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志利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职业教育研究所,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区域资源与经济研究
河北沿海地区湿地农业发展现状及目标取向
闫志利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职业教育研究所,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河北沿海地区湿地农业在推行立体生态种养技术,协调与湿地保护之间的关系,提高综合效益水平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但与国内外先进地区比较,仍存在生物资源利用不够充分、水资源及环境条件恶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然灾害难以有效控制以及产品与市场链接不够紧密等问题。推进河北沿海地区湿地农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坚持产业化、生态化、标准化、企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目标取向。
河北省;沿海地区;湿地农业;发展现状;目标取向
湿地农业是指以浅海、稻田、苇塘、鱼塘、小型水库等为主体的农、林、牧、副、渔生产复合系统[1],我国60%以上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畜产品以及80%以上的淡水鱼均由湿地农业生态系统提供[2]。自20世纪50年代起,国内外有关湿地农业的研究逐渐增多。Edyvane等[3-5]分别对南澳大利亚湿地和英国Norfolk、Suffolk沿海湿地利用及开发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湿地农业的主要特征及发展的目标取向。王世岩等[6,7]就我国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展了研究,认为湿地农业生产与资源保护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
河北沿海地区湿地农业类型齐全,主要分布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海港区、北戴河区、抚宁县、昌黎县,唐山市乐亭县、滦南县、唐海县(现为曹妃甸区,下同)、丰南区,沧州市黄骅市、海兴县等3市11县(市、区)39个乡镇[8]。湿地农业体现了该区域一产特色,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9]。2011年11月,国家发改委批复《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河北沿海地区建设滨海开发带、发展特色农业的具体构想。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提出了“一产抓特色”的重要发展理念。基于国家及河北省有关特色农业发展的宏观部署,本研究在深入调查河北沿海地区各县(市、区)湿地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概括了湿地农业发展的类型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湿地农业发展应坚持的目标取向。
调查结果表明,河北沿海地区3市11县(市、区)拥有湿地农业资源面积636.65×103hm2。其中:浅海、滩涂、池塘、沼泽湿地农业和稻田湿地农业资源面积分别为326.36×103hm2、94.65×103hm2、23.51×103hm2、25.91×103hm2和66.71×103hm2,占河北沿海地区湿地农业资源总面积的51.26%、14.87%、3.69%、4.07%和10.48%。
1.1 浅海湿地农业
秦皇岛、沧州和唐山3市分别拥有浅海湿地农业资源面积137.63×103hm2、105.10×103hm2和83.63×103hm2,占河北沿海地区浅海湿地农业资源总面积的42.17%、32.20%和25.63%。与国内先进地区比较,河北沿海地区浅海湿地农业资源利用起步较晚,利用率较低。“十一五”期间,部分县(市、区)试验推广了浅海水域水产养殖技术,应用面积虽然较小,但仍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秦皇岛市昌黎县采用吊笼方法,利用浅海湿地资源养殖扇贝,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和经济效益分别达到6 900 kg/km2、2.35万元/km2和1.30万元/km2。唐山市丰南区推行毛蚶、兰蛤贝类单养底播和扇贝吊笼养殖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使浅海养殖向多品种、立体化、生态型、高效益方向发展[10]。
1.2 滩涂湿地农业
唐山、沧州和秦皇岛3市分别拥有滩涂湿地农业资源面积61.01×103hm2、29.13×103hm2和4.51×103hm2,占河北沿海地区滩涂湿地农业资源总面积的64.45%、30.78%和4.77%。过去,河北沿海滩涂湿地多为“不毛之地”,雨季积水,旱季干枯。20世纪80年代起,河北沿海地区掀起了滩涂资源开发热潮,挖塘筑渠,利用海水养殖中国东方对虾,曾创造多项生产指标全国领先的业绩。但20世纪90年代初期,海水污染、病害流行导致对虾养殖业逐步衰落。此后,部分县(市、区)开始建设工厂化水产养殖场,使湿地农业发展步入新阶段。唐山市唐海县牙鲆鱼养殖场每1 m2可生产牙鲆鱼26 kg,创产值1560元,实现经济效益1053元。沧州市中捷水产养殖工厂年产鳎目鱼达3.5万kg,市场售价高达150元/kg。
1.3 池塘湿地农业
池塘湿地农业资源主要分布于唐山、沧州2市。其中,唐山市拥有14.07×103hm2,沧州市拥有8.38×103hm2,分别占河北沿海地区池塘湿地农业资源总面积的59.85%、35.64%。这些池塘多为人工开挖而成,近海池塘引入海水进行水产养殖,其他则利用淡水进行水产养殖。海水池塘主要生产中国东方对虾、河豚、海蜇、海参及贝类等,中国东方对虾养殖面积最大;淡水池塘主要生产各种鱼类、河蟹以及南美白对虾等,各种鱼类养殖面积最大,河蟹养殖面积次之。河北沿海地区是我国对虾的重要产地,牙鲆、河豚、青石斑鱼、海参、大菱鲆等水产品不仅在全国市场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俏销日、韩等国市场。
1.4 沼泽湿地农业
沼泽湿地农业资源也主要分布于唐山和沧州2市。其中,唐山市拥有13.44×103hm2,沧州市拥有12.47×103hm2,分别占河北沿海地区沼泽湿地农业资源总面积的54.87%、48.13%。过去,河北沿海地区沼泽湿地一直处于粗放经营状态,或单一植苇,或单一进行水产养殖。近年来,为提高湿地农业效益,相关县(市、区)广泛推行了苇蟹、苇鱼以及苇鱼蟹共作等立体生态综合种养技术。采用苇鱼蟹共作生产模式,单位面积产值、经济效益分别达到3.62万元/hm2、2.90万元/hm2;采用苇蟹共作生产模式,单位面积产值、经济效益分别达到3.51万元/hm2、2.81万元/hm2,均比单一植苇、单一水产养殖有了成倍提升。
1.5 稻田湿地农业
稻田湿地农业资源面积主要分布于唐山和秦皇岛2市。其中,唐山市拥有57.57×103hm2,秦皇岛市拥有9.14×103hm2,分别占河北沿海地区稻田湿地农业资源总面积的86.30%和13.70%。河北沿海地区水稻单位面积平均产量可达620 kg/hm2以上,2011年稻谷总产量达到51.4万t,分别占河北省、华北地区稻谷总产量的94.83%、36.48%。自20世纪90年代起,相关县(市、区)大力推行了稻蟹、稻鳅共作等生态种养技术。采用稻蟹共作生产技术,单位面积产值、经济效益分别达到4.34万元/hm2、1.14万元/hm2,比单一种稻分别增加了43.67%、51.76%。由于采用该技术不施用杀虫剂等农药,所产稻谷为绿色食品,稻米售价也高于普通稻米0.1~0.2元/kg。
近年来,河北沿海地区湿地农业取得较快发展,但与国内外先进地区比较,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除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经营规模小、组织形式分散、产业化发展程度较低等普遍性问题外,河北沿海地区湿地农业发展存在的一些特殊问题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2.1 生物资源利用不够充分
陈丽欣[8]研究表明,河北沿海地区各类湿地拥有植物种类146种,分属于45科96属;动物群落15类140种。其中:水生鸟类8目10科44种;以芦苇为优势种的沼生植被分布广泛,沼泽动物和鸟类较多;稻田湿地拥有植物20科30属48种,也是蛙、蟾蜍等两栖类和蛇、龟、鳖等爬行类动物的重要栖息地。目前,河北沿海地区湿地农业发展仅集中于土地及水体资源的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利用水平明显不高。池塘水产养殖业也仍存在品种单一、品质低下等问题。
2.2 水资源及环境条件恶化
随着河北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区域水资源需求量增长较快,出现了“工业用水靠挤占农业用水保证,农业用水靠开采地下水维持”的状况。郎洪刚等[11]研究表明,近年来河北沿海地区年均用水量约为51.6亿m2,其中: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环境年均用水量分别为33.6亿m2、8.2亿m2、9.7亿m2和0.1亿m2,农业用水量占用水总量的65.2%;供水来源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别为11.7亿m2和39.5亿m2,地下水占年均供水总量的76.6%。由于缺乏污水处理设施,河北省沿海地区及上游相关区域约有60%的污水未经处理即排入河道,水污染加剧。入海水量减少造成入海河口严重淤积,河道泄洪能力明显降低,渤海湾赤潮频发。地下水的超量开采也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地质问题。
2.3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土地区位决定了温、光、水、热、气等动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当地农业的类型和技术方式。河北沿海地区多为滨海盐土,土体含盐量和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养分较少,大部分区域如无水压盐,很难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因此,发挥地处下游和近海优势,建设相关水利基础设施,发展湿地农业是河北沿海地区的唯一选择。但是,由于立地条件所限,建设水利基础设施难度大、投资多、筹资难,已有设施部分也因海、淡水侵袭损坏急需维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湿地农业生产类型难以转换,产品领域难以持续拓展,技术水平提升难度较大。
2.4 自然灾害难以有效控制
湿地农业更容易因各种灾害性天气影响以及病虫害爆发而发生重大损失。据河北沿海地区相关农业技术人员介绍,利用池塘湿地养殖海参经济效益虽高,但若遇降水较多年份,会导致池水淡化、海参死亡,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1993年爆发的虾病使河北沿海地区对虾养殖业遭受了毁灭性打击[12],至今难以恢复到原有生产水平;由于上游水库供水时间推迟、水量减少,地处下游的河北沿海稻区不得不改种生育期较短的水稻品种,造成光、温、气、热等自然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所产稻米品质明显降低。
2.5 产品与市场链接不紧密
湿地农业产品主要为水稻和水产品,直接提供给人们食用,具有生态学意义上的较高消费层次。湿地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农产品多为集中上市,这与人们消费的持续性、市场需要的均衡性相脱节,难以满足消费者对鲜活产品的持续需求。同时,湿地农业产品深加工难度较大,产业化体系尚未形成,影响了农产品销售价格和农民收入。相对于其他农业类型而言,湿地农业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存在着较大的经营风险。但目前我国能够减少湿地农业经营风险的各种制度和措施尚未全面到位,农业生产信贷机制、农业保险以及保护价收购制度等尚未完善。
河北沿海地区既是保护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华北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在新的历史时期,河北沿海地区应以国家在政策实施、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体制创新等方面的支持为契机,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提出的“一产抓特色”的重要发展理念,积极推进湿地农业向产业化、生态化、标准化、企业化、集约化、现代化目标发展。
3.1 产业化
推进河北沿海地区湿地农业发展,必须坚持产业化发展道路。目前,河北沿海地区湿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分散,产品多为初级产品,附加值较低。特别是水产品,尚有较大增值空间,应尽力延伸其产业链条。要通过政策激励的方法,积极培植龙头企业,发展农村合作经营组织和社会化服务机构,不断完善湿地农业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彻底破除各种制度性障碍和政策性壁垒,促进河北沿海地区人、财、物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依据市场规则不断优化组合,逐步使河北沿海地区湿地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轨道。
3.2 生态化
目前,河北沿海地区已经推广了适合各类湿地农业类型的生态种养模式,趋向于多品种共生共存,有效地发挥了湿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功效。同时,通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等措施,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加强了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工作。但是,有关生态种养模式的推广力度及应用面积还不够大,有关生态补偿等政策尚未实施。今后,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采取生态补偿等办法,调动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通过加强市场规制建设,实现湿地农业产品的优质优价,提高其比较效益。加大对工农业生产污染物排放的管控,加强对生活垃圾污染的治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
3.3 标准化
推进湿地农业标准化建设,重点是建立规范化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并以此带动品种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与管理的标准化以及农村经济信息建设的标准化,进而增强湿地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建立规范化的生产技术标准,使湿地农业生产过程有章可循。通过完善质量管理规制体系,使湿地农业产品质量标准有法可依。全面推行湿地农业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经常性的质量检验工作,并及时向广大民众公布检测结果,确保湿地农产品质量安全。
3.4 企业化
企业化可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有效地解决湿地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分散化等问题,增强湿地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按照“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保护收益权”的原则,鼓励农户通过出让、入股、转包、租赁、置换等形式依法盘活土地使用权。通过金融支持、搭建产品购销平台等措施,促进家庭农场建设,推进农业企业化经营。要引导各种资源的有效联结,优化人力资源环境,使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的协调发展。通过推进企业化进程,促进河北沿海地区湿地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多功能开发。
3.5 集约化
河北沿海地区湿地农业生态系统脆弱,应借鉴国内外经验,在部分区域实施集约化经营。有关县(市、区)应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政策支持,在近海尚未开发利用的滩涂区域,统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海水引入及质量检测、污水处理等工程,建设工厂化水产养殖园区;选择近城郊区域,建设融湿地旅游、湿地保护、湿地生产“一体化”的湿地农业公园,既为城镇市民提供休憩场地,体验农耕与丰收的愉悦,又可促进多次产业的相互融合,提高湿地农业的综合收益;其他湿地农业类型则可通过建立食品供应基地的方式,让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管理,生产绿色食品或有机农产品。
3.6 现代化
现代化是河北沿海地区湿地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需要不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推进生产方式转变而实现。要加强对湿地农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工作,尽快制定河北沿海地区湿地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科学布局沿海各县(市、区)湿地农业发展类型。建立河北沿海地区湿地农业发展统筹机构,协调好湿地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健全湿地农业发展投、融资保障体系和生态补偿制度体系,完善湿地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强各类技术储备,提升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水利、电力、道路及通讯设施建设,以工程化组织方式、园区化布局形式、工厂化作业模式发展湿地农业。
[1] 金卫斌,田小海,刘章勇,等.湿地农业的概念,特征与主要研究任务[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4,24(4):241-244.
[2] 刘红梅,赵建宁,李刚,等.我国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342-343.
[3] Edyvane K S. Coastal and marine wetlands in Gulf St. Vincent, South Australia: understanding their loss and degradation[J]. Wetlands Ecology Management, 1999(7): 83-104.
[4] Turner R K, Bateman I J, Georgiou S, et al. An ecological economics approach to the management of a multipurpose coastal wetland[J]. Reg Environ Change, 2004, 4(3): 86-99.
[5] Mbaiwa J E. The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Okavango Delta, northwestern Botswana[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03, 5(4): 447-467.
[6] 王世岩,杨永兴,杨波.我国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2):176-178.
[7] 刘红梅,赵建宁,李刚,等.我国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342-343.
[8] 陈丽欣.河北省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与保护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9] 闫志利,牛俊义,孙海燕,等.河北省唐海县农民收入的灰色关联分析与增长途径建议[J].河北农业科学,2007, 11(5):97-99,108.
[10] 马云聪,孙庆田,李全振.加快推进丰南区现代渔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河北渔业,2011(2):57-58,61.
[11] 郎洪刚,陈宝根,朱学思.河北沿海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J].海河水利,2010(6):7-9.
[12] 刘东波,闫志利.唐海县虾病病因初探[J].河北渔业, 1993(6):23-24.
(责任编辑、校对:王淑娟)
Development Status and Goal Orientations of Wetland Agriculture in Hebei Coastal Areas
YAN Zhi-li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Qinhuangdao 066004, China)
The wetland agriculture of Hebei coastal areas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practicing ecological stereoscopic culture, coordinating relations between wetlands agriculture and wetlands protection as well as improving comprehensive benefits. But compared wi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dvanced regions, there are still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inadequate utilization in biological resources, deterioration in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hysteresis in water conservancy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non- effective control in natural disasters and untight link in product and market.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etlands agriculture, the goal orientations of industrialization, ecologic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enterprization, intensification and modernization must be insisted.
Hebei province; coastal areas; wetland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status; goal orientations
F303.3
A
1009-9115(2013)02-0130-04
10.3969/j.issn.1009-9115.2013.02.042
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202027)
2013-02-15
闫志利(1963-),男,河北唐山人,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