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焱 潘忠敏
近来,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是已婚妇女常见妇科疾病之一, 研究表明其发病呈上升趋势, 对妊娠妇女危害性较大。感染人体的支原体约10余种, 最常见为寄生在女性生殖道中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支原体具有很特殊的结构, 在顶端能牢固地粘附在靶细胞的表面而引起宫颈炎、非淋菌性阴道炎、子宫内膜炎、继发不孕、输卵管炎等。孕期女性感染可能会导致早产、流产、死胎等疾病。支原体对人体泌尿生殖道系统的感染已引起临床的高度关注。
支原体致病机复杂, 尚不十分清楚。支原体缺乏细胞壁,是一类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最小原核微生物, 与宿主共存,主要寄生于泌尿生殖道粘膜及生殖腺中。其病原体寄居于女性泌尿生殖道中, 支原体上的粘附蛋白是粘附于宿主细胞表面, 特定的原生质外壳能模拟宿主细胞壁导致免疫系统不能区分宿主细胞和支原体, 不能进行宿主免疫应答引起宿主细胞膜损伤, 不能从宿主细胞吸收胆固醇和脂质引起细胞膜的损伤而致病。其致病性也与血清有关, 在某些条件适合下通常引起机会性感染, 它会同其他致病菌共同致病。
支原体感染与盆腔炎、宫颈炎及流产有关, 也与不孕不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孕与男女双方诸多因素有关, 据研究显示各种病原体感染如衣原体、支原体、淋菌性阴道炎等致不孕占一定比例, 支原体感染是造成不孕的原因之一。有报道, 正常阴道菌群中有支原体存在并不致病[1]。支原体可以寄居在阴道阴道黏膜并与其他菌群共存。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或者粘膜受损时发展成为致病微生物, 其在女性生殖道炎症中患病率约44.7%[2]。支原体侵犯尿道、宫颈及前庭大腺可引起尿道炎、阴道炎、宫颈炎与前庭大腺炎。如再上行感染可引起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炎, 导致输卵管堵塞,是支原体感染致不孕的主要原因。支原体感染导致输卵管不完全阻塞致输卵管炎性粘连, 使管腔狭窄, 输卵管不通畅是发生异位妊娠的原因。郭帅帅等[3]研究证实这一点, 76例宫颈分泌物支原体阳性, 不孕女性中输卵管不同程度阻塞39例。积极治疗阴道炎减少宫颈糜烂的发生, 防止病程迁延、反复发作以致不孕及异位妊娠, 故检测支原体有重要的意义。
生殖道感染是引发早产的原因之一, 董生凤等研究发现, 支原体感染所导致非淋菌性宫颈炎可以增加早产的发生率, 而且围生儿患病率也升高。支原体主要累及宫颈导致非淋菌性宫颈炎, 该病特点是无明显症状, 不易被发现。其病原体主要位于滋养细胞内, 使细胞的线粒体水肿, 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生变化, 胞质会呈空泡样的改变。线粒体功能的改变会影响到胎儿发育及胎盘血液供应情况, 如果线粒体的功能异常会导致早产。支原体的代谢产物及分泌多种酶对羊膜和绒毛膜细胞产生对细胞毒害。孕妇宫颈分泌物支原体阳性可感染胎盘、胎膜及羊水, 经血流播散到胎盘会感染胎儿。Crouse等报道, 围产期间感染人型支原体能导致早产, 胎膜早破及早产儿发生肺炎和脑膜炎。对妊娠前应筛查生殖道的感染, 应早发现早治疗, 减少非淋菌性宫颈炎引起的不良妊娠结局。
支原体感染导致胚胎停止发育引起流产机制为支原体感染以后侵犯宫腔, 导致炎症反应, 通常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会浸润到子宫内膜, 巨噬细胞分泌产生前列腺F2α和肿瘤坏死因子α, 对子宫内膜造成损害, 胚胎停止发育而导致流产。黄艳萍等研究显示, 支原体感染与孕周有关, 孕7~9周患病率高于10~12周, 孕周增加患病率逐渐下降。杨祖菁等认为在妊娠过程中支原体感染情况未经治疗有一定的转化。妊娠早期支原体阳性到妊娠晚期转为阴性为74.5%,这与支原体生存环境变化有关。支原体适于碱性环境生存,随着妊娠雌激素增加, 阴道酸性环境增加可为自然防护屏障,抑制支原体的生长。
近来, 孕妇患有支原体感染疾病在逐年上升, 患此病大多数无明显症状, 若阴道分泌物增多应常规检测支原体, 同时还应注意性伴侣的卫生。对支原体检测阳性者应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降低其发病率。支原体感染阳性的孕妇应防止胎膜早破、早产, 降低母婴发病率, 提高妊娠期的保健,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1]乐杰.重视女性生殖道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的防治.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5, 21(11):641-642.
[2]王桂娃, 黄醒华, 吴连芳, 等.支原体的产褥期母婴感染.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4, 29(6):325.
[3]郭帅帅, 蒋萌, 叶玉凤.不育女性宫颈粘液解脲支原体检查的临床意义.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7):862-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