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优化的三个原则

2013-02-15 12:49:12李沛霖
统计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基础课现实理论

李沛霖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高校发展与管理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优化的三个原则

李沛霖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当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要以课程特质和大学生现实为出发点,贯彻政治性与德育性相统一、教学与现实相结合、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三个原则,优化课程实效,使之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现实。

政治性与德育性;教学与现实;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

任何教学活动都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开展,教学目标与实效才能得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原则,是指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体现课程教学规律的、课程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指导整个教学活动[1]。作为中共中央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体系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在总结高校德育工作经验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体系,是助其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然而,在当前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为数不少的高校却显现出教师费力不少、学生并不满意、教学实效不佳、课程声誉不高等现象。究其本因,与该课程的基本教学原则无法一以贯之相关。由此,要优化基础课程实施效果,首要应把握和贯彻科学的教学原则。

一、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的关注视野从宏观转向微观,从关注国家大事转向关注个人生活领域,从关注抽象理论问题转向关注具体生活问题。大学生的价值目标从理想转到现实,从追求崇高、长远、理想的目标转向现实、具体、世俗的目标。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从单一走向整合,从单一的社会本位转向个人与社会兼顾,但基础仍在个人。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从严格转到宽容,从绝对价值标准转向相对价值标准[2]。这些价值观的转变既有积极因素,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问题。例如,大学生的自我设计常会与社会要求不一致。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他们都支持改革开放,希望有一个公平、民主、自由的社会,强烈反对腐败行为;另一方面,在涉及自身利益时,又对合理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表示认同,甚至有人为了所谓的自我实现而损人害己[3]。

上述现实,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也凸显出矛盾。首先,所有教师、所有环节、所有课程都担负着育人重任的责任意识还没有真正形成[4]。当前高校德育中,“教育往往满足于单纯的特定价值准则的传递,停留在道德知识的宣读和伦理谈话上”[5]。结果,思政课程出现了“理论考分很高而实际政治表现极差的现象,不少学生形成了说是一套、做是一套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双重人格’”[6]。通过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大三、大四两个年级30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学习动力上,“谋求自己美好生活”的比例高于“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在择业标准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与“服从国家需要”二者之和的比率不足10%,“有利于个人发展”却占到31.7%;在人生价值上,近75%的学生对自身人生价值目标没有明确要求[7]。可见,当前思政课程已经出现了“教育者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间的矛盾”[8]。

其次,具体以基础课程而言,在其教学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长期以来也存在着“四重四轻”现象。一是比较重视思想政治,而相对忽视道德教育内容;二是比较重视意识形态教育,而较为忽视现实知识和技能教育;三是比较重视学生对系统思想道德观念的学习和掌握,而忽视学生参与政治实践和实现政治社会化能力的培养;四是比较重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进行直接的课程设计,而较为忽视间接的课程设计方式,例如在广阔的素质教育背景下进行德育课程设计[9]。同时,一些高校基础课中,“一少三多”、“心猿意马”和“杂七杂八”等现象也时而出现。“一少三多”,即专注本课程教材的学生少,看外语、高数和专业课教材的学生多;“心猿意马”,即学生在听到感兴趣的内容时注意力集中,而不感兴趣时则注意力转移;“杂七杂八”,指学生有时聊天、睡觉、摆弄手机和电子书等。此外,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也存在“大量以背记政治概念、定义、常识等条条框框为特征”[10]的情景。由此,在当下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已经显现出“思想理论教育的‘供给’和大学生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二者反差较大”[11]。

不可否认的是,上述问题的出现,与基础课教学原则贯彻不彻底相关。因而,正确理解、把握和贯彻科学的教学原则,对于顺利展开课程教学活动和完成教学过程,充分实现教学目标,努力优化教学实效,颇为关键。

二、第一原则:政治性与德育性相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指直接以学科或理论形态,通过课堂教育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简称直接学科德育课程[1]。由此,基础课教学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其道德和法制意识。

1.必须确保课程的政治性。邓小平曾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2]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13]此后,胡锦涛在《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讲话中又谈到:“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14]上述论断充分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核心和首要地位。

我国高校的思政课程,“是集中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课程,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因此,课程内容必须反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求,以其意识形态作为标尺”[15]。200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由此,在基础课教学的发展与创新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性,突出课程的政治性,把政治性放在教学的首位”[16],这是由课程的基本发展规律和客观现实要求所决定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坚持课程政治性的同时,教师应与学生真诚地沟通,“尊重学生人格,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氛围。即使有学生讲‘怪话’、唱‘反调’,说一些过激言论,也不要指责,这正是他们自我意识的反映、思想困惑的折射,对此只能采取疏导方式”[17],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增强其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2.充分发掘课程的德育性。近代科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赫尔巴特曾宣称,“道德是教育的唯一目的”。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指出,“道德的目的应当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切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18]。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钻研“学问”,更要使其掌握“德行”[19]。道德符号教育流派的威尔逊肯定了思政课程的必要性,强调“把道德作为一门附加外围的课程看待,必将招致灾难”。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进一步指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这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原则。

由此,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为,“有效地促进学生沿着正确方向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人格的社会化程度”,应当实事求是地把它界定为修养课或修身课。如前所述,在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中,不仅规定了基础课程设置的德育要求,即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而且规定了课程教学的德育内容,即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其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1]。同时,针对德育层次的不同,该课程设计首席专家亦指出,“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相比,大学阶段的基础课在内容上、理论深度上和呈现方式上均要有所不同,体现一种螺旋上升的特点。……基础课在内容上更加侧重理论学习和思考,侧重凸显人生观、法制观、道德观、价值观教育。在呈现方式上则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以科学的理论和知识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注重引导大学生进行知行合一的自我修养。既避免了与中学课程的重复,又增加了理论深度,使学生由(中学)‘知其然’上升为‘知其所以然’,由他律走向自律”。由此,基础课程的德育性已充分显现,教学中应充分发掘、倡导、强化大学生的德育培养与人格塑造。

总的来说,在基础课教学中,应贯彻政治性与德育性相统一的原则,“紧扣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实践,勇于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问题、‘真’问题、‘大’问题”,以实现课程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三、第二原则:教学与现实相契合

高校思政课程,“肩负着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问题、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由此,基础课的教学应充分联系学生和社会的现实,引导学生运用课程所学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1.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现实。基础课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而言,“一年级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和盲目性”。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曾对1996年入学的226名新生进行访谈,结果有适应不良和人际交往问题的学生占到67%。其心理矛盾主要表现为:自豪感和自卑感交织,新鲜感和恋旧感交织,轻松感和紧张感交织,奋发感和被动感交织。据此,课程教学应联系大学生的现实而逐步展现。

具体而言,一要了解专业现实。基础课是大学各专业的必修课程,教师首先要了解所授学生的专业实际,即了解各专业的基本情况,以便列举贴近学生专业的例子。例如教学实践中,笔者会让通信工程等工科学生除本专业外,再通晓一些政治、历史、经济等专业知识,贯彻博与专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由此,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纳课程的理论,并对教师产生“自己人效应”。

二要了解生活现实。据近期东南大学调查,98%的同学几乎每天上BBS,其中每天少于1小时的占34%,1小时左右的占27%,2小时左右的占27%,2小时以上的占12%[7]。可见,大学生的生活是与时俱进的。由此,课程教师要对学生的生活现实具体分析,要虑及学生均来自全国各地,个人经历、家庭背景和生活习性有很大不同,但入学后均住集体宿舍,吃公共食堂,生活上需要自理等。只有考虑到学生的具体生活情况,在课程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

三要了解思想现实。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政课程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改革教学内容”。在信息化、网络化和多元化的今天,基础课的教学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更要贴近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此,教师需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思想现实联系起来,在课程中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教育。以世界观教育,使大学生理解事物和社会发展规律;以人生观教育,使其领悟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实现人生价值;以价值观教育,使其把握真善美和假恶丑;以道德法制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和法制意识,培育法律思维方式,最终走上成长成才之路。

四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在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应常和学生交流,在课内可通过问答、讨论、辩论等形式,课外可通过个别谈话、座谈会、电子邮件、调查问卷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并以此为据,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教学进度。对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已掌握的内容,可一带而过;对学生易理解的地方,可加快教学进度;对学生难理解的部分,可适当放慢进度。

2.教学要联系社会的现实。“现代教育观告诉我们,教学局限于课堂、内容局限于理论、方法局限于灌输的方式已为时代所弃。”[1]当代,新问题、新现象不断涌现,并逐渐渗透、冲击到高校的思政课程之中。由此,基础课教学要联系当下的社会现实,联系当代世界的形势和中国的现实国情,重点应放在联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尤其要联系重大现实问题包括很多敏感和热点问题。例如,当前社会中存在部分党政领导干部腐败、农民增收与农业发展、医疗改革、社会保障、教育公正、道德沦丧与诚信缺失等宏观问题,还有高房价、看病难、食品安全等微观问题。此外,还存在大学生学习目标和行为养成上的问题。例如,在中日钓鱼岛问题上,一些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仅停留在口头上和偶尔的过激行为上,而非脚踏实地艰苦学习中;学习、出国的目的是为自身,而非为国家富强;考试作弊行为可理解,被抓是自己运气不好;自私自利是正常表现;对低级庸俗的商业和街头文化,互联网上的色情、有害信息,以及奢侈浪费等现象持宽容态度,等等。

针对这些现实,首先,基础课教师要了解有关生活和生产中的现实需要,积累相关材料,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联系,使学生在掌握课程理论及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理论联系现实。正如布鲁纳所指出的,“学生愈是掌握基本概念,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就愈能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中去把握和运用,使知识易于理解,易于迁移,促进智力发展”。同时,基础课程的“特殊性恰恰又在于其教学活动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教学本身,而必须把理论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为核心目标”[15]。由此,课程教学不应仅停留在对现实现象的描述上,而是既要结合书本知识和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向理论知识体系转化,又要提高学生运用课程理论正确、客观地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也是由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所决定的。

其次,基础课教师也应对现实问题表达真实看法,决不能刻意回避,亦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说套话、假话。真实的回答最能打动学生,触及学生的思想变化。这是因为,“学生对这些理论的思维认知和情感认同,是课程的关键环节,只有被学生认知和认同的理论才能被学生接受和践履”。例如,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运用课程首章“绪论”中第三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论来剖析释疑,在此过程中既不夸大阴暗面,也不文过饰非,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正面教育,让其摆脱是非混沌的状态,强化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及荣辱意识。可以确定,社会并存阳光和阴霾,只要教师把握恰当,就能正确引导学生用课程所学知识与方法来解析社会现实,不仅可以澄清大学生思想上的模糊认识,而且能促使学生养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最终优化课程教学之实效。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程“无用论”、“无空间论”还一定程度地存在着。由此,基础课程的教学,“不能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陷入抽象的道德说教和理论演绎中”,而应充分贯彻教学与现实相契合的原则,在发展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强化其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行统一。

四、第三原则: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整合协调和逐渐分化的教学原则。在基础课教学中,不仅应从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出发,更应面向全体学生,考量个别差异,切实贯彻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1.坚持课程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曾提出“要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原则体系”。在基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全体学生明确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即“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加强自我修养,为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其次,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面向全体,统一要求,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同时,要注意了解和研究学生的特点,发挥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鼓励和帮助学生施展才能,并注重“培尖”、“补差”,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发展提高。不仅要关注全体同学,更要鼓励和督促学困生(差生)进步,并注重反馈信息,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使之赶上全班进度,尽力不让一位学生落队。

因而,教师必须秉持基础课的培养目标,以教育对象需要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主体,使课程理论本身符合人的生命属性,富有成效地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特别是要针对广大学生的生活特性进行教育。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做好课程教学工作。同时,运用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促进全体学生由“现有发展水平”达到“可能发展水平”,最终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并落实素质教育的本旨。

2.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据《论语·先进》载,孔子最早提出“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中亦有:“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所谓因材施教,是对不同教育对象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据“材”的实际施教,以“救其失也”。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曾明确提出对现代教师的素质要求,即“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由此,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学生的智力、才能、志趣、性格、品德之间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针对学生不同的认识能力和个性特征去施教。也就是说,“学生是施教的对象,教师运用何种教学方式、何种教学手段、何种表达方式开展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1]。

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基础课教师总说大话、空话,对其说教产生反感,进而对课程产生抵触甚至厌学心理,最终影响课程的声誉。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效不佳也就成为必然。由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注意到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不同性别或不同背景学生之间在知识、思想、心理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其次,教师应把握学生个体的内部心理与外部行为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了解群体和个体心理的相互作用,进行因心施教;再者,理解男女学生之间的性别差异,进行因性施教;最后,根据个体间的不同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理想、价值观等,进行因材施教。课程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因材施教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鼓励他们解放思想、敢于质疑,积极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开放的、向上的、有活力的精神状态”。并且,通过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状况,把握学生认知、情绪、意志及个性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设计今后的发展方向。在课程教学中,“只有针对学生的个性特色施教,才能有的放矢、因势利导,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如果漠视个性特征或淡化个体感受,课程实效将无法实现。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作为中共中央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体系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其理论知识体系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经验的科学总结。作为课程教师,应以课程知识体系为起点,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特征出发,认真探究教材体系向理论体系转化、思想体系向现实体系转化的有效路径。本文认为,在基础课教学实践中,必须贯彻政治性与德育性相统一、教学与现实相结合、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三个原则,这样有助于培育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表里如一、知行统一的品质,有助于培养学生把坚定的信念付诸于实践的习性,进而使课程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现实,最终优化课程之实效。

[1]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66,33,110-111,232,180.

[2]佘双好.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基本特征及发展走向透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2(1).

[3]黄希庭,徐凤姝.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91.

[4]顾海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5(3).

[5]单振涛.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及其成因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4).

[6]扬晓红.论高等教育视野中的德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8(3).

[7]傅进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8,49,261.

[8]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8.

[9]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88.

[10]石鸥.教学别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281.

[11]顾海良.深化科学性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当前高校“两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79.

[14]胡锦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05-01-19.

[15]佘双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导性[J].高校理论战线,2005(6).

[16]梁桂麟.当代高校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03.

[17]孙居涛.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个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研究,2005(2).

[18]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72.

[19]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119.

[责任编辑:李莉]

Analysis of the Universit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the Legal Basis of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Optimization Course

LI Pei-lin
(School ofMarxism,NanjingUniversityof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210046,China)

Currently,in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teaching practice,to break down barriers encountered courses to courses focus on practical qualities and college students,you must implement the political and moral unity of nature,teaching fit with reality,for all with individualized combination ofthree principles.Thus,the effectiveness ofprograms can be optimized,sothat close to the students,close tothe community,close toreality.

political and moral nature;teachingand reality;open toall and individualized

G641

A

2095-106X(2013)03-0069-06

2013-07-2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度青年项目(11YJCZH09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B-a/2011/01/018)

李沛霖(1979-),男,江苏南京人,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是高校思政课程教学。

猜你喜欢
基础课现实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20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人民音乐(2016年3期)2016-11-07 10:03:23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现实的困惑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