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校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是高素质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者,故而职校语文课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进行积极的语文实践,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实现具有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做出明确判断的能力以及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职校语文;实践;素质教育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语文学习需要形成学生的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做出明确判断的能力以及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
一、当前现状
然而,职校学生语文学习上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对教师依赖性强,不会自主学习,课堂上不愿意思考问题,预习和复习不够,作业马虎,字迹不工整,能力无法形成,现状堪忧。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四大教育层次之一,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的语文不同于基础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的素质的,而非应试性的。简单死板的语文教学方式,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意愿与个体需要,大大影响了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样,设置个性化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倾向的良好学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二、应对举措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职校语文老师可以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运用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预习、复习、归纳与总结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好习惯。主要可以从以下方式进行实践:
1、组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自我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教师或用道具、实物展示,或用声音、影像,或组织学生去郊外、工厂、集市等地做专题观察等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积累,指导学生有选择性的完成观察积累实践。这对于职校学生找回自信,重新认识自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加强古典诗词教学,提升人文素养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人文素质、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语文,是一门诗意的科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应该用自己的一颗纯洁的诗心,一片无邪的诗情,努力营造语文教学的诗意,让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都成为一片充满诗意的天空。
因此,诗意教学,重视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是现代社会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语文老师的语言不但要规范、严谨,更要求文雅、精致,最好能字字珠玑。在课堂上,语文老师要诗意地教,时刻注意教师语言表达的文雅与精致。在每一节课课前重视情境设计,让课堂成为语文老师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比如《沁园春·长沙》,可以设计这样的语言导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慧的人像水一样灵动,似乎更喜欢水。仁义的人像山一样庄重,似乎更喜欢山。既爱山,又喜水的毛泽东,哪怕是在闲咏之中,也依然透露着他那灵动如水、庄重如山的情怀。”
3、丰富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诗词朗诵、辩论赛等语文实践活动,选择合适的课题,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勇于开口,努力改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商务沟通能力。如“诚信”专题中,我设置辩论赛,赛前学生们积极准备相关论据,课堂上气氛活跃,发言积极,课后也反映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学得知识,获得情感的熏陶。
可以有目的地设计系列口语练习作业让学生回家进行口语练习,布置好演讲等口语表达的任务。如演讲,事先布置课题,做好要求,规范形式。教师负责做好作业记录,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利用网络上传、采用电子手段录制并重放。又如普通话口语训练,事先要求大家找到自己的家乡话和普通话之间的语音区别、准备日常生活中的绕口令。又如布置辩论赛,事先解释辩论的规则,让学生们明确他们需要准备的内容,细化到每一细节。
也要求学生定期向家长汇报自己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选讲社会、学校、班级的新鲜事等等。同时,我们也家校紧密联系,把口语表达实践作业的任务布置给家长,在家长的指导点拨下,学生、家长共同完成口语表达实践作业。
4、创新作业形式,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创新课后作业形式,形成拓展,以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课前事先安排学案,发布学习材料,表明学习的目的、过程呈现形式、拓展要求——主要是查阅收集材料,形成比较,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做好字词、重要作者生平的预习和查考,要求学生搜集整理实践作业。也可安排听一首歌,从中回味生活的片段,并说明感悟。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在语文能力结构中,思维能力是其灵魂。教师可在这样的作业过程中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使课堂的思维活动外延到课外,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确保把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5、加强情感渗透,采取多元评价
职校学生别于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特殊的生源构成决定了日常语文教学中须从情感入手,进行对话。
教师要扮演好四个角色:“哑巴”——教师要管好自己的嘴巴少讲;“忍者”——千万不要随意批评学生的错误;“懒汉”——要敢于把学习问题踢还给学生,千万别太过于勤快;“大忽悠”——教师的最大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鼓励、激发上。多元评价,才能让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实现它的最高价值。
作者简介:姚丽(1985-),女,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职校语文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