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

2013-02-02 08:36:24陈淼郭素云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年7期
关键词:小兴安岭香港笔者

陈淼 郭素云

巧用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

陈淼 郭素云

淄博市临淄区稷下小学 山东淄博 255400

10.3969/j.issn.1671-489X.2013.07.138

如今多媒体已经普遍入驻班级,而多媒体又具有图、文、声并茂,有活动影像,还能进行人机交互这样的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年龄小,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优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1 巧用多媒体,实现人机互动

多媒体最强大的功能莫过于人机互动,它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通过学生与计算机的直接互动或接触,学生动手又动脑,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时的学生再不是被老师牵着走的机器,而是思维被激发,激起求知欲望,激发学习自觉意识,以达到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敏捷的最佳状态。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由于这一课时代背景远离学生,他们对“租借地”“帝国主义”等并不了解。课前笔者让学生事先在家进行预习,抓中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和问题搜集大量的资料并制作了课件,课上的教学则以学生的小组展示和交流为主。在展示交流中,学生充分了解了当时周恩来所处的环境,对后边的学文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这一节课的教学,笔者并没有深刻的言语说教,也没有刻意的形式组织,有的只是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后展示的机会。但是,笔者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心灵已经受到巨大的震撼,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其激情、生命体验一再被唤起,深刻体会到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原因,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以及原因。回过头来看自己的教学设计,虽然笔者并没有刻意地设计标新立异的教学过程,也没有纷繁芜杂的教学策略,而是紧紧地从设计教学情境入手,让学生在多媒体的人机互动中自己去感悟,然后自己去讨论、表达,教学过程凝练但效果突出。当学生发出一声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呼唤时,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已水到渠成。

人机互动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通过学生与计算机的直接互动,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2 巧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笔者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利用多媒体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通过图文、动画、音响及色彩等形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感知的鲜明度,从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被吸引到学习的氛围中,进行自觉自主的学习,这样比教师的主观灌输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笔者在教学三年级上册《东方之珠》时,由于香港特殊的历史原因,还由于香港距离学生很远,很少有学生去过香港,所以他们对香港缺少直观的感受,学习此文时有一些难度。笔者在教学此文时,就先给学生播放了香港的历史、香港的回归和香港的现在等方面的内容。首先,笔者播放了香港的历史图片,让学生明白了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后,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地割让香港岛,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屈辱的历史。接着笔者又播放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的伟大瞬间,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祖国的繁荣昌盛、日益强大。接着笔者又播放了香港的现在,多张精美的图片制作成一个连续播放的幻灯片,再插入一段《东方之珠》的旋律,使学生陶醉,使学生惊叹。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香港的繁荣与富足,真正体会到香港真是一颗璀璨无比的“东方之珠”,香港是名副其实的,从而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为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

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所学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3 巧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而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把直接形象与抽象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生动的形象、鲜明的色彩、动听的声音营造教学情境,增加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观感受,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而减小学习难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时,由于学生年龄与阅历所限,他们很难理解阿炳的坎坷经历,体会阿炳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情感历程。鉴于这些,笔者在上课前播放了一段阿炳的《二泉映月》,忧伤的乐曲烘托了课堂的气氛,让凄苦的乐声把学生的思绪调动起来,带着他们走进一种凄美的意境中。

在理解课文中“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时,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各种形式的朗读,是无法在学生内心唤起共鸣的,也就不能在真正意义上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时的心境。此时,笔者适时地补充了了阿炳的苦难的人生经历:“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后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阿炳本名华彦钧,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4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25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恶习,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二胡,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渐渐地,学生体会到了阿炳的坎坷经历,《二泉映月》就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是他心灵的呐喊,是他血泪的控诉。

此时已经唤起学生内心共鸣,接着笔者又一次播放了乐曲《二泉映月》,在音乐的跌宕起伏、激昂奋进中,学生的内心随着阿炳一起历经苦难,他们的声色慢慢地变得凝重起来,时而捶胸顿足,时而低首皱眉,有的甚至在默默地流泪。此时,他们真正理解“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的内涵,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4 巧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进而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视听并举,激起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来,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让他们的思维、言语、阅读等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如鲁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由于地域原因,学生很难感受到小兴安岭的季节特点。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如在讲读前播放小兴安岭美景及课文录音的课件,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和丰富的物产,产生阅读这篇课文的欲望。

同时,笔者又鼓励学生回去收集有关小兴安岭的知识。收集什么,范围不加限制,可以从多个方面介绍小兴安岭的地理、历史知识,小兴安岭的四季特点、风土人情,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其他的珍稀动、植物,等等。但对收集的资料要求进行整理,能流利地给同学做介绍。在课堂上,笔者安排学生进行自主交流,交流他们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个个都争着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给同学听。

在学习“春、夏、秋、冬”各段时,分别出示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图片,使学生看了如临其境,真正感受到小兴安岭的景色美,进而喜欢祖国的大好河山,产生热爱自己祖国的美好感情。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多媒体,通过声音、视频、图画等形式,创设情境,渲染气氛,给学生创设一种愉悦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愉快的易于接受的学习气氛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小兴安岭香港笔者
小兴安岭东安—乌拉嘎地区岩浆演化与金成矿作用
矿产勘查(2020年4期)2020-12-28 00:29:36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4
小兴安岭森林湿地不同过渡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森林工程(2018年3期)2018-06-26 03:40:44
香港之旅
军事文摘(2017年24期)2018-01-19 03:36:28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
展与拍
收藏与投资(2017年6期)2017-05-30 11:30:13
香港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37:23
小兴安岭
中国摄影家(2014年6期)2014-04-29 14:54:47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