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背景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5+2=0”现象的思考

2013-02-02 03:35徐志英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年26期
关键词:德育学校教育

◆徐志英

1 现象审视

信息化背景的网络教学,可以解决很多的教育问题,包括改善民工子女教育问题。“5+2=0”现象,它真实反映了目前我校大部分民工子女学生教育的现状。这里的“5”指的是学生在一周5个学习日内在学校接受的正面、系统的教育,“2”指的是学生在双休日2天所受到的负面、消极的影响,“0”指的是教育效果。因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脱节,使得2天的双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冲淡甚至抵消了5天在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效果,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之为“5+2=0”现象。

外地学生袁某,平时在校表现尚好,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学习热情较高,但就是每逢周一的作业都交不出来。在开学初的一个双休日,班主任去他家家访,敲了很久无人开门,最后在村上茶室里找到了看老人打麻将的袁某。看到自己的班主任,他很愕然,然后很不情愿地领着老师来到自己与父亲一起居住的不到10平米的小屋。当班主任想利用这段时间来辅导他完成数学作业时,他就是不开口,也不动手。到周一袁某依然什么作业也没做。接着,袁某在一个双休日又无故出走,经班主任和他父亲多处寻找,最后从一个网吧把他领回了家。事后了解到,他在房东家拿了400元钱,然后一直躲在网吧包夜。

这个案例中的袁某,在学校的5个学习日里,他基本能遵守校纪校规,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可是双休的2天,因无人监管,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致使学校5天的教育被这2天的双休基本抵消掉了。

据本校了解,民工子女像袁某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有积极强烈的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愿望,对学校教育有较深的认同感。但一旦脱离学校这一特定的教育环境,在双休日,他们便又表现为另一个自我。有的相约去玩,有的在小公园聚首,还有的去网吧上网,更有一些人无目的地到处闲逛,基本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

2 追根溯源

为何学校5天的正面教育不如校外2天的影响?究其原因还需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因素来考量。

2.1 学校方面的因素

1)重智育,轻德育。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显然,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常常感到有些方面并不完全尽如人意。比如,德育在学校工作中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常常出现。受应试教育影响及相应产生的以考试为中心的,以考试为目标的应试种种考核与奖惩办法,使有些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工作中心片面倾向于智育,对德育重视不够,分数成了重要的工作绩效评价标准,德育工作或仅为一般行为管理的层次,影响了德育效果。

2)重说教,轻实践。学校德育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形成跟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它具有目标序列性,内容系统性,方法综合性和理论指导科学性等特点,在青少年的品德教育中起着主导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要求相比,当前有些学校德育教学方面显然存在相当差距和问题。主要是德育目标往往与客观实际相脱离,德育教育内容与中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现实发展需求相脱节。知与行相分离,重视理论的说教、道德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忽略学生的亲身实践体验。德育活动只求形式,不重实效,许多需要家庭和社会支持的德育活动的实践环节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等,学校德育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3)重结果,轻过程。中学时代,既是青少年学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处在人生急剧发展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此时如果不加以正确教育、合理引导,他们的人生价值选择和判断就极易受到来自外界环境的消极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势必使一部分学生向消极方面转化。这一状况决定了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必须把关注的目光注重教育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呈现的结果。要纠正说到育人成绩夸夸其谈,谈到育人过程则蜻蜓点水的倾向。须知德育的育人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十分细致的“活儿”,成绩与目标的实现,首先是教育工作者恒心与信心、智慧与技巧、心血与汗水的凝聚。

2.2 家庭方面的因素

1)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学校90%外来民工子女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来自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受思想观念、文化水平、工作流动性一般多为体力劳动者和商贩。工作时间一般较长,劳动强度较大,收入相对较低。他们大多租住在学校附近的村子里,居家3~4口人住10多平米左右的房间,居住条件较差,加之部分学生家长下班往往很晚,很少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

2)家庭教育的失当。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家长不具备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他们往往用曾经经历和接受过的教育方式教育子女。许多家长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住,学习和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假如有老师告知他们孩子在学校里有不良表现时,有的家长在教育方法上或过于简单,不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或武断粗暴,凭父母的威权打骂一顿就完事。家庭教育的失当最终导致学生无法用道德准则辨别自己的行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给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带来许多问题。

2.3 社会方面的因素

社会道德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当前社会道德领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社会成员理想、信念淡漠,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凡此种种,严重地冲击了社会的道德底线,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在相当程度上给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学校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现代信息网络媒体的影响。现代社会,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学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网络为学生学习知识、开拓视野和交流信息提供了新的工具和途径,但同时由于网络上的信息和知识是良莠不分的,特别是网络游戏很容易让学生上瘾,如果任其沉迷其中,一是荒废学业,二是损害身体,三是性格变异。而网上的非学术信息中,30%与色情、暴力、反动、迷信等有关,如何消除其消极影响,这对于鉴别力、判断力和自控力都较弱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重要考验。

3 结合实际,探究改善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3.1 利用网络优势,力促德育内化

要从网络环境存在的实际出发,利用网络平台优势,启动一定的载体和平台,为学生内心的积极向上的自我需求,以及日常的学科教学及学生的自我实践体验,因势利导,改善和发展德育教育,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班级网页达到师生之间以心“换”心是德育内化的前提。每班有网页,可以让学生注册,随时与老师在网上留言交流或者进行谈心。外来民工子女因他们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家庭环境影响,致使他们中的一部分学生在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中,性格往往表现出怯懦、暴躁的特征;行为心理上往往也出现自卑、自闭、敏感、脆弱的情况。这时亟需学校教师用真心、真情和真爱去换取学生的认同和信任,在师生心灵火花的碰撞中产生对道德规范的内化需求,达到品德修养的升华。

创建德育教学网络资源库。在班级有电脑的学校,可以利用班会或者其他时间进行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既是学科教学的情感目标要求,也是德育内化的重要手段。各学科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融汇德育教育,或在学科知识中渗透,或在教学环节中体现,或在某个教学场景中展示,或在学科故事中借喻,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时时受到德育的感染和熏陶,长期潜移默化,就会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通过网络引导,正确进行自我实践体验。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提升思辨认知能力教育的互动空间,引导学生开展自我亲身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去实践。在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亲身体验这些教育活动中去感知、去自省、去感悟其中所隐含的伦理道德和处世立身的道理,在持续的体验中不断获取正能量,继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对德育的认同和强烈的需求,并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3.2 优化家庭教育方法

福禄贝尔曾经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角,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更应懂得现代家庭教育的理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与技巧,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起奠基作用。

曾有老师把进行家庭教育的家长分为三类人:“懂教育,有责任心;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不懂教育且有责任心。大量失败的孩子差不多由第三类家长制造出来”。显而易见,家长在教育孩子前,自己先要接受教育,努力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的理念与方法,不能盲目根据自己的意愿,己有的经验,不问实际对象,千篇一律地采用相同的方法教育孩子。否则,虽有责任心,但比没有责任心的家长所教出来的孩子更糟糕。

优化家庭教育的方法。家庭教育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一定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家庭教育方法。每个孩子由于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性格特征各异,学业情况不一,他们由此表现出来的一些思想、观点、行为习惯也不尽相同。作为家长在优化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为自己孩子设计出符合其自身特质的教育方法,并在过程中自觉进行完善或调整。

3.3 净化网络环境,开辟社区德育教育网络

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可以把这一个社区通过网络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从封闭走向开放。

1)实施关爱工程,用网络传递正能量。社区要主动关心外来民工子女的家庭生活状况,建立起正常的走访、谈心机制,对家庭确有困难的要尽可能提供帮助,及时为他们解决燃眉之急。要通过系列活动,拉近他们与属地居民的心理距离,使他们时时感受到身处异乡的“故乡”情。

2)开展多种活动,丰富社区生活。社区可以依托辖区各单位设施、资源,广泛开展诸如艺术科技培训、历史文化熏陶、法制宣传教育、体育健身运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寓教于乐。组织辖区内青少年学生开展各类假期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开放和完善社区文化场所,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精神食粮。

3)加强网吧监管,净化网络市场。网络产生的负面效应已严重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社区有责任加强网吧监管,净化网络市场。要落实监管责任,加强对网吧检查力度;落实实名登记上网措施,打击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行为;配合有关部门坚决取缔“黑网吧”,对辖区内“网瘾青少年”开展关爱和救助工作等等,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一片纯净空间。

综上所述,民工子女教育中的“5+2=0”现象,在今天的一些学校确实存在,但只要我们不断完善并有效地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加和效应”,相信“5+2≥7”也应该不是神话。

[1]李跃儿.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陶西平.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1996(4).

猜你喜欢
德育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