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有痕却无痕

2013-02-03 09:35张晓华
实践新课程 2013年3期
关键词:无痕苍苔红杏

张晓华

语文课堂的精彩源自哪里?有人说,源自老师设计的精巧;有人说,源自课堂学生的表现;有人说,源自疏密有间的节奏;有人说,源自灵活动态的生成。不过,在观摩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窦桂梅分别执教《游园不值》一课后,笔者以为,语文课堂的精彩更源自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无痕教学智慧和匠心独运、创新灵动的无痕教学实践。下面,分别撷取两位特级老师的教学片断,与大家共同赏析。

薛法根老师教例: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比老师要棒多了。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从诗文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就是说,有一枝红杏从墙里伸到墙外来了。

师:对,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课文中的插图,画中的杏花开得多艳哪,它已经越过墙头。

生:我读懂了“春色满园关不住”,这句说这满园子里春色是关也关不住的。

师:对,这句浅显易懂,表述方式和现在的一样。

生:我懂了“小扣柴扉久不开”中的“小扣”一词,它指的是轻轻地敲打柴门。

生:我知道“柴扉”就是指柴门。

生:我懂了“久不开”的意思,是说很久也没有人来开门。

师:为什么很久没有来人来开门呢?

生:可能是主人不在家吧。

生:因为他轻轻地敲打柴门,所以主人听不见呀。

生:也许是因为主人在睡觉,没有听见敲门声。

生:也许是主人在园子里欣赏春色,被园的花草树木陶醉了,因而没有听到敲门声。

师:你们的想象可真丰富,那么诗人心中是怎么想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句诗。

生读。

生:老师,什么是屐齿?

生:我知道,屐齿是指木头做的鞋子下面的横条。

生:我想大概是鞋子底下的纹路吧。(抬起脚,演示给同学看)

师:对,不过诗人穿的不是我们这样的鞋子,他穿的是一种木头鞋。请大家观察一下插图。

生:我知道这句“苍苔”指的是青苔,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苔藓。可是我不知道这句中“应怜”是什么意思?

生:我查了资料,我知道这里的“怜”不是指现在的可怜,而应该解释为“爱惜”。

师:对,你能通过查阅资料来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这里的“怜”是喜爱,舍不得的意思。因为是诗人自己的猜想,所以他用了“应”字,这里解释为大概、可能。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主人舍不得屐齿印在他的青苔上。

生:大概是主人舍不得我的屐齿在他的青苔上留下印迹。

生:他们说得还不完整。应该解释为:大概是因为主人爱自己的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

以上教学,薛老师主要在做的事情就是带着学生一起理解古诗的意思。非常简单,也非常实在,似乎没有什么出彩之处,其实不然。教学始终是顺着学生的回答进行的,老师的高明之处是把学习的方法渗透其中,不知不觉地暗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实践。在学生说句意时,老师点拨根据图画解诗意,启发学生看图进行理解;其次,在对重点词语理解时,帮助学生内化查阅资料理解的方法。朴实而又不着痕迹,但这才是课堂中的亮点所在。学生在实实在在的交流学习中,得到切实有效方法上的收获。教学的过程清清楚楚,教学的意图明明白白,教学的核心——方法内化——蕴含其中,无痕地落实为学生学会学习而教的目的,这起到了“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窦桂梅老师教例:

生:我知道苍苔是一种绿色的植物……

师接:空气潮湿的时候,春雨过后它就会贴着地皮长出来。所以这个贴着地皮的小植物,延着街门的街道不断生长。所以苍就是绿,苔就是延街而上的,贴着地皮的——

生接:青苔。

师: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春天的时候,它的生命力很旺盛。

师:你发现就这么普通的小植物,他却将生命的春天唤醒了。你会这样感慨:哇,春天——

一生接:好美啊!

师:请你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你看到的苍苔是多么美啊!

生读得有点一般。

师:要是我啊,我就让人感觉到绿绿的很美的,可以再拉长,再——

一生接:轻一点。应怜屐齿印苍苔。(“苍苔”两词有点颤抖)

师生齐读:应怜屐齿印苍苔。(窦老师还在拖音,学生已读完,师继续读,“苔”拖得很长很长)

师:我还没看完,你们就看完了!

师:继续聊。亲爱的同学们,还有谁啊?

生:红杏。红杏是一种美丽的花。

师:那当然了!你知道红杏是什么时候开花了吗?

生:春天

师:是早春还是晚春?

师:二月就开。这让老师想起孔子当年在四棵杏树下给学生讲课,那是春秋时期。每到二月时,学子们就进京赶考去了,抬头望,那红红的杏花就是给他们的希望啊!(出示:陆游的诗)

师:陆游写的诗句很多,他也爱杏花。我们也跟着一起夸夸吧!

生读:杨柳不争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师:这么美的杏花,所以,叶绍翁也禁不住的赞叹他所见的这枝红杏。那我们把刚才感受到的送到这一枝红杏来吧!

齐读: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看我们来游园,只遇到了苍苔、柴扉、红杏,所见的都是普普通通的景物,如此而已的园,如此而已的景物,然而却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春天到了!

生:我感觉这些景物给我带来春天春意盎然的气息。

生:我感觉春天万紫千红。

师:换一个词,那叫生机勃勃。

师: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用我们的慧眼去发现。这些自然的小生物啊,这苍苔将我们的眼睛染绿了。那红杏的红啊,那是将春天的生命在——

生:燃烧。

以上教学片断也是在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窦老师的做法是紧抠重点词理解,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常用的方法。但由以上教学实录,仅仅通过文字,我们便可以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窦老师对学生情感的积极唤醒,对学生内心和诗人内心融合的深切关注。老师诗意激情的语言过渡,投入深情的示范朗读,恰当适时的诗歌拓展,学生反复情感深化的朗读,在层层铺垫,也在层层推进,学生的情感慢慢地、悄无声息地却又自然而然地随着诗情一起激动起来,澎湃起来,直到最后随着诗中的红杏被春天一起点燃。课堂感受着老师、学生围绕着诗句的交流和对话,感受着学生的朗读和想象,这是课堂教学的显性的流程,但一条情感的“暗流”一直“澎湃地”伴随着教学行进,引着学生到达情感体验的高峰点。这与薛法根老师的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是侧重于方法的渗透,还是侧重于情感的激发,笔者以为,这也许体现了两位特级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或者具体在一节课上个性化的教学思考,这本无可厚非。但在细细品味时,我们会发现两则教例在不同之中却都有相同之处,这就是“道是有痕却无痕”:无痕的方法内化,无痕的情感孕伏,无痕的升华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静悄悄地生长”,没有生硬的标签式的反复强调,也没有脱离文本的说教灌输,一切都是在无痕中实现,这难道不正是语文课堂最和谐的境界吗?

由这样的教学其实也在启示着我们:课堂教学无痕源自对课堂学习规律的深度理解,源自对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深刻领悟,还源自藏巧于拙、返朴归真的教学境界。思考名师的教学,也许,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更多的课堂智慧,更在差距中找到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责编/张晓东

猜你喜欢
无痕苍苔红杏
底妆无痕
燕山深处红杏香甜
红杏
药王谷石林
走过青春
忆春
言情休息站
飞蝶说
言情休息站
教育“无痕” 精彩“有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