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视角下双关式新闻标题的汉译探析

2013-02-03 04:22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双关语源语译者

林 艳

(集美大学 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361021)

一、引 言

标题立片言而居要,在多数情况下能决定读者对一条新闻的取舍,因此,报刊编辑使尽浑身解数,以求笔下标题具有新颖别致、引人注目的艺术效果。众所周知,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1]使用模糊语言可提升语言表达层次和效果,但也可能造成翻译的困难乃至不可译。双关(pun)言在此而意在彼,崇尚模糊性,能够赋予修辞对象或俏皮或深刻的语言风格,给受众广阔的想象空间,因而不仅在诗歌创作、广告策划中运用得十分广泛,在新闻标题中也比比皆是。

然而对译者而言,如何恰当处理源语中的模糊性绝非易事。在实际翻译中,怎样保全源语的双重含义以及语体风格,真正做到译文和原文最大限度等值一直是摆在译员面前的一个难题。古往今来,研究者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对它的探究,而是迎难而上,不断摸索。然而,在20 世纪90年代以前,学者们一般侧重在语言、文化等范畴内对比研究翻译策略,却忽视了翻译也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同时,人们的目光聚焦于广告、谜语、诗歌中的双关语翻译,将标题双关语视为研究对象的人却寥寥无几。那么,作为不同文化联结纽带的译者该如何处理原标题中的双关辞格?遵循什么翻译原则才能尽量精确地传递源语的文化信息、表达效果呢?将概念整合这一认知语言理论引入翻译过程为实现这种传递提供了一个可行方案,也为双关语翻译研究开拓了一个全新视角。

二、双关语的模糊性与概念整合网络

模糊现象在语言中大量存在,其根源在于人类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而人类脑力又有限,因此语言上必须尽量用最少的词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利用语义、语音等的模糊性可以帮助达到此目的,能够更为精确、高效地传递生活中各种复杂的信息。从应用语言学角度来看,模糊语言自有不可替代的语用功能,如果运用得当可以间接、和缓、富有弹性地表达观点,增加回旋余地。[2]

作为一种泛语言现象,语言模糊性自然也会反映在修辞、翻译等领域。辞格双关的本质特点是“话语意义的重心落在歧义上”,[3]即使用者巧妙利用了同(谐)音现象以及词语、句子的一词多义现象,有意使语句具有一明一暗的双重意思。从生成机制看,双关语的产生其实就是打破了词或概念自身的界限,使精确概念的确定边界发生游移,或使抽象词语的含义在一定语境下变得更为明晰,如电影《音乐之声》中那首脍炙人口的插曲Do-Re-Me,词作者正是利用Do,Re,Me和doe,ray,me 同音不同词的歧义关系,把这些音符与母鹿、日光之类生活中常见事物联系起来,激发了片中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双关语自身的特点以及中英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必然给翻译实践增加了难度,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就一直在讨论双关的可译与不可译性问题,但是传统翻译观多数局限于语言、文化等层面的静态对比研究,基于心理和语言认知方法来探究此问题的尝试则不多。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翻译并非单纯地传递语际信息——译文的质量固然受限于译者双语能力的高低,但译者的思维、认知能力同样影响着该语际交际过程。不少学者因而将翻译纳入概念整合网络,发现从整合角度看待翻译,能更好地解释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归化和异化、直译和意译等概念,他们还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在双语词典翻译、口译、文学作品翻译等方面进行了各种应用研究,从中得出许多颇具前瞻性的结论。

概念整合理论于1994 年由美国学者Fauconnier 率先提出,2002 年他和Turner 在合著的The Way We Think 中进一步系统阐释了该理论的构建模型,即典型的概念整合主要涉及四个心理空间,即输入空间(Input Space)1 和2、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 和合成空间 (Blended Space)。两个输入空间里的结构或构成元素通过跨空间映射进入类属空间后得到共有的抽象结构,在这一结构的制约下两输入空间的内容被有选择地投射到合成空间。然后,这些投射进来的结构或构成元素在合成空间里进行组合(composition)、完善 (completion)和扩展 (elaboration)等步骤的整合,进而生成新生结构即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4]由此可见,层创结构的产生过程即是意义的动态建构过程。

概念整合的运作机理对双关语的意义成因和理解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甚至已有语言学家指出:“尽管常规的属性范畴映射可以激活人的记忆中的图式,但对那些新创隐喻或双关语的理解,只有建立起概念整合结构才能实现。”[5]

三、概念整合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概述

概念整合理论因其独特的认知模式而逐渐得到国内外语言研究者的青睐,自问世以来,其理论内部架构不断得到完善而且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不但涉足话语分析、文体学等领域,还推动了翻译的认知研究热潮。例如,王斌(2001)首先提出可以套用该理论来表述翻译中意义转换的认知过程,即将源语文本及译语表达形式视为两个输入空间,两空间包含的事物共同投射至第三空间交织空间去进行合成加工,并最终在同类空间的制约下形成层创结构:译文文本由此产生了。[6]

一石激起千层浪,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概念整合理论与翻译的紧密结合能够为深入研究翻译理论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董桂荣(2005)从概念合成的角度给翻译的认知机制下定义,肯定地提出“译者在做翻译时,需要对来自译文空间和译者空间的信息进行创造性意义构建,从而产生译文创作”。[7]杨庆华等(2007)将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机制进一步细化为“解读原文本、形成图式文本、生成译文本”等意义转换生成过程。[8]贺华丽(2007)认为翻译的四空间整合模式(原文本空间-译者空间-类属空间-译文空间)可充当翻译的通用认知框架,同时,深入探讨了翻译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些焦点争论,提出在概念整合的框架下,翻译对等、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归化和异化等问题都将自然消解。[9]尹富林(2007)采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直译和意译产生的翻译过程,最终得出结论:所谓直译与意译并非截然对立的概念,两者都不过是概念整合过程中主观取舍的结果,因此没有必要去争论孰优孰劣。[10]

在翻译实践上,人们也开始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指导不同类型的翻译运作,例如,陈友勋(2006)借助该理论,阐释了口译实践中译员大脑的动态操作过程,同时联系神经网络学说、激活扩散模型、图式理论等其他认知领域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概念整合网络中各心理空间之间的映射关系,特别是合成空间的层创结构中的认知操作特点。[11]夏立新(2007)构建了一个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双语词典翻译模型,并用实例说明了该模型的具体运作。[12]刘凤阁(2009)则套用Fauconnier 所提出的单域型和双域型整合模型,来专门分析概念整合在文学作品翻译实践中的应用。[13]

不过笔者查阅近年国内出版的期刊文献,发现概念整合理论的主要应用范围还是语言学领域,较少有人将该理论纳入翻译过程,而且几乎没有针对双关等辞格进行翻译应用研究。为便于理解和说明,本文以标题翻译实践为切入点,探析从概念整合角度研究双关语翻译的可行性。

四、概念整合模式下的标题双关语汉译实践

新闻英语旨在向人们提供整个国际社会中各个领域的最新信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标题虽然字数不多,却为新闻信息的传播和解读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因其浓缩了新闻最有价值、最为精彩的事实,或者精辟地表达出新闻中包含的深刻思想观点,使新闻能产生出最佳的传播和宣传效果。双关辞格对于标题而言,犹如名画家手中的点睛之笔,妙趣无穷——标题语言讲究以约驭博,而双关一语蕴含多重意义,一旦读者悟出作者的“弦外之音”,顿感一题三味。但受语言、文化等客观因素制约,标题双关语的这种隐性交际过程难以在译文中顺利实现。翻译此类文本,译者需要着重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与接受心理,对目的语语言系统所固有的价值观念、文化取向和审美习俗等等做出详细周全的分析,据此制订适当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把源语中的文化信息精确地传递到目标语中。

传统的翻译理论过于注重语言的转化而较少顾及人文的因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译文产生于多个独立的概念整合过程:原文本空间是源语语法结构和文化心理模式进行概念整合的结果,而译者空间则由译者的语言能力、语用考虑、个人偏好及认知语境等元素整合而成;译者在翻译时先对原文本展开概念还原分析,获取有关的完整信息,再将其有选择地转移到目的语中进行意义和形式的重构和整合,最后产生层创结构——译文(见图1)。

图1 翻译中概念整合示意图[14]

双关语的翻译运作自然也涉及两个输入空间,但此处的译者空间是个较为特殊的空间,因为译者熟知目的语和源语的语言文化体系和思维模式,所以这个空间同时包容了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化特征,此外,原文本空间在这里也比较复杂,因为它既包括双关语的表面意思也包括其弦外之音。受双关语自身的多义性、民族性、作者创作意图、读者文化程度等可变因素影响,其翻译的概念整合过程通常会产生以下两种结果。

(一)凸显源语

偶然的情况下,原文本空间的某些结构和构成元素如图1 中的A 和B 在译者空间中可以找到全部对应物A 和B,A-A、B-B 产生跨空间映射,两输入空间之间的认知联系得以建立,因此翻译时译者可以直接将这些对应物投射到译文空间。

例1 Costly Convenience (21st Century,June 11,2008)

译文:便利的代价

Costly 具有“代价高的,损失大的”(entailing great loss or sacrifice)或“昂贵的”(having a high price)的双重含义,调取相关背景知识(2008 年6 月1 日起塑料购物袋不再免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也促使人们改变以往的习惯),并通过跨空间映射,在合成空间中得到了层创结构(即该标题的真实含义):塑料袋虽方便却污染环境,而且售价不菲。汉译此标题时,很容易便能在译者空间找到对应物“代价”,该词在中文中既可以表示购物的钱款也可泛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做出的牺牲。原文本空间和译者空间里的内容在概念层次上对等,直接投射对应物后得到的译文同样一语双关:既指使用塑料袋给环境造成危害,又暗示人们若要方便,便要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

然而上述双语契合的情况可遇而不可求,大多数情况下,原文内容在译文空间里只能找到部分对应物,如图1 中,C 仅仅存在于原文本空间。这时译者可考虑以原作为主要参照物,在保留源语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设法转移原作中特有的文化或心理模式。

例2 Strait- Jacket (The Atlantic,Dec.2004)

译文:海峡紧身衣

原标题看似简单,而且strait-jacket 在译者空间中有语言形式对等的表达“约束衣、紧身衣”;但联系上下文(当时台海局势陷入紧张,而陈水扁当局分裂言行却越来越出格,以致美国担心会损及中美关系,但尽管布什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向台当局施压,对方却若无其事地继续进行分裂活动),会发现在源语空间里面,strait-jacket 有着丰富的联想意义,即作者有意借用标题中的“strait”词形形成一语双关(“strait”单用可表示“海峡”,这里特指“台湾海峡”),从而嘲讽美国是在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美国政府以往采取的对台政策形似鼓励“台独”行径,让陈水扁吃准美国不会真正对台强硬因此肆无忌惮。换而言之,美国的对台政策如同一件紧身衣,令美国政府受制于台湾当局的掌控之下。

鉴于在译语中找不到既能揭示源语的表层意义又吻合作者心理现实的恰当表达,如果直接投射部分对应物,不免留有“欠额”之遗憾。因此译者在展现源语表层意义的基础上,添加了“海峡”一词以凸显原题所隐含的情景义,从字里行间中触发译文读者产生相应的认知联系。

(二)译者空间为主

双关辞格自身的多义性与模糊性既为原作增添魅力,也给译文的再创作带来阻力。大多数情况下,双关语在原文本空间的某些结构和构成元素在译文空间里无法找到对应物,因此翻译时很难做到既照顾词义又顾及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译者有可能会抛开源语的文本语言形式,而把译者空间中的组织框架如图1 中的D 投射到合成空间,并在整合的过程中借用译语中意义相近、具有自己文化色彩的表达将源语所触发的认知联想表述出来。

例3 Spare a Flickr of Sympathy for Professional Photographers (The Observer,Apr. 4,2010)

译文:Flickr 来了——专业摄影师前程堪忧

乍读此题,读者轻易便能领会其表层含意:专业摄影师处境不妙,值得同情。但略一琢磨,便会发现原标题中Flickr 是网络相簿(此处指图片上传网站flickr. com),该词与flicker (名词,意为“闪现”、“一闪而过”)谐音,形成语音双关关系。因此重读标题时,读者会从大脑中调取相关背景知识并推断出标题的深层意义是:Flickr 网站以及互联网给传统的传媒业造成威胁。鉴于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同时表达其双重意义,译文主标题中借助仿拟辞格(即根据已有的词或句式来仿造出新词新句以表达新的内容),仿拟人们所熟知的“狼来了”,暗示给专业摄影带来致命打击的并非Flickr 网站——其不幸遭遇其实是互联网冲击旧有的稀缺经济模式的必然结果;同时,译文的副标题将其他的语境信息明示给了汉语读者而没有拘泥于原文形式,创造性地保持了原文的幽默基调。

五、结 语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活动,翻译与人们的认知活动有密切的联系。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框架探讨英语标题双关语的翻译过程,认为译文产生于多个独立的概念整合过程,即译者在翻译时首先需要对原文本展开概念还原分析,再将原文空间和译者空间共有的结构及文化心理图式投射到类属空间里;在类属空间制约下,通过跨空间地部分映现、匹配,原文空间和译者空间中的一些组成要素被有选择地投射到译文空间;而译文空间从中提取部分结构后调用背景框架知识、认知和文化模式,并借助组合、完善和扩展三个认知过程的交互作用来形成层创结构即译文。不难看出,翻译过程在纳入概念整合框架下后具有了动态操作性,可以把双关语字面下隐含的关键因素完全地、动态地描述出来,由此得到的译文也更容易接近原文的真实表达。

[1]文旭. 从语义场理论看语言的模糊性[J]. 外语学报,1995 (1) : 27-32; 80.

[2]李文戈,武柏珍. 翻译学视野中的语言模糊性[J].外语学刊,2004 (3) : 84-87; 112.

[3]李鑫华. 英语修辞格详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 FAUCONNIER G,TURNER M. 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 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5]王正元. 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王斌. 概念整合与翻译[J]. 中国翻译,2001,22(3) : 17-20.

[7]董桂荣,冯奇. 从概念整合的角度看翻译创造的合理性[J]. 上海翻译,2005 (S1) : 33-36.

[8]杨庆华,任姹婷. 从概念合成理论看翻译过程[J].长沙大学学报,2007,21 (4) : 97-99.

[9]贺华丽. 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的阐释力[J].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 (11) : 155-156.

[10]尹富林. 论概念整合模式下的直译与意译[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6 (2) : 76-79; 96.

[11]陈友勋. 概念整合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5 (3) : 61-63; 71.

[12]夏立新.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双语词典翻译[M] // 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288-292.

[13]刘凤阁. 探析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 (4) : 131-135.

[14]孙亚. 心理空间理论与翻译[J]. 上海科技翻译,2001 (4) : 12-14.

猜你喜欢
双关语源语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双关语认知
英文摘要
俄语双关语及其汉译技巧探究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英文摘要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