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冲 刘燕芬
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7例的临床观察
孙冲 刘燕芬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与观察。方法 对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47例高血压脑出血行显微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47例患者, 死亡2例(4.26%)。随访3~6个月, 根据ADL评定, 分别为Ⅰ级11例(24.4%), Ⅱ级14例(31.1%), Ⅲ级12例(26.7%), Ⅳ级5例(11.1%), Ⅴ级3例(6.7%)。结论 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显微手术;高血压脑出血;血肿;临床疗效
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采用传统的开颅手术及引流处理, 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 应用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已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对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人民医院自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47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观察其疗效, 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47例患者, 均有高血压病史, 其中男31例,女16例, 年龄36~75岁, 平均56.8岁。术前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以上14例, 6~8分21例, 3~5分12例;头颅CT证实出血部位, 皮下出血11例, 基底节区出血23例,破入脑室13例;出血量30~60 ml者28例, 61~100 ml者11例, 100 ml以上者8例。其中术前昏迷患者33例, 一侧瞳孔散大10例, 双侧瞳孔散大4例。
1.2 手术方法 根据CT显示的出血位置、出血量及脑疝程度来设计手术的入路和方式, 本组中对所有患者行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对出血部位定位后, 在颞侧裂部投影的头皮处取直切口, 将颅骨显露出来, 用开颅钻钻一处骨孔,骨窗的范围确定在2.5~3 cm之间, “十”字形切开硬脑膜, 于颞上回电皮层1 cm, 脑穿刺针探察血肿部位, 明确后以窄脑压板沿穿刺针进入到血肿腔牵开, 手术显微镜下缓慢吸除血肿, 后用生理盐水冲洗, 注意对血肿壁的血块不需彻底清楚。对于活动性出血以双极电凝器止血, 小的渗血附于明胶海绵轻压。检查无出血后, 血肿腔放置内径3 mm的硅胶引流管,手术历时约1~1.5 h。术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抗感染, 并注意并发症的预防。
本组患者中, 死亡2例, 约占4.26%, 其中1例死于消化道出血, 1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45例患者随访3~6个月,按照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 分别为: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11例(占24.4%), Ⅱ级(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14例(占31.1%), Ⅲ级(需人帮助, 扶拐可行)12例(占26.7%),Ⅳ级(卧床有意识)5例(占11.1%), Ⅴ级(植物生存状态)3例(占6.7%)。
高血压脑出血传统的治疗方法死亡率较高, 且2 d内死亡者居多。临床主要表现为出现意识模糊和肢体偏瘫。颅内高压是致病的根本原因, 也是临床治疗的关键。其病理过程不同于脑挫裂伤的血肿形成, 而是受血肿挤压导致缺血而呈现海绵样变。本组资料中, 死亡率为4.26%, 随访后, 疗效良好。结合本组资料, 作者就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有如下体会:①显微手术的优点是创伤小, 准确定位出血部位,并能安全彻底地清除血肿, 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减低颅内压, 改善脑微循环, 减少神经功能缺损后遗症,维持患者正常神经功能。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在基层医院推广。②在手术时间的选择上, 诸多临床实践证明,早期手术是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本组病例均在超早期及早期完成手术, 便于中断和减轻颅内压和血肿引起的继发性损害, 同时也利于显微外科技术操作, 最终达到抢救患者生命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③本组均采用小骨窗开颅, 手术视血肿位置不同作最近头皮的直切口, 硬膜放射状剪开,在显微镜观察下从岛叶或脑沟中进入皮层时, 应注意保护颞顶升动脉。在术中还要保护脑皮层, 尽量减少对脑功能区和侧裂血管的损伤。此外, 小骨窗也可减压, 因患者多为老年人, 脑萎缩较为明显, 若出血量不多, 昏迷程度较浅, 可不去骨瓣, 在清除血肿组织时脑压会自然下降, 结合脱水剂使用,可控制颅内高压。对于破入脑室者应尽量切开脑室或侧脑室体, 引流出血性脑脊液, 降低颅内压并减轻术后反应[1]。
综上所述, 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创伤小, 显露充分, 止血彻底, 用时短, 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 改善预后;术后要控制血压,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并重视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尽早实施康复措施, 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1] 郭贵杰.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23(10):1199-1201.
256400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