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静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 100732)
智门光祚为香林澄远(908-987)门人,北宋著名禅师,门徒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当为明州雪窦寺重显(980-1052),宋代云门宗的兴盛即由其肇始。然关于光祚之俗姓、生卒、生平事迹等,史料皆无明确记载,笔者依据相关史料中关于光祚的记载,对其生卒、主要思想、开法时间、参学澄远时间、所住持过寺院、开示重显时间,以及门人参学经历等试作考证,以期引起学界对光祚更多关注与思考。
有关光祚的史料,有《禅林宝训合注》《宗门拈古彚集》《御选语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指月录》《佛祖纲目》《禅宗正派》等,其中所载互有参差,本文主要参照《禅林宝训音义》《御选语录》《建中靖国续灯录》《古尊宿语录》等分别析之。
关于光祚禅师籍贯及生平,诸灯史及语录多无记载,杨曾文先生在介绍其生平事迹时,亦是仅提到其嗣法澄远禅师及后来住持过的寺院[1]。而据《佛祖纲目》载:
“光祚,浙江人,入蜀参香林澄远,受心印,回住随州智门。上堂,山僧记得,在母胎中,有一则语,今日举似。大众诸人,不得作道理商量,还有人商量得么?若商量不得,三十年后。不得错举。”[2]
此为诸史料中惟一对其籍贯及参学澄远地点等予以说明之处。据此,光祚祖籍浙江,由其参学澄远地点为蜀可知,其参学澄远之时,澄远已师事文偃禅师十八年毕,为澄远回成都后之事。
光祚禅师的生卒,史料无确切记载,据其弟子雪窦重显于《智门祚禅师语录》后所作之序:
“师韶阳的孙,香林嗣子,辟天人之深域,振今古之洪谟,建化度门,高运寰海,既编联而互出,致流落以交参,敢议窥班,辄形删定。但贵其简略而已。”[3]
由重显对光祚生平之褒扬,以及对其语录作议评、删定来看,光祚当时已入灭,而此序写于“辛未岁蕤宾月之五日”[3],即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故光祚入灭时间应为天圣九年(1031)之前。
光祚参学澄远的地点,据《佛祖纲目》为蜀地,我们结合澄远早年参学经历作析。“(香林澄远)姓上官氏,汉州绵竹人也,投成都真相院出家。十六岁圆具,后离蜀入秦,登青峰,蹑子陵,旋之荆湘,参后龙牙,有发机之地。寻过岭,抠衣云门匡真禅师,请益祖意,大豁所疑。侍奉十有八载,日探玄旨。”“复归成都,请住导江水请宫吴将军院,甲子岁,嘉王奏请师住香林禅院。雍熈四年丁亥二月,知府密学宋公珰,请至普安院安下,十二日,徧辞众官曰,老僧行脚去。”[4]“至十三日,示众云:老僧四十年来,不能打得成一片。言讫坐逝。”[4]澄远十六岁受具足戒,参谒文偃禅师之前,游历过陕西,参谒过龙牙,而其师事文偃时间为十八载,游历陕西及其师事龙牙时间最短亦需二年,故其离开文偃复归成都时间至早为广政七年(944);又结合其入灭前所语之“老僧四十年来不能打得成一片”,对自己开法四十年来,所见之时人忘记自性自悟本旨的批评来看,澄远此处暗示开法时间为947年,与前推测之944年相差无几,故其归成都时间为947年左右,且光祚参学澄远的时间至早为947年;又鉴于澄远于乾德二年(964)应嘉王之请而住香林禅院,则光祚于964年之后参学澄远的可能性更大,理由如下。首先,较之澄远964年住持香林禅院,其住持“水请宫”时,蜀地正为后蜀统治,政治因素或为光祚至蜀参学之不利条件,同时,其刚由韶州返蜀,彼时名气亦远不能与住持香林时相比。第二,澄远住持香林禅院时间较长,门徒众多,影响较大,光祚此段时间闻风前来参学,并获开示的可能性更大。第三,据《佛祖纲目》:“光祚入蜀参香林澄远。受心印”,可以得知当时即对澄远以“香林”作称,标明其可能当时已住持香林禅院。故由此几点,光祚于乾德二年(964)之后参学澄远的可能性更大。更为重要的是,如此推论成立,我们即可初步判断光祚生年,因其参学澄远时,必已受具足戒,而其受具足戒时年龄至少在16岁左右,依此,光祚的生年应为乾祐元年(948)左右。
对于光祚的开法时间,我们可以结合其弟子重显的参学经历加以分析。
“追慕禅月休公,甞游庐山捿贤,时諟禅师居焉,简严少接纳,显藞苴不合,作师子峯诗讥之(师子峯在栖贤之后),曰踞地盘空势未休,爪牙安肯混常流,天教生在千峯上,不得云擎也出头。显与齐岳者为侣,同谒五祖戒禅师,显休于山前庄,遣岳先往,机语不契,显亦竟不见,北游至复州,北塔祚禅师者,香林远公嫡子,云门之孙也。”[5]
“大慈寺僧元莹,讲定慧《圆觉疏》,师执卷质问大义,至心本是佛,由念起而漂沈,伺夜入室请益。往复数四,莹不能屈,乃拱手称谢曰:‘子非滞教者,吾闻南方有得诸佛清净法眼者,子其从之,彼待子之求也久矣。’师于是东出襄阳,至石门聪禅师之席,居三岁机缘不谐。聪谕之曰:‘此事非思量分别所解,随州智门祚禅师,子之师也。’师乃徙锡而诣之。”[5]
重显受具足戒后,从师元莹,因双方机语不契,元莹劝其寻“南方有得诸佛清净法眼者”。故其南下,先后于江西庐山、湖北黄梅参谒法眼澄諟,云门师戒(未亲谒),皆未契;后闻临济下五世石门蕴聪(965-1032)于襄州石门山传法,遂去参谒。据“后却回襄州石门山,于景德三年,知州查道请住石门山;于天禧四年,郡守夏竦重请住本郡谷隐山太平兴国禅院”[6],可知蕴聪住持石门山的时间为景德三年(1006),故重显来参谒蕴聪时间约为景德三年(1006)至天禧四年(1020)之间,至早为1006年,“居三岁机缘不谐,聪谕之曰,此事非思量分别所解,随州智门祚禅师,子之师也”。因黄梅与复州同在湖北,且相去不远,加之连参数师不契,觅道之迫切,故重显离开石门山至复州北塔参谒光祚时间应为同年,约大中祥符二年(1009)。
由此,结合《禅林僧宝传》相关记载,“祚远皆蜀人,知见高,学者莫能觏其机,显俊迈,祚爱之。遂留止五年,尽得其道”[7]。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光祚大中祥符二年(1009)左右已开法,且已闻名丛林;第二,重显参谒光祚时间为大中祥符二年(1009)至大中祥符七年(1014)左右,并最终因“古人不起一念,云何有过?”光祚以拂子击之而悟。“一夕问祚曰,古人不起一念,云何有过。祚招师前席,师摄衣趋进,祚以拂子击之。师未晓其旨,祚曰,解么?师拟答次,祚又击之,师由是顿悟。”[5]另外,由光祚接引重显的时间,结合前文对光祚入灭之年的推论,则光祚入灭时间介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至天圣九年(1031)之间。
由上述史料可推知,光祚一生住持过两寺院,分别为随州智门寺和复州崇胜院,其在两寺院具体住持时间不详,然据重显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遵蕴聪之谕而参谒光祚来看,光祚大中祥符二年已在北塔崇胜院传法,故我们可大致推测,光祚离开智门寺时间在祥符二年(1009)左右。
《宗门拈古彚集》及《御选语录》等载有光祚的语录,其在示众、上堂、答弟子参问之时,不执著文字语言,多以简练、直白、超言绝相的语句作答,透过其看似含糊难以捉摸的语句,我们可大致窥探光祚的主要禅学思想。
“僧问,莲花未出水时如何?门曰莲花。曰出水后如何?曰荷叶。”[8]“莲花在水”,对曰“莲花”;“莲花出水”,对曰“荷叶”,如同“佛未出世”,云遮海门树;“佛出世后”,擘破铁围山。本来一物,迷时偏执怠慢,失念忘本;悟则性相不二,色心归一。“智门因僧问,如何是佛?门曰踏破草鞋赤脚走。如何是佛向上事?门曰拄杖头边挑日月。”[8]
“智门因僧问,如何是般若体?门曰蚌合明月。曰如何是般若用?门曰兔子怀胎。”[8]
“上堂,‘赫日里我人,云雾里慈悲。霜雪里假褐,雹子里藏身。还藏身得么?若藏不得。却被雹子打破髑髅。’”[9]
何为“佛”?何为“般若体”?“麻三斤”“柏树子”难觅,咫尺之物,何待远寻?般若之“体”“用”亦不过是“蚌合明月”“兔子怀胎”;究竟解脱与佛向上事皆贯穿于生活日用之中,识得此理,汝即是佛;不识,难免被雹子打破髑髅。又见《御选语录》:“示众,数日好雨,且道雨从甚处来?若道从天降,那个是天?若道从地出,唤甚么作地?若更不会。所以古人道,天地之前径,时人莫强移。个中生解会,眼上更安锥。”[9]“上堂,‘一法若有,毗卢堕在凡夫;万法若无,普贤失其境界。正当恁么时,文殊向甚么处出头?若也出头不得,金毛师子腰折。幸好一盘饭,莫待糁姜椒。’”[9]雨自何处来?法“有”法“无”?若依此,天地为何物?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可见,光祚是在启示学人正确看待理事二者之间的关系,色心、有无、烦恼与菩提于日用常行中本为对立,然其之间又同时存在内在统一性,故应从整体上把握事理,事法合一。又见《古尊宿语录》:“上堂云,若欲多求,恐妨于道。祇如诸上座还得道业成办也未。若也未办,千般巧说不益其心,万种思量是何道理。所以古人道,你若无心我也休,晴干不肯去,须待雨霖头。”[10]我们由此可看出光祚无欲无求,以及对无所取舍、无所执着的“天真自然”之心的强调,提倡随顺心体,依照清净心体的逻辑任性无为。综上,光祚主要禅法思想可以简要概括为:主张学人识自心、自性,认为“悟道见性”乃参学之根本宗旨,且应将此时刻置于心头,须臾不离;倡导理事合一,中道不二,认为日用平常中即蕴有“大道”,佛理寓于修习者的修行实践;应“无心合道”,随缘任运,祛除“我执”“我慢”,需经常检习自己的思虑和行为,惟此方能不被外物所惑,把握事相本体意义上的法性、真如。
《光祚语录》末尾还载有其所著的《纲宗歌》《三巴鼻》《示眾》《因事二首》,以及对“祖师西来意”“麻三斤”“离四句、绝百非”等禅宗著名公案所作的释读,我们亦可以清晰看到其禅法思想在其中的贯彻与衍发。
关于光祚当时传法境况及具体影响,史料无直接记载,不过据《光祚语录》末其弟子重显所记之序与《语录》中所记真宗赐紫衣之事,我们可略窥一二。据《智门祚禅师语录序》:
“师韶阳的孙,香林嗣子,辟天人之深域,振今古之洪谟,建化度门,高运寰海。”[3]
重显对其师评价极高,“辟天人之深域,振今古之洪谟”,认为自云门文偃(864-749)创云门宗,经澄远进一步奠定基础,至光祚,则在继承二师基础上,使云门宗于广度、深度层面皆达至新的高度,并培养出众多出色弟子,化教四方,影响深远。《光祚语录》记载其生平时说道:
“因李都尉奏师紫衣到日上堂。僧问,皇恩远降,紫服新披,未审师今将何报答?师云,头戴天,脚踏地。进云,恁么则知恩报恩也。师云,你也是老鼠吃盐。”[10]
此处提到光祚经李都尉奏请,得到真宗皇帝御赐紫袈裟,并上堂说法。此李都尉不解确指,然据上文,光祚开法时间约为大中祥符二年(1009)左右,而李遵勗(988-1038)则恰在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被召对便殿,授左龙武将军、驸马都尉,故此李都尉当为李遵勗。由光祚经李遵勗举荐而得真宗皇帝赐紫一事,我们可知光祚在京城与士大夫阶层引起的广泛关注,以及其在真宗朝的整体影响力。
光祚门人,除雪窦重显之外,据《建中靖国续灯录》记载,还有黄州护国院寿、韶州南华寺宝缘慈济、邵武军灵泉晓、洪州百丈山智映宝月、福州慈云山绍诜等十五位禅师,且均有少量语录传世[4];另据《五灯会元》《五灯全书》及《续传灯录》记载,其弟子尚有襄州延庆山子荣禅师。
“襄州延庆山子荣禅师,僧问:‘如何是随色摩尼珠?’师曰:‘三个童儿弄花球。’曰:‘恁么则终朝尽日也?’师曰:‘头白齿落。’上堂,僧问:‘灵光隐隐,月照寒牕。善法堂前,请师举唱。’师曰:‘听。’曰:‘此犹是这边事,那边事作么生?’师曰:‘脚下毛生。’问:‘如何是佛?’师曰:‘横身彰十号,入椁示双趺。’曰:‘将何供养?’师曰:‘合掌当胷。’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穿耳胡僧不着鞋’”[11]
以“童儿弄花球”“随色摩尼珠”作喻,子荣认为佛性、菩提解脱之道非语言文字所能完全表达;“如何是佛?”“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生前灭后,佛祖诸多名号,入椁示趺;达摩西来,只履而归。可见,子荣是在倡导学人体悟自性,于日常修行中立足自身,自悟自度。子荣下启圆通居讷(1010-1071),而居讷与宋儒欧阳修、苏洵、苏轼等交往密切,并曾得宋仁宗下诏入京城十方净因禅院传法(婉拒),为一代名僧;另据《续传灯录》卷二,将洞山晓聪列为光祚法嗣,不明何因。由《禅林僧宝传》记载:“(洞山晓聪)在云居时,传僧伽在维扬。于是禅者立问曰,‘既是泗州僧伽,因什么扬州出现?’聪婆娑从旁来,众戏使对之。聪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众目笑之。莲花峯祥庵主闻此语,惊曰:‘云门儿孙犹在耶。’夜敷坐具,望云居拜之。丛林遂知名。至洞山依诠禅师。大中祥符二年,诠移住栖贤,以聦继席,果嗣文殊应天真禅师。”[7]我们得知,晓聪之参学经历,除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议僧伽和尚因救济众生苦难而化现扬州,得莲花峰祥庵主赞许外,另分别到洞山、文殊山参谒诠禅师、应真禅师,并最终嗣法应真,整体看来,并未有其参学光祚的直接记载,其他史料亦无其与光祚交往或参学的相关记录,可知此大概为《续传灯录》记述错误所致。其弟子遍及四方,弘道讲法,为宋代云门宗在仁宗乃至神宗朝的兴盛奠定了良好基础。“(光祚)久参香林,大悟心印。出为师表,缁素咸宗。啐啄迅机,应詶飞辨。门下嗣法,悉世宗匠。都尉李矦奏赐章服,坐灭虽远,道风益扬,法子法孙,愈久愈盛。”[7]
可见,光祚是宋代云门宗重要的承上启下式人物,其禅法思想深刻,上承澄远,下启重显,法系流布大江南北,影响巨大,极大地推动了云门宗在宋代的发展,为宋代云门宗的兴盛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诸多历史原因所致,关于其生平事迹的记载相对较少,其弟子语录,除重显之外,亦均是寥寥数句。鉴于光祚在云门宗中的特殊地位,对其生平、思想观点及法脉作更进一步的研究,极具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曾文.宋元禅宗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95.
[2] 佛祖纲目[Z]//续藏经:第85册.
[3] 智门祚禅师语录[Z]//续藏经:第68册.
[4] 建中靖国续灯录[Z]//续藏经:第78册.
[5] 明州雪窦山资圣寺第六祖明觉大师塔铭[Z]//大藏经:第47册.
[6] 天圣广灯录[Z]//续藏经:第78册.
[7] 禅林僧宝传[Z]//续藏经:第79册.
[8] 宗门拈古彚集[Z]//续藏经:第66册.
[9] 御选历代禅师语录[Z]//续藏经:第68册.
[10] 古尊宿语录[Z]//续藏经:第68册.
[11] 五灯会元[Z]//续藏经:第8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