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化 双语化 专业化 合作化
—— 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新师资培养导向

2013-02-15 17:24:24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双语师资幼儿教师

江 全

(四川民族学院 教育系,四川 康定 626001)

民族化 双语化 专业化 合作化
—— 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新师资培养导向

江 全

(四川民族学院 教育系,四川 康定 626001)

学前教育是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基础工程。学前教育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前教育质量的好坏。培养适应民族地区工作环境与教育教学的高素质学前教育新师资是推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新师资的培养应注重课程内容的民族文化传统,充分彰显民族特色;注重双语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积极增强地方适应性;注重培养层次与质量,努力提升专业化水平;注重多渠道培养,加强与地方高校的合作与交流。

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新师资;培养导向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办学规模、教育质量、师资队伍难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学前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特别是在我国偏远、落后的民族地区,这种矛盾越来越突出,尤其是现有的师资状况和师资培养明显地表现出滞后性和不适应性。民族特色不突出、师资的适应性不足、师资整体质量不高和培养途径单一是我国长期以来广大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的真实写照。为此,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新师资的培养应坚持以课程内容的民族化、培养模式的双语化、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和培养途径的合作化作为基本导向,大力提高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新师资培养的质量,逐步实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课程体系:民族化

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新师资培养在课程内容上应体现民族特色。只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幼儿教育才具有生命力,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幼儿教育。受主流文化的影响,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大多是沿用各高校已有的课程体系,或在此基础上稍加改动,整体上变动不是很大,课程内容依然是以汉族文化为主,这使得少数民族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成分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甚至在教材方面也是以适合汉族幼儿使用的教材作为统一教材,真正适合本地区幼儿使用的教材更是少见。培养未来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新师资的课程设计应突出地方民族特色,积极反映地方民族文化历史,并把风俗礼仪、传统节日、服饰及饮食文化等纳入课程资源。一味地照搬和模仿发达地区学前师资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根本不利于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幼儿教师。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新师资的培养要正确处理主流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的关系,既要增强新师资对祖国的内心认同,充分学习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又要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这就要求培养机构要充分明确培养目标,科学制定和设计课程体系,做好调研工作,从基层和一线幼儿教师的实际生存和专业发展状况入手,完善学前教育新师资的培养方案。基于此,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新师资的培养应立足民族地区的实际,积极开发带有民族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把优秀的民族文化渗透进教材,在课程设置中开设地方民族传统文化课程。

二、培养模式:双语化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双语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它关乎着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这里的双语教育主要指民汉双语,而不是英汉双语。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新师资的“新”在于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既能流利地使用地方民族语言,又能顺畅地利用汉语表达,全面了解民族地区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懂得学前儿童教育活动如何科学组织和开展。如果不了解这些基本知识,以为多讲汉语就可以胜任学前双语教育,致使“语言输入大大超过学习者的理解水平,学习者将难以有效地建构各种信息之间及其与先前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1]学前教育双语人才的培养,既要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知识的学习,又要对文化习俗加以关注和了解,多进行民族文化渗透。如此,民族文化的传承才更为理性和自觉。可见,双语教育的实施绝不是要消退民族文化,而是要使民族文化的传承从自在状态转向自为状态,有效地保存民族文化的精华。要培养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双语师资,就要狠抓培养机构的师资队伍建设,并且要科学制定符合学前教育特点的学前双语教师标准,把握学前双语教师的培训方案、考核要求、入职标准等,从而切实保证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新师资的质量。

三、质量保障:专业化

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快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进程是提高我国民族地区幼儿教师质量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师专业化代表了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专业训练获得的,而且这个过程是一个专业知识不断增长,专业技能不断提高,专业道德不断提升,科研能力不断增强的积极上升的变化过程。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应该从其进入大学选择并学习某一专业就开始了,大学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奠基的重要场所。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新师资的专业化意味着要逐步提高师范生的学历层次,提高他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准,构建丰富而合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要求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同时要具有热爱幼儿、关心幼儿和对幼儿认真负责的品质,此外还需要具备广阔的学术视野,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懂得教什么和怎么教。鉴于此,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新师资的第二个“新”就在于培养幼儿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要明确新师资的培养目标,在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的指引下,重点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夯实其专业发展的理论根基,绝不能苟同于一般职业教育中理论知识“够用”的要求,也不能用“学术型”的水平来要求,而应给学生“必需、足够和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教育专业“内功”,为他们奠定比较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储备专业发展的后劲[2]。为保证培养出适应民族地区的高素质学前教育新师资,各地方民族高校应认真解读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比如在原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上积极举办“3+2”或者“4+2”培养模式,并大胆改革招生方式,切实保障招生的生源质量,减少或取消职业中专或高中幼师班招生,实行学前教育专业提前单独录取,鼓励优秀生源报考学前教育院校和专业[3]。各培养院校要依据国家制定的相关幼儿教师教育标准,开展学前师资的测评和技能考核工作,保证培养出来的新师资人人合格并争取达到优秀水准,从而有利于提升幼教师资整体质量。

四、培养途径:合作化

阻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一大因素就是地方民族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的脱节,一方面高校为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发愁,另一方面政府为招聘适合民族地区工作的高素质学前教育毕业生担忧,说明地方大学没有真正发挥大学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功能。这或许是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某些地方政府不重视或认识偏差,及其各职能部门职责划分不明晰、职能发挥不充分、协调合作不到位等问题而导致的。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应重视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大力培养幼儿教师。地方政府要与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广泛合作,开展实用性研究,如与教育实践基地联合课题攻关,将研究与学习、实践统一起来,将专业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策略或玩教具产品、教育活动课件、软件和音像制品等,直接为提升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品牌服务[2]。加强师范院校与幼教机构联系,可以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可以确保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地方师范院校尤其是高等院校要加强与当地教育局及幼儿园的交流与合作。地方院校应通过幼儿园了解学前教育第一线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师培养的方向,培养出真正适应学前教育需要的师范生;要积极开展与幼儿园的教学、科研合作,帮助培养和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体现地方院校服务于地方的功能。

[1] 孙钰华,冯江英.新疆学前民汉双语教育的推进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8(10):8-11.

[2] 颜晓燕.试论学前教育新师资的职业培养导向[J].学前教育研究,2006(7):103-104.

[3] 倪建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建设途径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29-30.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Nationalization, Bilingualism, Specialization and Cooperation-the Education Direc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Minority Areas

JIANG Qua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ichuan Nationality College, Kangding 626001, China)

Preschool education is the base for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opulace’s cultivation.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will decide the level of preschoo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the qualified teachers for the minority areas is a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in minority areas are discussed. The fostering of new teachers for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preschool education should lay stress on ethical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ourse content and embody the ethical characteristic fully. It also should lay stress on fostering compound talents of bilingual mode and enhance local adaptation, also on fostering level and quality and strive to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and also on multi-channels fostering and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with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inority areas; new teachers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education direction

G619.29

A

1009-9115(2013)01-0139-03

10.3969/j.issn.1009-9115.2013.01.039

国家民委 2011 年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项目(11103)

2012-08-31

江全(1975-),男,四川三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

猜你喜欢
双语师资幼儿教师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1:20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中国火炬(2015年8期)2015-07-25 10:45:50
快乐双语
新晨(2013年7期)2014-09-29 06:19:50
快乐双语
新晨(2013年5期)2014-09-29 06:19:50
快乐双语
新晨(2013年10期)2014-09-29 02:50:54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不断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06
双语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