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华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教师在接受或参与一场教育改革时[1],在改革的初期或进程中,他一般会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1)改革是一种现实需要吗?确切地说,改革是“我”的需要吗?学生会对改革感兴趣吗?改革能改善学生的学习吗?改革会有明显的效果吗?这个效果是不是改革设计者当初作出的承诺?2)在改革的方案文件中,能否清晰地说明“我”该做什么?3)改革对“我”的时间、精力、兴趣、能力、新技能等会提出哪些挑战?“我”需要付出哪些努力?4)“我”和其他的同行能在这次改革中获得哪些益处?[2]迈克尔·富兰 (Michael Fullan)是加拿大著名的教育改革专家,他所提出的四个方面的考虑因素同时也得到了多伊尔 (Doyle,W.)和庞德 (Ponder,G.)的认同。多伊尔和庞德认为,教师并不会盲目参与一场教育改革,即使有行政上的压力,如自上而下式,教师也会选用一种最“实用” (practicality ethic)的方式来应对。其应对策略包含的内容有:和谐性、工具性和成本[3]。
所谓和谐性,是指教师对改革会给学生带来何种影响的估量,以及教师所处的情境的状况;工具性是指改革所要求的程序的清晰度,如工作怎样完成;成本则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其中,“金钱只是很小一部分,教师在时间、精力上等方面的付出以及对变革成果和声誉的未知性,才是在实施变革时将要付出的主要成本。”[4]简要地说,教师如果要选择改革:那他在认知情感上是积极的,在程序上是清晰的,在个人收益上是正向的。这与迈克尔·富兰的观点基本对应。
虽然上述理论都是研究教师参与一场教育改革的前提条件,或者说,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教师才可能真正参与一场教育改革,但反而言之,如果我们要判断一位教师参与一场教育改革的实际程度,其实完全可以从这些条件中寻找答案。例如,一位教师如果是积极参与了这次新课改,那他必定会认为,改革是他所切实需要的;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他已形成了 (或正在形成)符合课改精神的稳定的教学行为;同时,在个人回报上,他也认为是值得的。否则,如果上述方面都是否定的,那我们大致可以认定,这位教师并没有真正接受新课改,他只是经历了这段历程。
我们判断一位教师参与新课改的程度是基于一种“总结性”判断,即不考虑新课改开始时教师是何种态度,我们只看作出判断时,教师是怎样想的。社会条件不断发展,教师对各种因素的综合权衡也在变化之中。所以,这种判断就较好地解决了在新课改推进过程中,不同教师不同时期加入进来的问题。他们的进度可能参差不齐,但最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我们所要建构的判断标准,实际上就是将前提条件转化为达成目标,再以这些目标为导向,来形成相应的判断标准。
在设计教师参与新课改的判断标准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内驱力是推动人们作出某种行动的内部动力,它分为生理性内驱力和社会性内驱力,教师参与新课改的内驱力即属于社会性内驱力。在这种内驱力中,它又包括知、情、意三个要素,其中,知是相对最重要的。教师的知表现为教师了解新课改的发生背景及主要内容,认为它确实是社会、学生和自己的一种需要;情是指教师理性地认同新课改所蕴含的主要精神,它进一步强化了教师的知;意是指教师为了克服知和情的困难所作出的心理上的努力。内驱力越强的教师越容易接受新课改,并迅速地找准参与其中的切入点,而没有内驱力或内驱力很弱的教师大多不会真正参与进来。可以说,内驱力是教师参与新课改的基础。
行动是指教师在内驱力的支持下,通过接受、内化新课改的精神,并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一般来说,新课改的文件 (主要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并没有规定教师具体应该怎么做,即使通过某些途径规定了教师的行动程序,教师在理解后的执行中仍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有许多问题是不受权威和标准操作程序控制的”[5]。而在自己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每位教师都会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教学风格和模式。所以,对一位教师教学行动的判断,主要不是看它的外在形式,而是要着重分析他的行动是否彰显了新课改的精神,它会对学生产生哪些影响。教师的行动是教师参与新课改最直接的体现。
保障是指教师对自己在新课改中付出与收益权衡后的正向评判。任何一场教师真正参与的教育改革,教师都会有很大的付出,这相当于他所要支付的成本,例如,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自己的某些习惯、提升相应的能力和技能等。“让孩子得到必需的收获,我们成年人必须期待和承受由于雄心勃勃地对学校的再思考和再设计而带来的痛苦。假装说认真的结构调整无须经过真正的对抗就能够完成简直是极大的幻想。”在教师有较大付出的同时,他自然也希望有相应的回报,如能够得到领导和同事对自己参与新课改的肯定,在物质和精神上有相应的奖励等。2008年底,教育部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教师的绩效工资不与升学率挂钩,而重点考核教师的师德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这实际上就是对教师坚持新课改、坚持素质教育的一种态度、一种评价、一种鼓励。教师权衡了自己在改革中的付出和收益后,决定他下一步的行动。如果他觉得自己是得不偿失,不合时宜,那他往往会停止继续参与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保障是教师能够深入持久参与新课改的必要条件。
以上三个维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教师参与新课改来说,一个都不能少。如果缺少内驱力,说明教师根本就没有接受新课改;缺少行动,教师参与新课改大约是空谈;而缺少保障,教师要么开始就会拒绝,要么就是浅尝即止。从推进新课改的长远目标来说,形成制度性的保障是决定教师参与一场教育改革的长效机制。
教师参与新课改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三种情形:形式上参与、积极参与和错误参与,每种情形又可以区分不同程度。形式上参与是指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仍是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在新课改期间仍是沿用自己习惯的想法和做法,没有经过必要的审视和反思。积极参与是指教师认真领会了新课改的精神,对它进行理性的思考,并努力在自己的行动中有所体现,有时即使做得不好,但发现已经和原来有所不同。错误的参与是指教师对新课改精神理解错误,出现了偏差,以致在自己的教学中只追求“形似”[6],而忘记了新课改的内在要求。这种教师参与变革的热情很高,只能努力的方向搞错了。错误的参与还有一种表现是教师对新课改持抵制态度,其主要原因是他不愿改变自己熟悉的行动方式,不愿尝试变革。但为了维持自己内心的平衡,同时,也是一个掩护自己的借口,他常常会无限夸大新课程过程中的某些失误之处,其态度基本上是反对和破会性的。
教师参与新课改的三种情形是设计判断标准时必须考虑的内容,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这些区分并无实质性的意义,并且显得特别繁琐,因为教师无论是形式上参与还是错误参与,在经过了一段时间 (一年或数年)的沉淀之后,他们所反映出来的大多是参与程度不高。所以,我们可以直接根据“参与程度”这一变量来衡量教师的实际参与情况,但在设计具体标准时,还是要兼顾上述三种情形。总的来说,教师参与程度越高,说明教师正在接受新课改,对它充满信心,也预示着新课改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教师参与程度很低,则有必要检视是何种原因造成了教师的不合作,这有待另文讨论。
教师参与新课改的判断标准拟从“内驱力”、“行动”、“保障”三个维度进行设计,考虑到今后可能会出现大规模的调查,为了操作的方便,特将判断标准设计成问卷量表的形式。有些问题从不同角度重复出现,主要是为了增加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本人随机选取两所学校的教师进行试测,并请有关教育专家、学者以及教育行政人员进行评定修改,最后确定问卷量表如下。
量表统计采用计分的方式:①=4,②=3,③=2,④=1。得分越高说明教师参与程度越高,其中,参与程度很高(69以上);参与程度一般(33-68);参与程度很低(32以下)。
教师参与新课改问卷量表
(一)内驱力
1.您认为这次新课改______。
①很有必要,必须改 ②理念很好,慢慢来 ③可改,可不改 ④没有必要
2.您认为这次新课改可以达到预期目标吗?______。
①可以达到 ②达到一部分 ③不好说 ④太理想,达不到
3.这次新课改的前景是______。
①很有前途 ②有前途 ③不清楚 ④没前途
4.您认为这次新课改的教材与以前相比是______。
①有很大进步 ②有一定进步 ③大同小异 ④不如以前
5.您是否担心因为参与新课改而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______。
①不担心 ②有点担心 ③很担心 ④非常担心
6.您想表达对新课改的看法吗?______。
①很想表达 ②说一点也可以 ③不知道说什么 ④不想说
(二)行动
7.您现在的教学与以前相比是______。
①变化很大 ②有一定变化 ③基本一样 ④不清楚
8.您在教学中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吗?______。
①尽量去体现 ②体现了一点 ③不清楚 ④没必要体现
9.您现在的学生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比以前是______。(如果新课改前没参加教学工作,可以与自己学生时代比较,下同)
①增加了很多 ②增加了一点 ③没什么变化 ④减弱了
10.您现在的学生在主动性与探索性方面比以前是______。
①增加了很多 ②增加了一点 ③没什么变化 ④减弱了
11.您在教学中,______。
①经常与同事讨论教学问题 ②有时与同事讨论教学问题 ③很少与同事讨论教学问题 ④从不与同事讨论教学问题
12.您是否尝试过参加校本教研______。
①经常做 ②有时做 ③只是想了,没有做 ④没有做
(三)保障
13.您觉得现在的教学与新课改之前相比,其要求是______。
①增加了不少 ②增加了一点 ③没有增加 ④降低了
14.为了教学工作,您______翻阅参考书、上网查资料、补充自己的知识。
①经常 ②有时 ③很少 ④从不
15.您认为学校领导及同事对新课改的态度是______。
①很支持 ②一般支持 ③只是嘴上说说,实际并不支持 ④反对
16.您认为社会对新课改的态度是______。
①很支持 ②一般支持 ③不清楚 ④反对
17.您认为学校在评价教师时最注重______。
①教师真正参与了新课改 ②教师表面上参与了新课改 ③学生的考试成绩 ④教师的人际关系
18.您感觉学校给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的空间是______。
①很大 ②一般 ③很小 ④几乎没有
19.如果按新课改的要求教学,您觉得学校的物质条件是否符合?______。
①很符合 ②一般符合 ③不清楚 ④不符合
20.您对参与新课改的总体感受是______。
①非常兴奋 ②兴奋 ③没什么感觉 ④失败
[1]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9,96.
[2]Michael,F.The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M].Cassell Educational limited,Villiers House,London,1991:127-128.
[3]Doyle W.,Ponder G.The practicality Ethic in Teacher Decision-Making[J].Interchange,1977(3):7-9.
[4]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21.
[5][加拿大]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9.
[6]邬向明.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0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