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原与气化
——古希腊医学四元素说与中医五行思想

2013-02-14 23:36:54张轩辞
关键词:克拉底希波克勒

张轩辞

(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100872)

一、问题的提出:中西医之争必须引入古今维度

在近现代关于中医和西医的讨论中,有人推崇西医,主张取缔中医;有人站在中医一边,竭力保护中医;还有人以各种方式尝试中西会通的可能。无论是给中医戴上伪科学的帽子,对其加以批评和指责,还是认同整体观的中医治疗方法,对中医抱有同情的理解和支持,人们所讨论的问题和所处的立场实际上都是基于中医与现代西医的比较,都是在现代西方思维语境的背景下来考察中医和西医。相对于“现代”西方医学来说,中医属于传统医学。是否在中医前面加上“现代”二字对于中医来说没有本质区别。虽然不同时代的中医学说有其自身的特点,彼此之间不尽相同,但中医的思维方式,例如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辨证论治方法却贯穿古今。而现代西方医学与其古典传统即古希腊罗马医学之间,并没有像中医那样保持着明显的一贯性。西方古今医学思想之间的差别之大,使得人们把西方传统医学与西方近现代医学看作是两种不同的医学形态。以实验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学、细菌学为基础的现代西方医学不同于以元素论、体液论为基础的西方古代医学。但是,这两种医学毕竟不是毫不相关的,毕竟有着历史上的承继关系,哪怕这种承继关系是以某种反动的形式体现的。所以,当讲西方医学的时候,我们不能不考察西方医学的源头和历史,不能简单地把近现代西方医学等同于西方医学,并据此来讨论中西医问题。回到西方医学的源头来考察,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西方医学自身的基础和根本问题,也有助于我们藉由西方古典这一参照系,在古今中西之间认识中医自身的位置,以及透过医学思想的考察,认识广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今中西之争格局中的位置。

一旦我们把目光投向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投向西方医学发源的地方,就会发现,西方古代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之间有很多看起来非常相似的地方。譬如,它们都把人看作身心结合的整体,都重视气候、地理对人的影响,都会使用草药来治疗疾病,都把指导人们的日常饮食起居视为医生的职责。人们现在常用来讲述中医特点的“整体观”、“自然疗法”等说法在西方古代医学那里也同样适用。古希腊罗马的医生们在讨论生理、病理现象的时候常会讲到火、土、水、气四大元素,而这与中医中常讲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也有相似之处。但是,是否依此就认为,西方古代医学和它的现代形式间存在着断裂,而中医与西医的差别主要是古代与现代的差别?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首先考察古代西医的思想基础。

二、不生不灭的物质本原:古希腊医学中的四元素说

我们现在讲古希腊医学,一般从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讲起。这主要是因为,希波克拉底把医学从巫术和哲学中独立出来,使其成为一门专门的技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希波克拉底全集》(Corpus Hippocraticum)是我们今天了解古希腊医学的主要文献。虽然不同篇章中的观点存在着一些不一致的地方,但总的来说,其中大多数内容反映了希波克拉底学派的思想。希波克拉底之后最为著名的西方古代医生是罗马医生盖伦。盖伦继承了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医学思想,并通过自己的著书和医学实践把希波克拉底创立的四体液说发扬光大。

在四体液学说被确立为正统思想之前,用四元素来解释身体现象和疾病原因的观点可以算是古希腊医学中的主流思想。恩培多克勒创立的南意大利派医学以四元素学说为基础。柏拉图在《蒂迈欧》中大量借鉴了当时的医学成果讨论身体问题。而他所借鉴的医学思想同样主要基于四元素学说。①参见[古希腊]柏拉图:《蒂迈欧》73b,82a-b。希波克拉底虽然对恩培多克勒有所批评,②《论古代医术》编在《希波克拉底文集》第一篇。文章一开篇就对假设一个理论对于医学的必要性提出质疑。(Hippocrates I,trans.W.H.S.Jone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23,p.13-15,“Ancient Medicine”I)这一质疑的矛头直接指向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理论。希波克拉底在这里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医学与哲学区别开来。医学与自然哲学的主要差别在于医学的经验特质。所以希波克拉底在这里提出这一质疑,为的是强调对具体事物的详细观察的重要性。但对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学说也有不少继承。他的四体液学说与四元素说不无关系。他用四元素的性质冷、热、干、湿来讨论身体的状态,并把四种特质在身体中的直接表现称为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体液。四体液学说与四元素学说的亲密关系我们可以从《希波克拉底全集》中读到。不过,关于这两者之间关系更为清楚直接的表达,我们要在盖伦那里才会看到。在《柏拉图和希波克拉底的诸种学说》中,盖伦这样来解释希波克拉底所讲的构成身体的土、火、水、气四种物质:

他说身体由四种元素构成,通常通过它们的有效的质(tōn drastikōn poiotētōn)来给这些元素命名,一个是干,另一个是湿,一个是热,另一个是冷。但是他没有以这些质来阐述他关于疾病的学说。因为这些质在身体中是潜在的(dunamei)存在,而不是现实的(energeia)存在。在现实中存在的是通过吸收养料而由四元素生成的东西: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黄胆汁类似火,黑胆汁类似土,粘液类似水。所以,黄胆汁像火那样具有热和干的能力,黑胆汁像土那样具有冷和干的能力,粘液像水那样既冷又湿。③[古罗马]盖伦:《论希波克拉底和柏拉图的诸种学说》(缩写为PHP,Galen on the Doctrines of Hippocrates and Plato,trans.,ed.,and comm.by P.De Lacy,Berlin,1978.)VIII 4.20-22。

在这一段盖伦所讲述的希波克拉底对四元素和四体液的解释里,我们看到,四体液由四元素生成,在现实层面上表现四元素所具有的特质。就对身体的认识而言,比起火、土、水、气四元素说,冷、热、干、湿四质和四体液的说法对于医生来说更为实用。虽然希波克拉底和盖伦都在讨论身体问题时较多地使用四种质和四体液说,但他们的基础都是四元素说。要理解以四体液说为基础的古代西方医学就需要对四元素说有一定的认识。

恩培多克勒是最早提出四元素说的早期自然哲人。作为一名医生,他把自己的四元素理论运用到关于身体的理解之中。他用火、气、水、土来解释身体的构成:“肌肉的形成是由于四种元素等量部分的混合,神经由火和土与双倍的水结合而成,动物指甲的形成是由于神经与空气接触表面受冷,骨头是由两分水、两分土和四分火混合而成。”④译文见《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77页,Diels 78。四元素的混合不仅可以解释人的物质形体,还可以解释人的智力和感觉:“凡是身体中各种元素均等地混合在一起的人,或者近乎均等地混合在一起的人,都是最聪明的,具有的知觉也最多。”①J.Burnet,Early Greek Philosophers,1920,London,p.247,译文见《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79页。在恩培多克勒看来,元素间的不同比例的混合生成身体的不同部分。同时,比例之间的差异决定混合所产生东西的好坏。健康、疾病、聪慧和愚蠢都由混合和元素间的关系决定。盖伦继承了恩培多克勒的这些观点。在盖伦讨论身体和灵魂状态的时侯,对元素间混合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②参见盖伦:《关于我自己的学说》和《灵魂的状态依赖于身体的混合》等。

要理解恩培多克勒所讲的四元素,首先要考察他是在何种意义上讲火、气、水、土的。恩培多克勒自己几乎没有使用元素(stoicheia)这个词,绝大多数时候他用的是“四者(tessarai)”,有的时候他会说“四根”。“一切事物有四种根源(hrizōmata):照耀万物的宙斯,养育万物的赫拉,以及爱多纽和纳斯蒂。”③宙斯指火,赫拉指气,爱多纽指土,纳斯蒂指水。译文见《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81页,Diels 6。在这里,他借用神的名号来指火、水、土、气四种元素。之所以用hrizōmata(hrizōma的复数形式,本意是植物的根,引申为“根源”的意思)和神的名号来讲火、水、土、气,是因为当恩培多克勒讲这四者的时候,他是在世界本原(archē,aitia)的意义上来说的。根是植物生长的源头,是所有一切的出发点,而神则为世界万物提供了终极解释。在早期自然哲学家之前,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要借助诗人所讲的神话来完成。在神话中,万事万物的原因是神。虽然自然哲学家们开始用自然而不是诸神来解释世界,但他们有时还会依照习惯,使用一些神的名称来讲本原问题。后来的人们习惯用元素来指恩培多克勒所讲的四种事物,正是基于恩培多克勒把这四者放在本原位置上来讨论的立场。④比如亚里士多德,他在《形而上学》983b中把早期自然哲学家所说的世界的本始,如水、火、气和加上土的四者称为元素。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卷一讨论早期哲学家们对本原问题的探究时指出,初期哲学家大多把世界的本原理解为物质性。⑤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3b6-10。恩培多克勒属于这些最早的哲学家,他对四者的论述也应在物质(hulē)层面来理解。用元素来称恩培多克勒所讲的四者,既强调了这四者的本原地位,也指出了这四者的物质特性。

这于这四种本原意义上的物质,恩培多克勒有很多具体详细的论述。就这四元素的本原特性来说,它们都不是产生出来的,相反,各种事物却是由这四种元素产生。“从这些元素中生出一切过去、现在、未来存在的东西,树木、男人、女人、兽类、鸟类、水里的鱼类,以至于长寿和受尽崇敬的神灵。”⑥译文见《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84页,Diels 21。“只有元素存在,由于它们互相奔赴,便时而产生这个东西,时而产生那个东西,并且像这样一直下去,永无止境。”⑦译文见同上第83页,Diels 17。四元素不是产生出的,同时也不会消灭。在恩培多克勒看来,这四者是一切事物包括神的原因,四者的混合产生各种事物。由火、水、土、气构成的事物有生灭变化,而火、水、土、气自身永远存在,不生不灭。就四元素彼此之间的关系来说,四者之间是完全平等的,同时作为本原物质而存在。“那些元素的力量是相等的,谁也不比谁更强。”⑧译文见同上第83页,Diels 17。正因为元素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所以四元素之间不存在相互转换的问题。⑨在希腊哲学家那里,四元素间的转换只有在四元素间的地位不平等时才能实现,作为本原的物质可以转化为非本原的物质。比如在阿那克西美尼那里,作为本原的物质气在它稀薄的时候形成火,在浓厚的时候形成水、土。(Diels 5)又如在赫拉克利特那里,作为本原的只是火。火通过气转变为水,水中产生土,土又可变为水,化为气,复归火。其它物质由火生成,最终归为火。(Diels 31,76)四元素间的运动也就无法仅仅凭借自身来完成。所以,必然面临的问题是:四元素如何能够产生万事万物?什么力量推动四元素运动?恩培多克勒给出的答案是“爱”和“恨”。爱把元素聚集在一起,恨把它们分开。①译文见《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73页,Diels 1,第欧根尼·拉尔修,第八卷,第二章。爱使世界产生,恨则带来毁灭。②译文见《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76页,Diels 52,艾修斯,第二卷,第四章。这两种对立的力量在世界中发挥作用,成为两种不同的本原力量。如果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来理解四元素和爱、恨的话,四元素属于物质因,爱与恨属于动力因。从四元素和爱恨中产生出万事万物,四元素被规定为不是产生出来的,那么爱恨呢?在关于本原的问题上,恩培多克勒没有进一步追问下去。

在恩培多克勒之前,人们常常谈论火、水、土、气,但是多以其中某一种为原初物质。恩培多克勒首次把这四者并列起来,元素的数目变成了四。后世的医家正是沿着“四”这条路线向前,用冷、热、干、湿四种质和四种体液来解释身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生理学和病理学。因为身体与自然一样都由相同的物质构成,所以自然中四元素的变化就能带来身体状况的改变。当我们认识到这种影响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就可以顺应自然水土和季节转变中元素的变化来调养身体,而这也是古希腊养生术得以建立的基础。根据四元素说,古希腊和罗马的医生们建立起对身体和疾病的认识,并在具体的医学实践中完善这种认识。

通过对恩培多克勒四元素说的分析,我们看到,元素说是为了处理本原问题提出的,是为了给世界的构成和运动提供解释。本原问题是西方哲学家关心的根本问题。追求静观沉思生活的哲学家们在思考本原的时候也希望找到静止不变的唯一。那么,恩培多克勒给出的解释令人满意吗?四种元素是不是就是事物中不可分的最小单位?推动四元素的对立力量背后是不是还有更为根本的决定力量?当希腊人开始对事物的本质(ousia)进行追问,开始寻求最初原因的时候,不管他们给出的答案是什么,他们对世界图景的认识方向都是一致的。他们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西方哲学发展之路,以及在西方哲学基础上的科学探究之路。他们的问题总是不断地有新答案出现,总是无法得到最终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用四元素来解释世界无法满足希腊人对本原的要求,最终遭到抛弃。与之相应的医学思想遭遇了同样的命运。当用来解释身体构成的是细胞分子而不是四元素时,医学看似朝着更精密、更正确的方向发展,而实际上却与生活和自然越走越远。那么,这种认识世界的方式,这种把运动的起因归结为第一推动者、把物质的构成还原为不可分的最小单位的努力是不是从一开始就问题重重呢?

三、生生不息的阴阳气化:作为中医基础的五行思想

讲到西方的水、火、土、气,人们往往会把它与中国的五行思想进行比较。中医对脏腑、经络、药性、天时的理解都离不开五行。全元起在解释《素问》篇名时说:“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歧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天之十干四时、地之五方五味、人之五脏五气都合于五行。医家在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时候,所根据的就是五行的王、休、生、克。黄帝问岐伯,“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③《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看起来,四元素说和五行思想之间好像有相似之处,比如都提到了水、火、土、气(气似乎类似风木),都是理解人体和世界的基础。不过,如果只因为表面的相似就匆匆下结论,把它们之间的区别仅仅看作是种类数目上的不同,那未免太过轻率了。在对四元素说的考察中,我们看到恩培多克勒运用四元素说来解释世界的努力。他对生灭变化的世界的理解建立在对不生不灭的四元素的认识基础之上。因为不变的元素无法与变化的事物直接发生联系,所以必须引进另外的推动者。事物的产生和消灭由物质性的元素和元素外的推动力(爱恨)来实现。①从中甚至可以理解为什么外来的基督教在后来占据了西方思想的半壁江山,因为基督教的强烈爱恨感情和上帝创世的推动力,可以为希腊人静态的形式理念提供第一推动力。这个实现过程是在一个去时间的空间里完成的,也就是说,时间在这里是不参与、不发挥作用的。在恩培多克勒的讨论里,时间从来没有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他提到过去、现在和未来,而这一线性时间的维度也消解在永恒存在的元素之中。

五行却与之不同,五行有着很强的时间性。当人们讲五行的时候,常常把五行与四时放在一起来讲。黄帝问岐伯时说的就是“法四时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四时是天之四时,五行是天气的运行。《白虎通》中说:“五行者,何谓也?谓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天气的运行在四时循环之中,所以五行是一个循环相生的系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四时有相胜: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五行有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之间与四元素之间一样都是相等的关系,一样都不存在谁比谁更高、更强。不过四元素的力量相等是就本原意义上同是最初物质单位而言的,而五行之间没有谁高谁低则体现在生克循环的大化流行之中。前者是均质的、永恒不变的,后者是运动的、生生不息的。四元素存在于超时间的空间中,元素的聚合和分离造成的只是空间关系上的改变。即使是元素的推动者“爱与恨”都带有空间性质,因为在恩培多克勒那里,描述爱恨的词语竟然也可以是表示空间形态的长宽。②参见恩培多克勒残篇,译文见《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Diels 17。相比之下,五行则始终处于循环往复的时间之中。这个时间可以是一年中的四时,一天中的平旦、日中、日西、日入、夜半,也可以是在更大的时间尺度六十甲子干支纪年中给“十干”分别配以五行:譬如土主甲己之岁、金主乙庚之岁、水主丙辛之岁、木主丁壬之岁(譬如2012年是壬辰年属木运太过之年)、火主戊癸之岁。③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套复杂理论被称为“五运六气”思想,同样构成了传统中医的一大基础理论。参见《素问》的《五运行大论》等“七篇大论”。在时间中生生不息地不断转化的五行并不需要外界力量的推动,因为五行是一个有机的循环,其自身是气化的表现。这种气化不仅促成天之五行的运动,还促成地之五行的成形,从而化生万物: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东风生于春,从天之风生地之木,生臧之肝,生体之筋。酸味、苍色、角音等都从中化生出来。作为五材之一的木是五行在地的化形。先讲天,再讲地,然后讲人及其它。“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⑤《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行不仅是天气的运行,是天之五行,还通过天之玄神化为地之五行。木、火、土、金、水的名称直接让人想到的是地上的形物。地之五行当然包括五材,即五种物质。人们可以说五材是五行,但不能说五行是五材。⑥“五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传》:“天生五才(材),民并用之。”《尚书·洪范》中有关于五行的最早论述。在那里,对五行的解释从五材的性质出发,但没有把五行直接看作五种物质。“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当把水解释为润下,把火解释为炎上的时候,水火就不是简单的物质,而是活泼的运动。地之五行的运动特性正是来自化生它的健动不息的天之五行。

五行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天地相感乃生万物。天为阳,地为阴。五行在天地间的运化也就是在阴阳中的运化。“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元纪大论》中的这段话与《阴阳应象大论》的开篇几乎一样,差别只是在“阴阳”之前加上了“五运”。天地阴阳之气流行而成五运。天地本是一气,分则为二,合则为一。在讲五行是天气之行时,这个天气是包括地气在内的,五行在天也在地。五行有阴有阳,这样才能化生万物。万物化生禀天地四时之气,而人得天地之气最为完备:“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①《礼记·礼运》。所以人能与天地合德,并立为三才。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②《论语·阳货篇》第十七。:在时间的流转中,五行至万物,一气贯下,化而成之。在各种运动形式中,“化”是其中最特殊、最重要的。在五行中,土主化。而正因为土能化,所以位于中心,王于四季。通过化,天地人和四时五方被一起纳入一个更大的整体之中。在这个整体中,气一以贯之,从天到地到人,应四时,合五行。在这个整体里,基本单位(元素)和最初推动者(爱恨)的问题不成其为问题。因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基于对不变世界的几何空间的想象,而是基于对斗转星移、四时变迁的体认。

五行和四元素的差别决不仅仅只是一方讲五,一方讲四。数字上的差别是由对世界的不同认识方式带来的。这两种认识方式带来两种对人体的理解,同时也使中西双方在人与天地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形成不同的图景。

四、“人与自然”和“人与天地”:“一”、“二”、“三”的不同结构

在古典世界里,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医家在考虑身体问题的时候都把人置于天地自然之间来考量,认为身体的状况受四时和地方水土的影响。虽然,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都注意了天地与人的关系,但是这个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在古希腊那里和在中国这里是不同的。

在古希腊,这种关系通过四元素建立起来。在对天气、地理和身体状况的具体解释中,较之火气水土四元素,更多被使用的是冷热干湿四种性质。这是两组彼此相对的性质。相对的性质之间互相制约,具有四种性质的四元素之间不能形成的一个有机、自洽的结构。于是恩培多克勒就让两种对立的力量来推动四元素的运动。我们看到,四元素最后依靠的就是这两组对立的力量。如果进一步简化这个解释世界的模型,我们会发现,对立的二是四元素结构后隐藏的更根本的结构。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恩培多克勒那里已经有了把四归化为二的倾向。③参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5b。虽然恩培多克勒强调四元素间的平等,但是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讲述,他把四元素分为两类,火是一类,土、气、水作为对立面是另一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要放在这个二元对立结构下来理解。在这样的结构里,或者人从属于天,或者人为地之长。在这个二元对立结构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总是在“人是自然的奴隶”和“人是自然的主人”两极中摇摆。这个看似对立的两极在人与自然的二元结构中很容易互相转换(两极相通)。

二不是一个稳定的结构,对立的双方互有胜负。所以,最后总有一个谁是真正主人的问题。这个二的结构不能满足希腊人对事物本原的探究,因为希腊人认为只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才是可靠的。一比二稳定,因为二总是蕴含对立冲突和变化。本原是对一切问题的最终解决。为了使对本原的追问不会无限地进行下去,这个最后可依靠的起源和推动者只能是惟一的不动者,也就是说,最后的胜利者只能是一个。这种对自然和人的认识方式导致在自然和人的关系问题上始终存在谁是真正主宰的问题。而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往往不能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同,而引起历史上的长久争论。这种认识世界的二元模式带来一系列哲学、政治上的问题,比如希腊人的自然(physis)与礼法(nomos)相争问题、西方哲学史上的身心二元论问题等等。这种二元模式的根源是希腊人试图以不变世界解释变化世界的思维方式。这种两个世界的区分几乎断绝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两者之间的张力使得它们很难被整合为一。最后只能非此即彼,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二者择其一。虽然希腊人总是试图用一去弥合,但是,总会有二出现,这似乎成了一个无解的死局。

如果我们放下由希腊人开始、而后在西方思想中得到坚持的认识自然的方式,看看中国传统里对人与天地关系的讨论,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困境在我们这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在中国,人与天地的关系通过阴阳五行思想建立起来。天地不是与人相对的另一极。人在天地之间,秉天地之气而生。人是尊贵的,“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①《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人也是卑微的,天地是人之父母,人要师法天地。人与天地之间不存在谁是最终主宰的问题。我们将天地人并称为三才。它们是三,但同时它们也是一。天地人通过气化合为一体,共同参与到大道流行之中。这种寒暑相推、昼夜往来、穷下反上、贞下起元、生生不息的世界图景从来没有让中国人感到不安。相反,在这一图景之中,人们既能日新其德,又能安定笃实。与二相比,三和五都具有更为稳定的结构,同时又是更能化生的结构。这种既稳定又能化生的结构,其动静一如之根本在于自身蕴含阴阳二气的一,也就是太极。作为太极的一不同于作为形式理念的一。太极系统内部不存在单纯的彼此对立,其系统外部也不存在推动系统运行的外力。所以,这就使得阴阳之二不同于西方二元对立结构的二。阴阳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力量。它们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就像太极图所显示的那样。阴阳是互根的,独阳不生,独阴不长,阴阳交感才能化生万物。

总而言之:一的不同决定了二的不同,二的不同决定了“人与自然对立模式”和“人与天地三才结构模式”的不同;而“人与自然”和“人与天地”的不同决定了四元素说和五行思想的不同。

猜你喜欢
克拉底希波克勒
帕克勒克草原的风
中学时代(2022年4期)2022-05-12 07:01:54
希波克拉底
特别文摘(2019年4期)2019-03-16 05:45:08
Greg Kloehn
Greg Kloehn 格雷格·克勒恩
中学生英语(2017年6期)2017-01-27 12:14:07
哲学给了我什么
爱你(2016年10期)2016-11-26 15:36:36
哲学给了我什么
为父而战
扣篮(2015年3期)2015-05-30 10:48:04
西方医学之父
——希波克拉底
希波的守望
意林原创版(2013年4期)2013-07-06 08:46:10
希波的守望
37°女人(2013年7期)2013-07-05 07: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