能力,更要具备绘画、摄影及图像视频的编辑处理的能力。4G使得数字出版全过程的数字化在技术开发、软件件应用、平台管理、商业动作、互动交流上得到有力的数据量支撑,极大地推进富媒体形式的数字出版根本性发展。
3.4 促云出版平台成熟
云出版平台(Cloud Publishing Service)是基于云计算和网络的数字出版的服务平台。通过云出版平台,出版社可对数字资源进行收集、编辑、管理、加密,可选择不同的发行渠道进行授权,安全发行。渠道运营商联通各渠道阅读终端对授权的资源进行运营,且销售数据能随时反映在平台上,甚至连读者的点击、购买、查询等行为,出版单位也都能通过云出版平台随时掌握[5]。
4G高速网络的实现使得互联网、大数据与物联网的结合成为现实,数字内容的获取、制作、存储、提取变得更加便捷,为云出版平台的发展带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4G高速网络的运行必然会产生海量的数据,处理这些数据则需要云出版平台的帮助。4G技术深化了云出版平台的内涵,云出版平台的发展也为4G技术带来的大数据高速通道提供了用武之地。随着云出版平台的基础设施、技术程度和服务模式日趋成熟,未来的云出版平台将在存储、加工、计算、投送、传输、反馈服务等不同层面更加完善。
4.1 科技期刊出版深度数字化,突出非盈利性与核心价值
实现从源头的作者创作到作品加工授权以及传播渠道、终端应用等全过程的数字化,科技期刊出版低成本高效率运行。科技期刊出版社和出版产业链上的各技术力量更专注于服务功能的探索与提供。学者能便捷地得到所需专业的相关信息和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服务,并且90%以上都是免费的,科学技术的传播效益和促进科技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现得更为明显。
4.2 4G手机将成为主流阅读终端
目前,在一体化平台发展模式下,电子阅读终端凭借着丰富的内容资源和较为舒适的阅读感受在阅读终端市场占领了一席之地。可是,在平板阅读终端和智能手机对移动阅读功能的不断拓展之下,使得这些电子阅读终端愈显功能的局限而市场缩减。所以,面对强大的压力,一些商家开始借助阅读平台向平板市场和手机市场拓展。
4G时代,无线网络将会与有线互联网一样快捷,手机作为无线通信工具,它的便携性、移动性让它拥有PC终端等其他终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高质量手机视频业务将迎来井喷式发展,4G手机将成为主流阅读终端,科技期刊数字化手机出版将占大份额。
4.3 科技期刊的“期”失去意义
未来的科技期刊或某些科技期刊,已没有了“期”的概念。当科技期刊出版深度数字化后,科技信息的传播效率今非昔比,传统的期刊出版周期不适用于高速的4G网络时代。特别是手机刊的迅速发展将使出版周期极尽萎缩,手机媒体通过移动网络进行实时和同步传输,实现实时发布。
4.4 网络终端性能融合多样化,阅读不受时空限制
在三网融合、4G网络的背景下,数字终端的网络化和多功能化以及终端性能融合成为趋势。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3大媒体产业将走向融合,手机、电脑、电视终端的内容互通互联、功能互换,融合的终端都拥有可视电话、移动购物、视频点播、富媒体阅读等多种功能。
移动网络化让终端无所不在。与网络相连,是整个电子产品领域的大趋势。目前已经有摄像机、医疗设备等推出了植入无线共享功能的样品,使其获取的信息资源可以即时网上传送,即时分享。所以,将来汽车、电视、摄像机、教室黑板……甚至连镜子都有可能加入数字出版终端的行列。万物互联之后,一切产品皆有可能成为数字终端,数字出版跨平台应用越来越普遍,数字阅读不受时空限制。
4.5 阅读终端带来流畅绚丽的体验
4G技术的优势必须靠终端来体现,大数据要从终端“进得去、出得来”。作为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阅读终端也必然要符合这个要求。
发达的终端显示技术。与数字出版相关的3大主流显示技术有:液晶显示技术、电子墨水显示技术、裸眼3D技术。不久,液晶屏显精度达到印刷标准,轻松实现即时印刷;电子墨水显示技术将应用在更广的领域,全彩色能力将有全面突破;裸眼3D显示器把我们从平面视频时代带入立体视频时代,当我们阅读的时候,眼前能够呈现更真实更完美的立体图像和视频。
“聪明”的数字终端。技术推动终端产品不断走向智能化,操控方式从键盘、鼠标发展到感控,如触控、音控、声控、温控、光控……人与终端的交互式设计不断深入。终端的存在形态向人工智能领域深入拓展。比如,在未来的几年里,智能语音技术将成为数字终端领域里最重要最普及的应用技术,终端产品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工具或是机器,更像是人的“朋友”、“伴侣”或“助手”。再比如,在看多媒体电子书的时候(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标注,如同在纸质书上标注线、图、字一样,甚至还能方便地标注上视音频,并反馈给这本书的出版单位或作者;还可以发送一个请求,在另外一个终端上迅速继续上次的进度进行观看,而没有任何网络延迟。
[1]魏崴.4G技术发展伴随电信收费模式改变[J].华东科技,2010(4):76.
[2]沈成根.韩国杂志出版业分析[J].新闻传播,2010(7):46-47.
[3]孙梦姝.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加速[N].新华书目报,2011-03-17.
[4]聂震宁.数字出版:距离成熟还有长路要走[J].出版科学,2009(1):5-9.
[5]张博,庄子匀,陈敬良.云出版是解决数字出版面临问题的根本出路[J].出版发行研究,2012(2):14-17.
(责任编辑:范建凤)
G237.5
:A
:1673-0143(2013)04-0095-04
2013-07-07
李 朋(1977—),女,编辑,研究方向:教育技术与编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