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清降浊法与脂浊

2013-02-02 13:59李翌萌马超白长川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9期
关键词:水谷清阳痰饮

李翌萌 马超 白长川

升清降浊法是中医的重要治法,应用广泛,为古今医家临证所常用。高脂血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越来越为医学界所重视。近年,白长川教授创造性的提出了“脂浊病”的概念,丰富和完善了本病在中医药治疗方面的理论基础。笔者师从白教授,幸得耳提面命,结合所悟,就升清降浊法与脂浊略加阐述。

1 “浊阴”、“浊邪”与“脂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走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又言“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阐述了“清阳”与“浊阴”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基本生理基础,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故此“浊阴”并非人体代谢过程中的糟粕,若言“浊阴”即糟粕,岂非五脏六腑皆充糟粕?故清阳、浊阴二者实为体内之精微,由天地之气及水谷所化而成,以其特性不同而辨分阴阳,各行其道、各司其职,共同起到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作用。而若因于生理不足或病理影响,即使为精微之物,过剩亦为害,“浊阴”则亦聚成病理之“浊邪”。

万物皆有阴阳,血脂作为血浆中的中性脂肪和类脂的统称,就其特点而言,与“浊阴”相当。《灵枢·卫气失常论》云:“人有脂,有膏,有肉”,《灵枢·五癃津液别》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张景岳曰:“膏,脂膏也。……为精为血,故上至巅顶,得以充实,下流阴股,得以交通也”,故此,在正常生理状况下,此血中“浊阴”乃津液之属,其生成、代谢、布散与津液相同;当嗜食肥甘厚味或脏腑功能失常,脂质不能正常输布全身,或多余脂质排泄不及时,形成过剩之“浊阴”,为浊邪,称脂浊。《景岳全书。痰饮》云:“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化,此痰亦即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血中“浊阴”的生理属性决定了脂浊为病的病理特点与痰饮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脂浊为病,致使血脉流通不利,迟滞缓延,而痰饮易凝聚胶结,阻塞血脉。脂浊为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与痰饮相近,痰饮是其病变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理产物和病理状态。

2 降浊、升清降浊法与脂浊

脂质一物为津液之属,水谷精微所化,《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这说明水谷精微的生成、运化、输布,无不在于脾,其中也包括了脂的生成与代谢。若饮食偏嗜、忧思劳作,损伤脾胃,或脾气虚弱,致健运失司,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则脂质代谢失常,留滞血脉,化为脂浊。因此,脂浊之为患,在于脂质过剩,壅滞血脉经络,其治在于通过调节脂质的生成、运化、输布来减少脂质的形成,以避免其聚成浊邪。

若言降浊,必言升清。盖因升降、清浊皆是对立统一而存在的,没有升也就无所谓降,没有清也就无所谓浊。升清降浊之法,即是应用升降之法,使清浊二者能各归其化,而尽其用。东垣为升清降浊之大成,专于脾胃,强调升发,脂浊为患,恰适用之。脾胃二者同居中焦,为气机运转之枢,脾主升,胃主降,二者相辅相成。脾为“后天之本”,在水谷化生精微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饮食物经脾、胃消化吸收后,须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并依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脾亦运化水液,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医宗必读》云:“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本病以脾虚为本,以浊邪为标,病程多缓,“治病当求于本”,故当以健脾升清为要,辅以化湿降浊。

脂浊之治法,以脾胃升降为核心,亦与他脏相关。肝主疏泄,有助于脾胃的升降,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肾主水,司气化,具有主持全身水液代谢、维持体内水液平衡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高胆固醇血症与一些因素相关,并似与中医病机相应,如:高饱和脂肪酸摄入,抑制LDL受体活性与过食肥甘,损伤脾胃;老年人LDL分解代谢率减低,绝经期妇女雌激素缺乏使LDL受体活性下降与肾虚气化不能。虽不能照搬硬套,但也可以为中医在高脂血症诊治方面的理论、实验研究方面有所提示。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高脂血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也逐渐成为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脂浊致病是中医在该病的诊治方面的新理论,治当以脾胃为中心,以升清降浊为治疗法则。浊本非邪过剩为害,脂浊为患留滞血脉,治在脾胃兼顾肝肾,清升浊降和则为安。

[1]战丽彬,牛新萍.论脂浊致病.中医药学刊,2007,25(6):1103-1105.

[2]尹翠梅,季长春,等.气虚浊留探析.光明中医,2008,23(11):1708.

[3]董志,王述文 .试论浊病病机 .光明中医,2011,26(3):420-421.

[4]张大明.试论浊邪.中医药信息,2008,25(2):7-9.

[5]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81-1085.

猜你喜欢
水谷清阳痰饮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脾胃病从痰饮论治探源及经验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浅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江苏清阳机器有限公司 原江苏清淮船舶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喻昌痰饮病证治特色浅析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