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华
脑瘫指的是由各种因素造成的脑性瘫痪,属于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的一种,通常发生于新生儿出生后的1个月内,该疾病的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姿势异常和中枢运动障碍,且一般会伴有听力、视觉、语言和智力等方面的障碍。随着我国新一代生育高峰的到来,新生儿脑瘫的发生率也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本次临床研究观察分析了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措施和效果,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的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之间所收治的200例脑瘫患儿为观察对象,男130例,女70例,患儿年龄范围在3~13个月,平均年龄为(7.6±3.2)月。其中,9例混合型,18例手足徐动型,53例弛缓性,120例痉挛型。
1.2 方法
1.2.1 一般护理 第一,加强患儿及其家长的入院宣教。儿科护理人员康复宣教主要面对的对象是患儿和家长,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脑瘫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保证其为康复护理提供配合。一方面,了解脑瘫患儿的家庭情况和病情,另一方面,向患儿家长介绍配合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卫生宣教。指导家长加强脑瘫患儿的保暖防护,为患儿选择衣服时应注意舒适性和柔软性。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以预防湿疹的发生。定期煮沸消毒奶具和餐具。
第三,用药指导。婴幼儿用药通常以冲剂为主,若为片剂则需捣碎后与糖水共同吞服。将患儿头部抬高或抱起喂药,避免发生呛咳。对于可疑自行服药的脑瘫患儿,要向其说明服药的目的、作用和方法,并鼓励其自行服药。
1.2.2 心理护理 受到身体残疾的影响,脑瘫患儿通常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并在一定程度上伴有异常的行为,所以,对脑瘫患儿实施心理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发生叫、喊、爱哭闹、爱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孤独感、自卑感等不稳定情绪的患儿,应尽量避免其产生对训练过程的厌烦和恐惧心理,将生活护理、心理康复与肢体训练相结合。在训练过程中加强与患儿的交流,了解其兴趣和情绪变化,通过启发和诱导等方式帮助其调整病态心理,保持情绪的稳定。
1.2.3 康复护理 第一,不自主运动康复护理。实施运动障碍康复护理时,应首先避免对脑瘫患儿造成负面刺激,可先常是与患儿交流,再实施康复护理,从而帮助患儿消除紧张情绪。从控制下肢不自主运动开始实施康复护理,帮助患者进行平衡、立体、行走、跪位及爬行等训练,在患儿自主控制能力逐渐恢复后,可实施翻身、双手支撑、头控制等训练,从而恢复期整体的自主运动能力。
第二,语言障碍康复护理。脑瘫患儿因为存在听觉障碍或舌、面、头等的运动功能障碍,通常存在交流困难现象。在实施康复护理过程中,应注意下述问题:鼓励患儿多于家长交流,以促进语言功能的康复;使用手势配合简单的句子或是简明易懂的单词与患儿交流,保证患儿能够充分理解,且交流过程中要面向患儿,使其看明白、听清楚护理人员的意思;保持患者取放松的体位,保持头位于中立位置,协助其坐正,从而有利于患儿倾听且易于理解[1]。
第三,安全防护护理。2岁以上脑瘫患儿及其家长需要掌握一定的安全防护措施,以提高其和对各类安全隐患的防范意识和认识。参考患儿的障碍程度、年龄等因素,对其自主能力进行系统评估,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和康复训练计划,为其创造出舒适、安全的康复训练环境,包括:在台阶地面设置安全护栏;使用塑胶防滑地面,不应使用坚硬的瓷砖或水泥地面;室内灯光照明应尽量自然、柔和等[2]。
1.2.4 出院指导 患儿最熟悉的环境就是家庭,因此,出院后的家庭护理对于巩固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儿康复速度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家长利用小游戏来实施家庭康复训练,主要原因在于游戏是儿童较为乐意接受的一种方式,且重复性较高,因而是首选的患儿家庭反复训练方法。很多家庭日常生活动作都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包括吃饭、刷牙、穿衣服等,患儿家长可通过这些重复性的日常活动,锻炼其自主生活能力,以保证患者能够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去,为其回归社会和家庭创造良好条件[3]。
1.3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7.0软件对本次临床观察的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患者临床护理千年后的数据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分析,实验t检验分析计量数据,若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临床实验的200例脑瘫患儿经过系统化的3个月康复护理,脑瘫症状均显著改善,超过90%的脑瘫患者听觉、视觉、语言、运动等生理功能都显著改善,约有30%的脑瘫患儿经过早期介入治疗后,基本可以痊愈。
脑瘫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新生儿基本,该疾病的发生会对患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现阶段,脑瘫虽然无法彻底治愈,但是,经过各项系统化、针对性的后期临床治疗和康复护理,患儿的基本生理功能和生活能力能够实现最大限度地恢复,从而降低社会和家庭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帮助患儿及其家长树立战胜疾病、面对生活的信心。医学研究结果表明,12个月以下的新生儿代谢能力处于最强阶段,且大脑发育速度最快,此时对脑瘫患儿进行早期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巩固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通过正常运动模式的输入,以及异常姿势反射的抑制,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主动运动模式。
[1]赵爱琴.家长在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中的作用.中国康复,2009,18(1):61-62.
[2]李晓莉.脑瘫患儿家庭康复护理效果评价.护理学报,2009,13(5):62-63.
[3]卢峰.浅析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健康必读,2012,11(8):3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