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玲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人文社科系,上海 201800)
从学科知识本位到职业能力本位
—— 高职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的新思维
陈玉玲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人文社科系,上海 201800)
作为体现高职教育本质与特色的有效评价方式,高职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的顺利实施需要在评价取向上实现从学科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的转变。同时,还需要在遵循鼓励性与实践性原则的基础上,注重真实化职场情景的营造,强化学生英语综合职业运用能力的评价,尽快实现评价主体从“学科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
学科知识本位;职业能力本位;形成性评价;高职英语教学
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旨在通过对学生知识、技能与态度等掌握与形成过程中教育教学计划实施情况加以诊断,以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改进性反馈信息,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活动质量与效率的教育评价活动。相对于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而言,形成性评价以向学生直接提供反馈结果为主要实施手段,关注教学质量的改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因而,形成性评价在实现高职英语教学从学科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的转变中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有理由成为我国高职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的新思维。
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历史较短,以及受英语教学条件和语言环境的影响,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高职英语教学深受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的影响,学科知识本位成为事实上的高职英语教学定位。
除历史原因外,关于知识与能力关系的传统认识也发挥了影响。此外,高职英语教学的学科知识本位还深受终身教育理论的影响。终身教育理论强调,面临复杂多变的职业世界,身处快速更新的信息化职业环境,个人唯有不断学习掌握最为基础的理论知识,并锻炼自己将其运用到具体职业环境的能力,才能满足职业岗位变化的要求,即所谓“以不变应万变”。是故,相对稳定而具体的学科知识,成为高职英语教学可以依赖而信任的教授内容。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评价方面,主要以通过英语等级证书考试为目的,评价大多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通过统一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闭卷考试方式,重点检验学生对英语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句法)点的掌握情况,重语法知识考核,轻交际能力评价,更不能具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未来职业能力需要与发展需要,开展针对性的形成性评价。
职业能力本位原为20世纪60年代开始盛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职业教育和培训思潮,其核心是教育的能力本位(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理论。职业能力本位理论主张,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基础,依据职业分析和岗位分析所获得的职业能力本身的结构方式组织教学,强调依据学生能力培养的具体需要编制课程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强调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实施及时而多样化的反馈与评价。对于学科知识,职业能力本位理论强调“相关”与“必须”,不追求学科系统知识的获得。职业能力本位理论所追求的主要目的,不再集中在学生学科知识的获得,而是强调学生具备运用知识的职业能力。20世纪90年代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开始对我国高职教育产生愈来愈广泛的影响。
职业能力本位视角下的高职英语教学评价需要转换新的思维方式,需要从分析职业岗位对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入手,依据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最终转换为具体的英语职业能力的训练和提升,切实突出英语职业交际能力在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和实践中所处的突出地位。
实现我国高职英语教学评价思维方式从学科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的转换,首先是高职英语教学体现并回归高等职业教育本质的需要,也是适应高职英语教学职业化改革的需要。简而言之,高职英语教学的职业化改革意味着高职英语教学向学生就业标准的回归,意味着高职英语教学以培养和造就学生具备英语职业交际能力,使其胜任职业岗位的要求作为改革目标。高职英语教学的职业化集中表现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职业化。高职英语课程目标的职业化改革要求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教学内容的职业化改革表现在课程材料的选择应体现职业性和时代性,注重反映现实职业生活。英语教学模式的职业化则主要体现为在重视对学生英语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着重引入以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提升为核心的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注重引入职业劳动元素和生产技术要素,引导学生在尝试体现未来职业角色的过程中增强职业意识,以英语为交流工具,提高职场适应和沟通能力。
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环节,高职英语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对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高职英语教学职业化特色的彰显,均发挥着积极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为此,高职英语教学需要遵循“将英语作为职业交流工具加以传授”的职业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围绕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开展形成性评价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1. 政策依据与理论基础
2010年6月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高职英语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提高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在教学评价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类。形成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应以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改进教学为目的,手段与形式可多样化。”
高职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的实施要吸纳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原理与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形成性评价,主张对学生进行包括认知技能、学习情感、学习策略和学习信心养成等多方面实施过程性动态性评价。同时,将学习者开展的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之中,并依据动态的评价结果灵活调整教学与学习策略。
2. 遵循鼓励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
高职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鼓励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要求: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基本教育理念,对于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点滴进步予以积极的认可与鼓励,注重在学习态度、学习信心以及学习手段等方面开展评价。实践性原则要求超越以教授语法规则和传授语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将外语当做一门专业的学科学问加以研究的学科知识本位模式,回归高职教育英语的“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加大语言实践环节及相关技能在形成性评价体系中所占的分量,加强学生以提升就业能力为目标的英语沟通与交际能力的评价。
3. 加强形成性评价真实化与职场化情景的构建
就其本质而言,高职人才培养是一种建立在职业需求基础上的以具体岗位目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掌握具体的职业能力,成为高职英语教学不同于普通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方面。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的实施强调在真实化的职业场景中检验评价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实施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体的职业活动、甚至将评价场所搬移到具体的企业实践环境中开展评价活动;或者在学校教学中构建接近真实的职业化环境,如汽车销售、建筑施工、业务洽谈、求职面试、商业贸易等职业情景,引导学生在完成具体的职业任务、履行职业角色的过程中展示自身的英语运用能力,教师可从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与修养、职业适应能力、学习与沟通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英语搜集利用专业资料、开展专业交流活动、探讨相关专业问题的能力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真实职业场景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并实施自我评价,实现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用人单位评价的结合。
4. 强化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与评价
在评价内容上,兼顾英语语言知识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侧重学生读、写、译以及相应的会话交流能力,强调评价过程中的师生交流、学生学习和交际能力的训练,弱化语法等纯语言知识方面的考核,重点评价学生专业领域的英语词汇量、专业文献阅读能力、翻译能力以及写作表达能力,最终实现评价内容从英语学科知识和语法规则的传授与掌握,转变到具体的与专业相关的“专业活动”与“学习任务”,积极发挥并运用英语教材中的专业知识基础,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开展交流与沟通,在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中,培养并检验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5. 加快英语教师从“学科型”向“双师型”的转变
作为承担高职英语教学任务的英语教师,在高职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中发挥着主导甚至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基于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原因,高职英语教师中专业出身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及相关行业与职业的特点与教学要求缺乏全面了解。为实现高职英语教学从学科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取向的转变,并开展相应的形成性评价,英语教师应该主动补充与自己执教班级学生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学校要鼓励英语教师走访相关企业和劳动市场,切实体会和了解实际职场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具体要求,鼓励教师获得相关的专业与职业资格证书,在自己的专业发展生涯中实现从单一的学科型英语教师向“双师型”(学科型加专业型)教师的转变,把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具体要求,将市场与工作岗位对毕业生英语交际能力的要求转化为形成性评价的具体指标,针对学生未来英语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开展针对性的形成性教学评价。
[1] 吕玮.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评价问题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5):180-182.
[2] 周萍.基于职业教育理念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1(5):156-157.
[3] 陈素花.提升高职英语教学职业化的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29):80-82.
[4] 张秀清.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英语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23):111-112.
[5] 钟润萍,孙建强.能力本位教育观下的多层次高职英语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8(9):17-18.
[6] 张海峰.学术观念与高职教育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0(4):92-94.
[7] 张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学科化探因与职业化重构[J].巢湖学院学报,2010(4):132-135.
[8] 关心子.高职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初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14):74-75.
(责任编辑、校对:朱 燕)
A Change from Subject Knowledge Based Evaluation to Occupational Competence Based Evaluation—— A New Thinking of Formative Evalu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 Yu-ling
(Shanghai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manity and Sociology Department, Shanghai 201800, China)
As an effective mode of evaluation reflecting the essence and featur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formative evalu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quires the change from subject knowledge based evaluation to occupational competence based evaluation in its evaluation orientation. On the basis of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encouragement and practicality, creating a real occupational situation, intensifying the assess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occupational ability to use English and making the change from “discipline teachers” to “double-professionally-titled teachers” in evaluation subject are also necessary in carrying out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subject knowledge based evaluation; occupational competence based evaluation; formative evaluation; English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G712
A
1009-9115(2013)01-0148-03
10.3969/j.issn.1009-9115.2013.01.042
上海科技学院校级课题(《基于形成性评价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改进策略研究》)
2012-11-27
陈玉玲(1968-),女,河南民权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