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钦
腰椎间盘突出是腰腿痛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不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和痛苦, 更在心理上对患者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因此寻找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疗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射频靶点热凝术和臭氧髓核消融术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98例, 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7月~2013年8月收治的19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 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1], 且根据体征、临床症状并经MRI或CT检查确诊。其中男119例,女79例, 年龄18~61岁, 平均(39±5.6)岁;病程4个月~13年,平均(6.1±1.4)年;腰部疼痛者13例, 腰部疼痛并伴随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疼痛者185例;其中L5~S1突出者82例,L4~5突出者75例, L4~S1双节突出者41例。并排除:①合并椎管狭窄、黄韧带重度肥厚、腰椎滑脱者。②突出物完全钙化者。③CT或MRI提示椎间盘脱出或游离者。④合并肝肾疾病、肿瘤、G-6-DP缺乏症、出血倾向者。
1.2 治疗方法 均采用臭氧髓核消融术和射频靶点热凝术进行治疗, 并在出院后进行半年的电话随访。
1.2.1 射频靶点热凝术 ①经过CT检查扫描, 对病变间隙进行定位, 确定并标记体表穿刺点。病变间隙旁开0.8~1.0 cm为小关节内侧缘入路穿刺点, 病变间隙旁开7.0~9.0 cm为后外侧入路穿刺点。②对皮肤进行消毒, 铺巾并采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路径, 在CT上测量确定并记录穿刺深度和穿刺角度, 然后进行穿刺。③用CT进行扫描, 确认针尖位置没有问题以后拔出穿刺针芯, 将射频热凝电极插入, 打开射频控温热凝器, 启动运动刺激, 根据肌肉抽动缓慢进针, 找到正确位置以后启动射频热凝系统进行治疗, 加热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损伤神经。
1.2.2 臭氧髓核消融术 射频靶点热凝结束后将穿刺针芯插入, 将针推入至髓核的中央, 用CT扫描确认针尖的位置没有问题后, 往盘内注射5~10 ml 60μg/ml的臭氧, 若注射时有阻力, 则采用“循环注气法”, 注射完毕后, 将针退出纤维环,至椎间孔附近时注射5 ml 30μg/ml的臭氧, 然后再注射2%利多卡因、利美达松及维生素B12混合液进行局部的神经根阻滞治疗。治疗结束后患者绝对卧床8 h, 予克林霉素针1.2 g静脉滴注3 d[2]。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病症消失, 工作及运动能力完全恢复正常;有效:偶尔腰部及下肢会产生不适症状, 但是不影响工作, 通常不需再进行特殊的治疗;无效:病症改善不显著, 仍然不能进行正常工作, 还需采用药物继续治疗。
198例患者中, 显效73例, 有效109例, 无效16例,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为91.92%。所有患者全部穿刺成功,均未发生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共治愈患者97例。
现代医学研究腰椎间盘的发病机理认为, 腰椎间盘发生退变导致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处的纤维环在外伤或者过度劳损的情况下受到外力作用会产生缝隙或破裂, 从而使髓核从裂口处突出, 神经纤维可随着肉芽组织从破裂口深入到椎间盘内部, 产生大量炎症介质, 导致神经根附近形成无菌性炎症, 最终引发腰部疼痛及腿部麻木疼痛等症状[3]。其治疗思路一般为解除压迫神经的突出物, 并消除炎症, 从而恢复腰椎间盘的正常生理功能。
射频靶点热凝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是利用热凝电极末端产生的高频电场来使突出物中的水分子产生共振生热, 髓核的突出部分受热后会发生变性、收缩和凝固, 突出部分体积减小可以解除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这个方法还可以修补已经破裂的纤维环, 并且可以通过使纤维环和后纵韧带上的窦椎神经末梢失活来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4], 不仅解除了病症, 而且稳定了脊柱。臭氧是强氧化剂, 可以快速氧化位于髓核组织中的蛋白多糖, 使其产生脱水萎缩, 从而降低盘内压力。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便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同时臭氧可以刺激氧化酶的表达, 抑制免疫因子和脑啡肽等物质的释放, 促进炎症的吸收, 减轻神经根水肿和粘连,缓解患者疼痛[5]。
微创介入治疗腰椎肩盘突出症, 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疗效好等优点, 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1]何睿林, 蒋宗滨, 唐小松, 等.CT引导下臭氧靶点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医学, 2008, 3(4):328-330.
[2]张德仁, 任龙喜, 宋文阁.椎间盘源性疼痛微创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68-169.
[3]张媛, 邹燃.针刺加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效应的临床观察.湖北中医杂志, 2010, 32(5):66-67.
[4]刘群会, 陈开广, 龙飞.射频热凝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临床观察.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6, 23(1):30-32.
[5]沙文昆, 林桂权, 周丽.臭氧与胶原酶微创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微创医学, 2007, 2( 6): 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