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祖好,唐忠富
(南宁铁路局桂林工务段,工程师,广西 桂林 541001)
益湛铁路与京广、京沪、京九等干线共同构成纵向的铁路网骨干,是中西部地区通往湛江、北海、钦州、防城、茂名等华南深水港口的重要出海通道。自开通运营以来,该线路基岩溶陷穴病害频发,仅桂林工务段管内就发生路基岩溶陷穴病害35处,造成列车晃车1次、中断行车5次,累计中断行车6 h 17 min。其中井山至钟山区间发生15处,影响较大的有3处,一是2010年1月22日11:40,井山线路工区巡道工发现k545+860右侧路肩上有一个直径1.5 m,深2.0 m的陷穴,侧沟里的水顺着塌陷处往下渗,路基有下沉迹象,现场扒开渗水处下部未见洞穴。实测该处线路下沉量约15 mm。中断行车44 min,影响货物列车2 趟。二是2010年6月2日09:34,井山线路工区巡道工巡检发现k 546+770线路右侧石碴边坡脚有一个长2.9 m,宽4.0 m,深1.0 m 的陷穴,道床坍陷致5 根轨枕悬空,坍陷处底部可见风化岩石。中断行车1 h 16 min。三是2011年3月1日09:08 分,钟山线路工区班长发现k 555+400 线路中心有一洞穴,洞口直径1.5 m,深1.5 m,造成3根轨枕悬空,线路前后高低差10 mm。中断行车57 min。
井山至钟山区间路基岩溶陷穴病害的存在,对铁路行车秩序造成较大的干扰,并严重危及铁路行车安全,必须彻底加以整治。
1.1 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 益湛线井山至钟山区间属岩溶剥蚀峰林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山梁为灰岩侵蚀孤峰地貌,岩峰陡峻,地面高程120~340 m,相对高差50~220 m,自然坡度为10~45°,植被较发育。岩溶峰林间地形平坦,多为水田、旱地。地表上覆红黏土,膨胀土,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偶夹灰紫色铁钙质砂岩。该地处中亚热带,属亚热带南部,年平均气温20℃,年降雨量充沛(1 500~2 000 mm)。地表、地下水丰富,水质对岩质具有较强侵蚀性,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为岩溶陷穴多发区段。
1.2 岩质结构松散且自稳性差 查阅原设计地质勘探资料,该区间地层主要由上覆燕山期花岗岩侵入和D2泥盆系灰岩组成。花岗岩经长期风化作用呈粉质黏土夹石英砂砾状,此类花岗岩风化层具有结构松散无胶结,自稳性差,遇水易软化、崩解,失水收缩等特性,经地下水扰动后易流淌,形成地表塌陷。设计曾对该区间溶蚀破碎带、溶洞、溶隙进行钻孔压浆处理。现场踏勘发现,该区间线路右侧山体裸露岩层为灰麻花岗岩,岩质坚硬,呈单体状散置,其表层风化较严重,风化后呈砂粒状。观察附近地表土体,其含砂率达60%以上,用水稍冲洗可作建筑砂使用。从这种地质情况可看出,由于岩体逐渐风化形成较小的颗粒,原地层块岩之间的空隙便因岩石风化极易造成地面塌陷。
1.3 地表及地下水的侵蚀 按理该区间溶蚀破碎带、溶洞、溶隙已进行钻孔压浆处理,不应再发生岩溶和路基塌陷病害。对比该地段曾发生过岩溶陷穴的地点,现场往往存在侧沟、天沟排水不畅,沟底和堑顶山体凹陷处积水现象。由此可推断,因新建铁路施工改变了原已形成的水文地质环境和水文状态,原先形成的溶蚀破碎带、溶洞、溶隙经路基压浆施工将其堵塞加固,但地下水的补给源未改变,继续向路基部分渗流,路基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前期未形成空洞的风化层,在地下水潜蚀、软化作用下和列车动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形成新的水流通道。特别是雨季时,地下水和地表排水沟中下渗的水流使路基下伏的通道水量增大、水流携带能力增加,致使地层中的颗粒成份由小向大逐渐被带走,形成新的孔隙和空洞,造成路基沉降。
这种现象一般具有规律性,在雨季到来连续几天下大雨,就会形成局部沉降。对照该地段的近3年来岩溶陷穴管理台账,发生时间在每年4~8月的为10 件,占总数量15 件的67%,而且绝大多数发生在强降雨过后。
2.2 “疏”的治理措施 为确保病害路基区段的长治久安,应采用地质雷达探明该区段内路基目前已形成的孔隙和空洞,根据溶岩陷穴特征、分布规律、发展趋势及影响程度,有针对性地对地表和地下水进行疏导。主要措施一是要对裸露边坡进行封闭,加大排水沟截面尺寸及流水坡,减少地表水的淤积、下渗。二是在已形成的孔隙和地下水通道位置增加路基横向盲沟,使地下水能顺畅排出,少带走泥沙,以减少路基塌陷病害的形成。由于该路段边坡含砂率较大,路堑边坡植草不易种活。在铁路局工务处的支持下,通过对裸露边坡采取种植根系发达、固土效果较好的香根草;对原预制砼拼板开沟破损地点进行修补;改建设置不合理的天侧沟,适当增加急流槽,个别地势低洼、汇水面积较大的地段在路基中埋设横向塑料盲沟等措施,基本解决了地表、地下水的疏导问题。下一步将采用地质雷达勘探,加大对路基既有孔隙和空洞的整治力度。
路基岩溶陷穴在时间上具有突发性,空间上具有隐蔽性,对铁路行车安全构成极大威胁。防治的关键是在于采取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相结合的办法。通过上述分析,针对井山至钟山区间路基岩溶陷穴病害的现状,采取“堵”、“疏”、“防”相结合的措施进行综合整治,有的放矢,不失为投资少省且行之有效的办法。
2.1 “堵”的治理措施一是对已经形成坍陷、沉降的地段进行夯实和混凝土封堵,避免雨水下渗形成新的水流通道。二是在雨季来临前,加强对该路基病害区段排水设施的清理,确保排水通畅。三是加强对排水设施的监控,发现有地表水沿路基排水沟下渗的地段,立即对排水沟流水面进行修复、封闭,对新发现的洞穴用粘土、混凝土灌注填实,使地表水不下渗浸入路基形成空洞。根据前期发生路基塌陷的地形情况,在对益湛线k 543+690、k 545+550、k 546+700等原岩溶发生地点的侧沟底,重新用砼封堵或抹面处理,汛期前加强“三沟一洞”(侧沟、天沟、吊沟及涵洞)的清理后,类似病害重复发生的情况大为减少。
2.3 “防”的有关措施一是路基岩溶塌陷有很长一段变形过程发展于地面以下,一旦地面以上出现前兆,离塌陷时间已近而短促,往往因未及时引起警惕而造成重大损失。因此,要加强岩溶陷穴地段线路的巡查,特别是在强降雨之后,要求加大线路的巡查力度,确保发现及时,处置有效。我们将历年来多次发生路基溶岩陷穴病害的地点,在路肩上用油漆设置醒目标识,并要求线路巡守人员进行重点检查和盯控,以提高检查效率。二是水动力条件的改变和列车反复荷载是产生塌陷的主要触发因素。因此,在降水特征和汛期洪水频率及变幅的情况下,再加上列车荷载附加,极易诱发路基岩溶地面塌陷。为确保行车安全,经铁路局防洪办批准,汛期对该区段路基溶岩陷穴多发地段限速60 km/h运行,以降低列车动荷载的作用,减少岩溶陷穴发生率。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治和预防,在投入较少的情况下,该区间路基溶岩陷穴病害发生机率大幅降低,自2011年8月后未再次发生路基溶岩陷穴病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