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印度特约记者 木公
图片说明:上图和下图分别为印度女仆在劳动。木公摄
据印度非政府组织估计,印度劳动力20%是家务劳动者,有学者说其数量超过9000万,而且女性居多,最为人们熟知的称呼有保姆、女仆、厨娘、洗衣妇、小时工等。她们出身卑贱,经济和社会地位都很低,为了生存忍辱负重,甚至被虐待致死。她们为何如此逆来顺受?这既有养家糊口的现实原因,也有种姓制度等历史、宗教文化原因,令人欣慰的是,女仆们改变宿命的意识正在一点点觉醒。
习俗让女仆很宿命
在印度,仆人是一种家族传承的职业。印度社会对仆人的态度脱胎于有关种姓和阶级的根深蒂固的观念。根据印度最古老的婆罗门教经典《梨俱吠陀》记载,诸神将原人作供物祭祀,切割其身体从而产生了人类。原人的嘴成了婆罗门(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胳膊成了刹帝利(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大腿成了吠舍(从事商业贸易),双脚成了首陀罗(从事各种手工劳动和农业)这4个种姓。在这4个种姓之外,还有一个为数众多的阶层,被叫作“贱民”,或者“不可接触者”。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又衍生出很多从事不同职业的小集团。这些小的职业集团逐渐脱离瓦尔纳(种姓)而成为单独存在,被称为迦提。《摩奴法典》记载有59种迦提,其中最受压迫的6种迦提就包括女仆。
印度人习惯于等级划分,比如说同为仆人,也有高低之分,在主人身边伺候的就高于在外面干活的,修整花园的就比清理垃圾的有优越感,看门守院的就瞧不起清扫厕所的,讲究传统的仆人绝对不去干低于自己身份的那些活儿。过去印度的国王贵族雇用着大批仆人,分工很细,仆人中的高低远近区分也很多。
在这种文化影响下,印度女仆对自己的处境随遇而安。记者在餐馆里就看到一家有钱的印度人要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大吃大喝,跟着他们进来的小保姆一直站在旁边看护着小婴儿,从头到尾没喝一口水,没吃一口饭,然后随着主人家离开。女仆们自认为是下贱的,把自己的处境归咎为祖先犯了什么罪,或者自己前生做了什么恶。对于是否想改变这种制度,她们回答说:“神创造了它,只有神才能改变它。”
劳动法把仆人排除在外
印度女仆即使遭遇雇主的虐待也不愿意辞职走人,一方面因为生活所迫,另一方面因为整体上女仆处于没有任何组织、没有任何法律保护的状态,仆人在印度属于“非正规职业”,劳动法把仆人排除在外,所以女仆即使换雇主,境遇也不会有什么改变,而生活还要继续,所以她们更多情况下是忍受。为此,一些非政府组织积极活动,从法律层面为她们争取权利。非政府组织发起的全国家务劳动者运动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已有7个邦通过立法保护家庭仆人。印度全国妇女委员会正在研究提出一项法律草案,要求雇主在付给工资之外还要为仆人提供社会保险资助。
非政府组织德希莫尔基金会发起了一个“印度女仆”项目,最终目标是把家庭女仆们组织起来,成为一支正式的劳动力大军,建立一个专门渠道来帮助她们找工作、投诉,在警方登记注册以增加安全感,并提供标准化的服务和价格。曾经是投资银行家的阿希斯·戈恩卡准备成立“印度女仆公司”。戈恩卡的计划是打造一个高品质的家务劳动者队伍,对她们进行必要的职业技术培训,保障其收入来源,甚至提供保险和贷款。目前他已经搞起一个试点项目,给25个家庭配备了25名女仆。他的长远计划是在全国建立一个10万人的员工队伍。有很多人都希望戈恩卡的梦想能成真。
女仆境遇改善路还长
印度女仆的劳动力市场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找到满意的仆人比较难,使得有些雇主不得不承受过去他们不能容忍的行为。也有少数雇主善待家里的仆人。新德里的家庭主妇普拉萨德说:“家务劳动者只有在知道他们的主人关照他们时才会全心全意地工作。”普拉萨德说,她的丈夫几年前给他们家的全职女仆和她的孩子买了人寿保险,甚至替她缴付在他们家工作期间的保险费。不过有人认为雇主关照仆人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想给自己留下麻烦,施以小恩小惠罢了,不能说明女仆的地位和处境有了本质改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雇主思想发生了变化,女仆们也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前景有了一些梦想,比如让孩子读书受教育,争取改变命运,有的自己还拿起书本和笔,努力学习文化,甚至还成为畅销书作家。因为一本自传性的书《非常人生》成为印度文坛新星的哈尔德就曾当过女仆。
现在一位印度雇主听说女仆购买了电视机或冰箱时并不感觉意外。这标志着她们经济地位的一个积极转变。不过,印度在承认女仆是“有尊严的劳动者”方面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当雇主胸怀开阔到与女仆一起用餐,允许女仆使用自己的洗手间时,才能说女仆真正被尊重了。女仆地位的提高和境遇的改善注定是一个漫长和艰难的过程,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