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玉红
老年人股骨头置换术中,麻醉手术期间风险高,因而在选择麻醉方法及用药剂量方面应多加注意,按特殊情况对待[1]。笔者所在科对46例行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选择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安全适用,麻醉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2年6月期间笔者所在科对46例行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患者,男30例,女16例,年龄65~86岁。体重50~75 kg,其中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者占5例,慢性支气管炎者占8例,心律失常3例,糖尿病占2例。
1.2 麻醉方法 患者在术前均禁食、禁水,手术前半小时肌注苯巴比妥纳0.1 g,阿托品0.5 mg或东莨菪碱0.3 mg,开放静脉通道二条以上,并静滴400 ml葡萄糖或盐水,同时常规给予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吸氧。使用腰-硬联合麻醉,患者侧卧位,首先选L2~3或L3~4椎间隙进行穿刺(用16 G穿刺针),直至到达硬膜外腔,然后利用26 G的腰穿针经过硬膜外腔直接进入到蛛网膜下腔,见脑脊液流出畅通后,推注1.5~2 ml的0.5%布比卡因,退出腰穿针。随后置入3.5 cm的硬膜外导管,并将麻醉的阻滞平面下调至T9以下,取头较高脚低位,并随时监测麻醉平面。在手术过中程根据实际需要中适量追加1.5%的利多卡因,4~5 ml/次。
在术中,出现血压下降伴缓脉者为5例,伴恶心呕吐者3例;心动过速2例;房颤者1例;返流误呼吸、麻醉阻滞不完全、呼吸抑制、心跳骤停及术后死亡者无。大多数患者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但一般都在20%以内只要加快输入液体,必要时给予麻黄素5~10 mg即可。有5例血压下降20%以下,心率降至60次/min以下时给予多巴胺2 mg、阿托品0.5 mg或麻黄素10 mg等处理后平稳。有3例血压下降达30%左右,同时伴恶心呕吐、烦躁不安感,即快速输入液体,同时静注巴胺2 mg处理后缓解。2例心动过速即快速输入液体后好转,1例房颤患者用生理盐水100 ml加多巴胺20 mg静脉点滴维持后好转,生命体征尚平稳。手术都在2~3 h内完成,硬膜外腔一般很少需要注入局麻药,术中麻醉效果满意,手术无痛、肌肉松弛,术毕经硬膜外腔给予术后镇痛,术后随访无明显不适。
股骨头置换术中老年患者呈上升趋势,由于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比较常见,其中大部分患者需要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临床行股骨头置换术中,由于老年人大部分患有某些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同时因身体机能退化,使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降低,因而对麻醉的承受能力较弱,麻醉手术中风险高,所以,老年患者行股骨头置换术中应多加慎重,注意特殊情况,尤其需要选择合理的麻醉方法[2]。麻醉方法一般有腰麻、硬膜外麻、腰-硬联合麻醉、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全麻。
3.1 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全麻 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全麻主要对全身情况差、心肺功能不全且伴有其他疾病的老年患者有一定的优点,安全性高,但由麻醉药物对老年人心血管影响大,加上承受能力弱,易发生心血管抑制和血压下降等,对循环呼吸系统干扰大,而且麻醉后,术毕苏醒和呼吸恢复延迟,术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并发症较多,因而在临床使用时应慎重。
3.2 硬膜外麻醉 硬膜外麻醉对老年患者呼吸循环系统影响轻、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且术后镇痛等优点,为较安全的麻醉方法,但麻醉诱导时间较长,麻醉阻滞不完善,若硬膜外导管进入椎间孔或硬膜外腔有粘连时,导致阻滞范围明显受限[3];影响麻醉效果和管理。
3.3 腰麻 腰麻具有起效快,肌肉松弛好,麻醉效果完善优点,但如果麻醉平面高时,对循环呼吸系统干扰大,术后出现头痛等,如果麻醉平面达不到要求,会影响麻醉效果和手术顺利进行。
3.4 腰-硬联合麻醉 综合了腰麻与连续性硬膜外麻的优点,即阻滞完全而且不使麻醉平面过高而抑制心、肺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减少了单独使用腰麻或硬膜外麻时可能出现危险和不良反应。使用小剂量局麻药而且麻醉平面控制在T9以下对循环呼吸影响小,麻醉效果满意,局麻药毒副反应小,明显减少了手术麻醉期间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呼吸心跳骤停甚至死亡的发生,使患者平稳度过手术麻醉期[4],术后恢复较快,便于术后镇痛。如果术中手术时间延长,可以从硬膜外腔适量追加局麻药,使手术顺利完成。在老年人行股骨头置换术中,采用腰-硬膜外联合麻醉,麻醉平面控制较低,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影响小,用小剂量局麻药具有麻醉效满意,药物毒副反应小,并发症减少,可术后镇痛,术后恢复较快,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老年人行股骨头置换术选择用腰-硬膜外联合麻醉方法临床效果佳,安全适用,是一种有效的麻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吴贵勋.麻醉技术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27-631.
[2] 董建国,张友宏.高龄患者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麻醉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521.
[3]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41.
[4] 盛卓人.实用麻醉学[M].第3版.沈阳:辽宁科学出版社,1996:568-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