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职教育,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盛行,或以所谓“课程改革”名义,或以适应市场和学生特点为由,传统的中职语文课程正逐步被分解为应用文课程、公关礼仪课程、沟通技巧课程、普通话课程、书法课程等等,语文课程传统的“立人”功能正日渐淡化。因此,本文依据新颁《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试图从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立人”教育的内涵、意义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加以阐述,认为回归中职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常识,思考“中职语文教学应以立人为中心”这一话题,是必要的。
【关键词】中职语文的性质与任务;立人;功利主义
一、功利主义、技术主义对当前中职语文教育的冲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首次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定性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上,更加注重自主学习,提出“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文同上)这一重大的理念变革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语文教育的诸多根本问题,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学法变革,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养,是关系当前语文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然而,相比中职学校,功利主义与技术主义的盛行直接导致了中职语文教育本体地位的丧失,传统的中职语文课程正逐步被分解为应用文课程、公关课程、沟通技巧课程、普通话课程、书法课程等等,语文课程传统的“立人”功能日渐弱化。为迎合所谓的市场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不少中职校提出所谓“职业人”的口号,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技术人才,美其名曰“订单培养”(据了解,有的中职学校甚至将三年的上课时间压缩到3个月,其余时间“顶岗实习”!)。某些职业学校已经某种程度上成为劳动力中介机构,成为企业廉价劳动力重要来源;更糟的是,甚至有语文教师也认为,语文课程只要能教学生写好字,会写一点应用文就够了,语文课不重要,因为语文课“没有用”。于是乎,语文课程被日渐削减,日趋边缘化——“教育仅仅堕落为实现某个社会目标的一个可利用的工具,教育的真正灵魂——教育学生追求幸福生活的目的却被遗弃。……教育只会教学生以何种手段谋生,但却没有教会学生停下来考虑自己生命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在哪里?”而对于中职生们而言,可能连起码的“知识的占有”也没有了,长此下去,我们期待的“高素质劳动者”,将如钱理群先生所说得那样,不过是“一无思想,二无个人创造力、情感力和想象力,不过是能干的奴隶和有用的工具”。
二、从新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看中职语文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2009年国家教委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于中职语文课程的性质有这样的论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与新课标并没有多大差别。语文课程任务方面,中职大纲认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对此,倪文锦教授认为:“在强调‘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语文课程为‘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的目标,突出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服务功能。”与2000年的旧大纲相比,新颁大纲对课程任务、课程教学目标两个关键部位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任务和目标强调加强语文实践和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将语文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部分,倪教授认为:三个模块是一个整体,但相对而言,根据中职语文课程整体的功能定位,它一要“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二要“服务学生专业学习”,三要“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当说,这样的调整既考虑了中职生的学习基础与中职语文的实用性,也强调了“终身发展”的人本理念,给今后职教语文改革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通过以上对新颁大纲的认识与解读,我们不难对当前中职语文的性质与任务有了一个较为准确的界定。尽管我们也看到,与旧大纲相比,新大纲减少语文教学时数44-64节课,但新大纲更加强调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更体现职教特色,但绝不是淡化语文学科教育意义。根据大纲的要求,中职语文教学面临如何使得语文教育更加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挑战面前,广大语文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们应当更多的树立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中职语文课程改革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中职语文教育“立人”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立人”,简单的说,就是指“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没有“立人”,也就不存在大纲中所说的“高素质劳动者”。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科,理应为此作出应有的贡献。
诚然,职业教育需要培养有较高职业技能的劳动者,但同时,又存在着因为过于强调这一点而使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沦为“工具化与奴隶化”的危险。这种危险在高中教育重视以应试教育的方式存在着,而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却是以学科教学的人文性淡化特别是语文人文功能淡化为信号。长此下去,必然会使本来语文素养较差的学生更加背离语文学习的本质,作为教育“产品”的学生,也将成为“有知识无智慧,有目标无信仰,有欲望无理想”的畸形儿。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以培养中等职业技术劳动者为目的的中职学校,该怎样做?笔者人为,面对功利主义、技术主义教育观的泛滥,任何一个有着基本教育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站在民族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而不是迎合,或者美其名曰“适应”!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事实上,对于这种功利主义与技术主义教育倾向,早在上世纪中叶,爱因斯坦就发表过他的看法:“我反对另一种观念,即学校应该教那些今后生活中将直接用到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生活中的要求太多样化了,使得在学校里进行这种专门训练毫无可能。除此之外,我更认为应该反对把个人像无生命的工具一样对待。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专家。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那些培养将来从事较确定的职业的技术学学校也适用。”他强调,学校教育中,“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培养,而不是获得特定的知识。”反观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状况,不正是爱因斯坦反对的吗?
四、以立人为中心,是中专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目标,新大纲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中职语文教学,正迫切需要建立这样一种“以立人为中心”语文教育观的变革,要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正确认识中专语文课程的性质与教育目的,针对中专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认真吸取普高语文教改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让语文教学为中职生的健全人格的发展服务,为中职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和文化底子,促进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
而当前盛行于中职学校对语文教育的做法,是与新大纲精神相违背的。新大纲对于语文课程任务和目标的定位,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针对现实问题,对语文的课程任务与目标的明确与纠正,它在原来的“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语文课程为“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以立人为中心,是中专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
作者简介:孙宇峰,太仓明德高级中学,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