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治未病”思想在现代预防医学中的体现

2013-02-18 22:57陈旻丹万崇毅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内经素问正气

★ 陈旻丹 万崇毅

(1.江西中医学院2009级中医学专业本科生 南昌 330004;2.江西中医学院 南昌 330006)

《内经》“治未病”思想在现代预防医学中的体现

★ 陈旻丹1万崇毅2*

(1.江西中医学院2009级中医学专业本科生 南昌 330004;2.江西中医学院 南昌 330006)

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及现代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架构,与《内经》的“治未病”思想相契合:“治未病”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与现代预防医学“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上医治未病”的“养生”之道,也在现代预防医学“如何延长生命时限、如何提高生活质量”中得到体现。

内经;治未病;养生;现代预防医学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医学经典文献,它所建立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论》中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是迄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循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业已成为我国预防医学的座右铭。[1]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21世纪医学发展趋势从重疾病治疗向重疾病预防转变。[2]现代预防医学的三级架构为:一级预防,针对个体体质的特殊性,积极改善特殊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早”预防措施;三级预防,对已患某些疾病者,结合体质的特异性及时治疗,防止恶化。[3]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现代医学发展趋势,还是现代预防医学的三级架构,与《内经》的“治未病”思想有着许多契合之处。

1 《内经》“治未病”的现代探讨

《内经》“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大主题。

1.1 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

“未病先防”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正相吻合。它包含调摄保养精气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4-5]丰富内容,旨在提高人体抗病力,防病于未然。

1.1.1 保养正气,养生为上 预防、调理疾病的关键在于人体的正气,而养生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充实培补人体的正气。《内经》非常重视保养正气在养生中的主导作用,明确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观点,认为各种养生方法都应以保护和提高人体正气为基本原则。坚持此原则即可正气内盛邪不外侵,达到“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的目的。只有“真气从之”(即正气充足),才能实现“病安从来”。这是根本性的一级预防措施,主要针对健康人或生物学改变期的亚健康人群,可以通过保养正气,提高自身免疫抵抗力,消除自身健康危险因素、抵御外界有害因素。[3]

1.1.2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一方面“避虚邪以安其正”,是为了维护人体正气,进一步帮助机体自身抵御致病虚邪;另一方面,人们要主动规避“虚邪贼风”,远离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避免接触外环境的有害因素、阻止致病因子进入人体内环境,这种有效的一级病因预防,在提高自我保健能力的同时也降低了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发生率。[3]

1.1.3 主动免疫 《内经》中提倡采取多种措施预防疫病(即传染病)。《素问·刺法论》中就有预防疫病传染的内容,[6]“五疫之至……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回答有4种预防方法:一是“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的导引吐纳法;二是“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的含漱法;三是“于雨水之后,三浴以药泄汗”的药浴法;四是“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服十粒”的服丹药法。它与现代传染病控制传播蔓延采取的远离传染源、不做易感人群、“五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等干预措施基本吻合。[2]

1.2 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

人一旦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或发生并发症。一般来说,疾病的传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说明疾病诊治越早,病情越轻,疗效越好。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素问·刺热篇》曰:“心热病者,颜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强调了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要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防止疾病传变发展,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故《内经》曰:“上工救其萌芽,必先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针对临床症状或体征不明显的病人采取“三早”预防,[3]采用适时而有效的治疗与康复措施来控制或延缓疾病发展,促使病变逆转,缩短病程或防止转为慢性病态。

1.3 愈后防复,除邪务尽

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这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做到除邪务尽。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扶助正气、消除宿根、避免诱因、病不复发的目的。[4-5]如《素问·热论篇》在论述热病的护理与饮食禁忌时指出:“病热当何禁之?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提示了疾病痊愈之初,余邪未尽,脾胃虚弱,胃气未尽恢复之时,注意饮食之调护而进一步扶正祛邪。这与西医“重视疾病转归期的预防,彻底消除致病因素,完善自我康复管理措施以较好地恢复免疫抵抗力”的防治措施完全契合。

2 “治未病”的现代养生应用价值

《内经》讲求“上医治未病”,把养生防病作为“治未病”的主导思想,与现代“养生”的内涵——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不谋而合。[7]

2.1 天人相应,整体调摄

《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说明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环境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指出人要积极主动顺应自然,融于大自然中,使生活起居、饮食、锻炼、情志各方面与四时寒暑、昼夜交替的节律相适应,才能真正理解养生的精髓。每天昼夜阴阳消长进退,人体的新陈代谢也将随之变化,《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可见人体阳气随昼夜寒温变化而周期变化,用阳气的日节律[8]来指导人类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可以更好地发挥人类的智慧和潜能,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以达到养生之目的。故《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2.2 法于阴阳,提挈天地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当一个人身体达到阴阳平衡之时,人体各种功能与物质协调才是最健康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主要阐明的是,人类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生活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形与神俱”,即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相互协调而和谐。这是古人衡量养生法度的标准和尽终天年的前提,更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健康人的重要标志。

《内经》养生讲究四时阴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四时养生原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季阳气初生,万物推陈出新,生机蓬勃,人要顺应春季自然之性,起居上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精神上应“生而勿杀,予以勿夺,赏而勿罚”,才能“以使志生”。

2.3 积精全神,保养真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同时指出“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创造性地运用以情胜情的心理制约和调理方法。[8]《素问·举痛论》则提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的“百病生于气”的病机观,认为心理活动与人体气机关系密切,它既能引起疾病又能预防疾病。《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则提示人们要保持平和愉悦的情绪。《素问·移精变气论》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这是记载最早的心理精神疗法,通过自身良好心理暗示,防病以长寿。心理保健现已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重要保障,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为物欲化倾向、冷漠化倾向、粗俗化倾向、躁动化倾向。[9]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互为因果。“上药三品,神与气精”,精气神既是人之三宝又是养生的三大法宝,它是人的生命存在、运动、延续的物质和能量基础,通过影响脏腑功能、精神状态来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积精而神全,全神而气足,方能颐养天年。人的心理状态和主观能动性在疾病预防上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治未病”心理保健工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

2.4 饮食调摄,谨和五味

饮食养生,关键在于合理的膳食结构。《素问·脏器法时论》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的观点,堪称中华民族饮食和营养的纲要。《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并据此提出了“谨和五味”方能“长有天命”的饮食原则。“五谷”含有碳水化合物、植物蛋白质、脂肪等,谷类、豆类一同食用,能起到蛋白质相互补益的作用。“五果”中的鲜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食物纤维,还有部分植物蛋白质;“五果”中的坚果所含蛋白质类似豆类,可弥补谷类蛋白质的不足。“五畜”为动物性食物,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可以弥补植物性食物蛋白质的不足。“五菜”中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能营养人体、充实脏气,使体内各种营养素更完善、更充实。[9]《内经》强调平衡膳食、辨证用膳,提倡食用不同营养成分的食物可以实现营养互补。上述观点也与目前营养学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致。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后者即指饮食营养之“五味”。《素问·六节脏象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合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强调了饮食五味、谷气、水谷之精气是人体赖以生存、健康长寿的物质基础。《灵枢·五味》提出“谷气有五味”,即指食物所具有的“甘、苦、辛、咸、酸、淡”几种不同的口味。所谓“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咸味涌泻为阴,淡味渗泻为阳”,“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入”,“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人们应根据“五味”之阴阳属性、所喜、所入、所走,以及不同的“味”与五脏有着不同的亲和力,来调摄饮食,吃出健康长寿。

2.5 形体调摄,动静相宜

运动保健是治未病的重要内容。《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形劳而不倦”,提示需劳逸结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提示要适度锻炼,只有这样才能气血调畅、疏郁散结、脏腑得养、阴阳互守。适当的运动能使周身的血液畅流不息,不致瘀滞;能改善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保证脏器细胞正常活动;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人体保持旺盛的活力,是预防疾病、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获得健康长寿的要素。

《内经》的养生保健体系是关于人体运动保健思想、理论及方法的体系,认为运动保健应讲求性命双修、形神俱养和心身并育。未来理想的运动保健模式将以个人分散的运动健身活动为主,根据自我身心特点,自觉自由地进行运动锻炼。运动保健的原则是协调统一,形神兼练;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9]比较适宜于健身的运动项目有太极拳、气功、散步、慢跑等。用活动身体的方式实现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完全符合预防医学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的目的。

《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基本契合现代预防医学预防疾病的基本观点,更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内经》预防疾病的系统理论不仅是中国的,也将是世界的。

[1]翟昂帅,张军平.中医治未病理论与现代应用研究[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48-52.

[2]郭海英,杨璞.养生保健业急需大量专业人才[N].中国中医药报-视点,2011-3-25(3).

[3]孙要武,晏志勇,孙任莲,等.预防医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4.

[4]孙广仁,童瑶,陈文垲,等.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85-287,251-253.

[5]汤希孟,王莉,丁成华,等.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精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66-167,191.

[6]刘晋熙.中国古代对传染病预防的认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8):236-239.

[7]张国玺.说古论今话养生①[N].中国中医药报-养生保健,2010-6-25(7).

[8]王洪图,赵明山,邱幸凡,等.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20-322,347.

[9]刘健.治未病有5个基本内容[N].中国中医药报-学术与临床,2008-2-21(4).

"PreventiveTreatmentofDisease"TheoryinNeijingReflectedinModernPreventiveMedicine

CHENMin-dan1,WANChong-yi2*

1.ClinicalMedicalCollegeofJiangx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anchang330004;2.Jiangx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anchang330006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theory in "Neijing" has many similarit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medicine and the three level prevention thought of 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 The three themes about preventing disease in "Neijing"of"prevention before disease, illness prevention, and the rehabilitation",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new medical model--prevention first" in the 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 The viewpoint of "the disease before treatment" and " Preserve health" performs perfectly in how to prolong the life time and improve life quality in 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

Neijing;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Preserve Health;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

*通信作者:万崇毅,Tel:13667099386,E-mail:83425554@qq.com。

R221

A

2013-06-12)

猜你喜欢
内经素问正气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方天祥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清风正气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