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勇,黄 瑜,陈晓锋
(武钢研究院信息所 《武钢技术》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80)
互联网的发展对科技期刊影响的思考
江 勇,黄 瑜,陈晓锋
(武钢研究院信息所 《武钢技术》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80)
结合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阐述它对科技期刊的影响,以及对与科技期刊相关的编辑、读者、作者的影响,并指出科技期刊存在的“零散”现象及网络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期刊经营、知名度建设等问题,同时指出科技期刊必须先发展壮大,才能进行深入网络化办刊。
科技期刊;互联网;编辑;读者
我国出版业在这30年里,经历了4次大的技术革命,即20世纪80年代初的桌面出版技术革命、20世纪80年代末的数字化多媒体数据库出版浪潮、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的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出版革命,以及进入21世纪出现的基于各种出版平台和介质的跨媒体复合出版[1]。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在下载速度、覆盖范围上都提高得很快,网络资费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以及与网络使用对应的硬件设备和应用软件的快速发展,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使用习惯,进一步加速了出版业的变革。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其中手机网民为4.2亿,年增产率达18.1%,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由69.3%上升至74.5%[2]。很显然,这种以手机为平台的无线网络传播方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并被称为“第五媒体”,美国的《西雅图邮报》于2009年3月17日开始正式转型为互联网出版,完全取代了传统的出版方式[3]。国内也在这几年里,纷纷开始了数字化出版、互联网出版的摸索和实践,这种探索的结果在报纸、文学等大众媒体上得到了切实的体现,尽管并不能因此完全取代传统的纸质媒体。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手机网络阅读报纸和网络文学。但在专业学术领域,比如科技期刊方面,这种由传统媒体到数字化媒体的变革并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快。这是由我国科技期刊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因此,有必要深入思考互联网的发展对科技期刊本身产生的影响,才能在这场网络化变革中不盲从,选择一条更加适合科技期刊本身的道路。
网络的出现对科技期刊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网络的发展,科技期刊由以前的单一纸质介质转变为纸质、PDF、网页等多种介质存在的形式。依托网络平台,科技期刊网站及网络采编系统相继产生,并为越来越多的期刊所使用,从而结束了纸质投稿的历史,单纯的电子邮件的投稿方式也逐渐被取代。从作者投稿到编辑收稿、编委审稿整个流程更多地开始依赖网络采编系统,电话、电子邮件更多的价值在于与作者、编委的沟通。投稿网站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仅是作者投稿和查稿、编委审稿、编辑采选的平台,也是知名数据库评价期刊价值的一个参考因素,是读者、作者了解期刊的一个平台。这是期刊网络化转型的必要条件之一。
同时,互联网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其所具有的优势也逐渐得到一致的认同,比如出版周期的灵活性、出版的无地域性、出版成本的节约性等。在互联网出版的模式下,可以灵活地选择科技论文的即时发表,而不必受传统出版周期的限制,这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探索。出版的地域局限性被大大弱化,只要公布于网上,只要读者愿意阅读,只要有网络,就可以随时阅读,而不必局限于传统发行渠道。同时,出版的无纸化所节约的成本及对环境的贡献是值得推崇的,更为可贵的是,对于传统出版基于成本考虑而无法有效显现的重要彩图,在网络出版中都可以非常完美地表现出来,所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空间大小而已。
不过,我国网络科技期刊的发展并非因这些显而易见的优点而进展顺利。由于我国科技期刊目前存在的“零而散”的现状,不能形成规模体系,期刊网站的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出来。它在期刊经营、影响力扩大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尚十分有限。期刊网络化更多依赖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国内知名数据库平台来实现。它们整合了大多数的期刊数据并进行合理分类,大大方便了读者的检索,但对于个体期刊影响力的提高是非常有限的。期刊影响力的建设更多依靠纸质媒介让读者熟知了解或通过导师、同事、朋友的介绍获得。且现在的互联网环境复杂,很多打着期刊投稿的“钓鱼”或第三方网站对作者产生了很大的欺骗性,科技期刊的网站本身由于规模不够,很难形成大的影响力。科技期刊要发展壮大,更多的得依靠自身来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并依托知名期刊逐渐向外延发展壮大,形成大的期刊社或出版集团。
科技期刊的经营化也是网络化转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更多地依靠相关经费的支持,一部分科技期刊选择广告经营来补充经费的不足,而只有少部分期刊能通过广告等经营自主办刊。很显然,广告是目前科技期刊主要的经营模式,并且是单一模式。而广告客户投放广告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期刊发行对象,二是期刊发行量。这两点都是传统出版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如果取代了传统出版,进行科技期刊的全面网络化转型,科技期刊如何经营将是一个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更何况零散的科技期刊现状在网络环境中所形成的影响力微乎其微,这种网络经营愈发艰难。因此,科技期刊网络化为时过早,必须优先解决科技期刊目前存在的零散问题,考虑好网络化中所面临的经营问题解决方案,才能逐渐开展网络化。网络化过程必须抓紧时代的发展步伐,充分利用网络的传媒渠道,找到一条适合网络科技期刊的发展道路。
网络的发展让编辑工作更加便捷。约稿、收稿、审稿、编辑加工、发稿……,很多编辑工作都可以借助网络和电子文件来完成,方便了编辑与作者、编委的沟通,节约了编辑处理稿件和稿件“流通”的时间。对电子稿件可以重复加工,认为修改不当亦可非常快捷方便地恢复原样,修改之处可以方便地显示,便于作者与编辑之间修改意见的交换。学术不端的检查方法也比以前有了巨大的改善。借助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和网络的快捷,可以方便准确地检测出稿件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而不是仅仅通过编辑、编委的记忆和知识储备来判断学术不端行为。这些都有效地解放了编辑的部分工作时间,提高了编辑工作效率。
这并不意味着编辑工作变得简单了。相反,编辑工作比以前更加复杂了,编辑能力的需求比以前更高了。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已是一名编辑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编辑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处理能力和计算机病毒预防能力,熟悉绘图、排版等专业软件的使用。随着网络化的进一步发展,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站后台处理能力。总之,网络的发展对编辑在计算机和网络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编辑还必须具备比以前更加严格的文字处理鉴别能力和更高的专业知识储备。不管将来科技期刊网络化发展到何种程度,科技期刊本身所具有的严肃性、科学性的特点是不会改变的。这就意味着科技期刊在内容上不能存在网络时代所“创造”出的非严肃性、非科学性的语言。这也是网络化时代,文学、一般的门户网站编辑与科技期刊编辑的不同。他们可以用一些时兴的网络热门词汇来吸引眼球,达到提高点击率的目的;但是科技期刊的编辑不能如此,不然就违背了科技期刊本身存在的价值。同时,随着计算机软件业的快速发展,造假在这个网络时代变得越来越容易,这就要求编辑具有更高的专业知识储备,具备辨别真伪的敏锐洞察力,而不被海量的网络信息本身左右了编辑的思想。同样,不管形式如何演变,科技期刊严格的编校制度也不会有大的改变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技期刊的质量,这是这么多年编辑工作者的历史经验总结。另外,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作者在撰稿中出现的错别字反而比以前更多了,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溯本求源,及时纠正作者的错误。尽管大家都习惯了网络错字别字怪字杜撰字横飞的环境,但作为编辑就必须具备“出淤泥而不染”的素质,正文化之风,纠不正之气。这就是编辑的职业素养和道德。
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读者天然分成了两部分。第一部分读者依然为传统意义上的读者,他们通过纸质期刊来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同时,无形中他们也会接触期刊中的其他信息,包括期刊编委名单、期刊社地址、邮箱、版权页信息和期刊的广告信息,以及可能与他所涉及领域关系不大的其他论文信息。这些信息的浏览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期刊的发展,比如广告收入、读者对期刊的友好度并在以后的投稿中成为作者的可能性;特别是潜在作者的产生,纸质期刊在目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第二部分读者是应网络发展而产生的。这部分读者更多的可以理解成“间接”读者,即他们不是直接为了阅读你的期刊而去阅读的。而是通过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平台,通过数据库检索关键词,在一种很强烈的目的性的驱使下,寻找到期刊中的某一篇相关论文,而并不关心这篇论文所在的期刊本身。这类读者很显然不会接触到期刊广告,对期刊的直接收入没有影响,对期刊潜在的作者群影响也不大,因为读者往往会阅读大量的论文文献,较少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该论文所发表的期刊。但是,不可否认,这类读者对期刊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在目前的期刊评价体系下,这类读者是期刊影响因子、被引频次、下载量的重要贡献者。而从互联网将来的发展趋势来说,这类读者必然会越来越多,并成为主要读者力量。那么,在这种形势下,期刊作为一种出版实体如何寻求经济效益、提高期刊知名度和影响力,就成了期刊出版实体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网络的存在开拓了作者的视野,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参考资料,给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借鉴,从而在前人精神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给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同时,在投稿渠道上也更加丰富。作者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与研究领域相关的各种期刊,有选择地进行投稿,从而提高论文的被采用率。所投稿件的回复时间也因编辑在网络条件下工作效率的提高而缩短,作者也因此有更多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期刊。
不过网络的存在同样滋生了一些新的问题。首先,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严重,产生越来越多的学术舞弊造假的丑闻。由于信息获取越来越容易,获取的信息量越来越多,加上计算机辅助的文字处理越来越简单,学术造假更加容易。目前,对于学术不端的检测主要通过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于遏制学术造假行为比较有效,但基于该检测系统的检测方法,对于比较隐蔽的学术不端行为依然需要编辑敏锐的直觉去判断。
其次,一稿多投现象越来越严重,由于网络的便捷性,作者为了提高论文的被采用率,往往选择“广撒网式”的投稿方式,且在网络投稿下,这种方式几乎不需要任何成本。作者的这种渴望论文被采纳发表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行为必然对编辑和期刊造成了伤害,不仅浪费了编辑和编委的时间和精力,造成期刊成本费用的上升,还可能会产生不可避免的一稿多发现象,造成出版资源的浪费。对这种现象目前并没有比较好的杜绝方法,只能通过作者的自律、作者与编辑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以及编辑不断提高的工作效率来尽量避免。
最后,由于网络的欺骗性,各种各样的打着期刊编辑部投稿的名义的“钓鱼”网站和非授权第三方网站越来越多,利用了作者急于论文发表的心理,骗取钱财,给作者造成了很大伤害。
有的出版工作者认为,将所出版的科技期刊数据加入到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平台,就是互联网出版了[4]。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首先,期刊出版单位和这些数据库平台是分别独立的工作单位,他们之间是工作上的合作关系,分别有自己独立的经营和运作模式。期刊出版单位负责编辑、审稿、出版等一系列知识产品的生产创作过程,为了便于读者检索使用以及适应网络发展需要,将创作完成的产品以电子版的方式转让给数据库平台搭建商,而数据库平台单位负责的是对这些知识产品的收集整理,以及面对数据库使用者所采取的个性化服务,并在这些服务中创造价值。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期刊出版单位的产品“网络化”并非其存在的唯一途径,另外“网络化”也并非期刊出版单位唯一的经济效益获取方式。因此,这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互联网出版,只能说是知识产品的“网络化”过程。随着目前国家在文化体制改革上的深化和科技期刊必须经历的适应网络化存在的发展模式的转变,必须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考虑期刊的互联网出版,而简单的认为期刊的“网络化”就是互联网出版,必然会误入歧途,不利于科技期刊的长效发展。
[1]陈彤.从铅与火到0与1——我国出版技术30年发展概述[J].出版广角,2008(7):35-38.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1-15].http://www. 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 t20130115_38508.htm.
[3]杨柱星.数字化出版是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J].科技传播,2012(2):2-3,11.
[4]黄秀环,于伟,徐谋卿.学术期刊的互联网出版优势[J].出版参考:业内资讯版,2010(11):19.
(责任编辑:陈 旷)
G237.5
:A
:1673-0143(2013)04-0086-03
2013-07-01
江 勇(1982—),男,编辑,研究方向:编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