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世纪德国文学上的“启蒙运动”具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在德国,当时音乐创作上的种种探索的出现与“启蒙运动”以及其影响下的文学诗歌的发展有着最直接的关联,而德国歌曲(1ied)与当时的文学、诗歌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无疑在音乐创作上,它是进行新的探索工作的一块绝佳的试验田。
【关键词】“启蒙运动”文学;歌曲(1ied);创作特征;历史地位及影响
18世纪人们对“人文主义”思想的追求又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启蒙运动”在17世纪末宗教思想与新兴的自然科学发生激烈矛盾的情形下孕育而生,它既是贯穿于欧洲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欧洲社会精神文化领域的一次批判运动。它在“理性主义”的指导下对一切的事物,包括对政治、社会、文化的认识做出合理的准确的评判,这也导致了欧洲各国的“世俗化”的进程的加速。而德国的启蒙运动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一个侧面,并且最初是在英、法等国的影响下展开的;它贯穿于18世纪的整个德国的社会,以教育、哲学和文学等的发展为标志。
由于歌曲lied与文学、诗歌的紧密联系,正如“音乐和诗歌有最密切的联系,因为它们都用同一种感性的材料,即‘声音”,于是探讨当时的lied创作就不能不提及文学上的“启蒙运动”,它是在18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由诗人高特舍特(JohannChris.tophGottsched,1700—1766)发起的一场文学的运动,即启蒙文学运动。
由于德国的政治与经济的情况的原因,起初的“启蒙运动”还仅仅只是局限于文学艺术领域,因此并没有具备很强的革命性与反封建反教会的政治色彩,这样,文学上的“启蒙运动”就具有了天生的缺陷,表现在崇尚对抽象思考与理论的讨论,取材上多为古希腊罗马及《圣经》的题材,关注现实的较少出现。加上这场运动的创始人诗人高特舍特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消极的影响,也促使了德国文学诗歌的僵化,虽然诗人高特舍特对德国的文学界有贡献,但是他创作并没有反映新兴市民阶级的要求,轻视民族的题材,并且以法国古典主义为不朽经典,他苛求形式、否定创造性并以自身制定的戒律来苛求别人,因此阻碍了文学与社会进步思潮的发展。
在接下来的四十年代,诗人弗里德里希·哥特里普·克罗普斯托克(FriedrichGottliebKlopstock,1724——1803年)的出现从事实上改变了这一局面,他用他的具有突出感情和幻想的创作证实了文学在感情表达上的优势,代表了德国新兴的阶级对旧的理性主义的反抗,预示了抒情诗和狂飙突进运动的到来。具体到他的诗歌的创作,具有代表性的诗作是《玫瑰花带》(DasRosendand),节选如下:
在春天的绿荫下我见到了她;
我用玫瑰花带把他系住:
她没有觉得,只在那儿微眠。
我瞧着她;我的生命
随着这一视线与她的生命相连:
我虽已觉得,却并不意识得明显。
他的诗歌《夏夜》、《颂歌》是曾被后来的音乐家格鲁克谱成了曲的。正是由于他的诗具有民歌风味和自然的情感,并带有着音乐性和激情,同时又崇高而庄重,因此得到了音乐家的关注。可是种种原因导致音乐与诗歌界的发展遇到了同样的难题,即正确的影响没有立即的产生呼应,人们还没有找到实现那种既能结合时代的风格,又能反映出个人情感的创作的真正途径。
贡特尔(JohannChristianG·nther,1695.1723年)的创作终于在他死后的13年才得到了音乐家们的关注,而弗里德里希·哥特里普·克罗普斯托克(FdedrichGottliebKlopstock,1724—1803年)的创作,正如保罗·亨利·朗格评价的那样:“克氏抒情风格所散发出来的音乐,仍旧是巴洛克铿锵有力的音乐,证明了德国人对音乐根深蒂固的感情……”。
当文学运动在18世纪二、三十年代展开时,音乐上的“新风格”已经开始崭露了头角,这种“新风格”反映出对传统对位的抵制,对如歌的旋律与大众风格的追求,这样的情况导致了巴赫与亨德尔的等人的时代行将过去!那么,怎样的音乐风格才能表现新的时代风格?怎样的音乐才能真正的代表启蒙精神影响下的德国的音乐实质呢?正如所言,启蒙运动所要求的“填平艺术与大众之间的鸿沟,只有通过文学,因为恢复了元气的诗歌在不断促发音乐,音乐似乎等待诗人的首创精神。”
德国音乐中的“情感风格”是在文学界的“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狂飙突进”运动在德国文学界的出现是以理论家赫尔德1770年在斯特拉斯堡与歌德的结识为开端的,赫德尔(JohannGotffriedHerder,1744—1803年)是歌德文学上的启蒙者,他推崇民歌、收集民歌,如在他的《民歌中各民族人民的声音》(1807年再版)一书中,共收集有162首欧洲民歌和德国的民歌,这样的工作不仅对歌德有很大的影响,对整个18世纪,甚至是对“启蒙运动”时期的对民间文学的传统不加以重视的现象都有很大的触动,并且被以后的浪漫主义作家所继承。面对一系列的文学思潮和音乐上的新风格的要求的出现,音乐家应该做什么?正如保罗·亨利·朗格所说的那样:“当时潜在的音乐感,还只是表现在文学中,但德国音乐本身,虽也聚集在‘简朴或‘回归自然这一大旗下,却未能成功地将其巴洛克遗产中宏大的规模、英雄的基调以及深奥的神秘主义,同启蒙思想及理性主义的美学柔和起来。”
面对这种现状,在18世纪20-30年代崛起的各国的喜歌剧,以及格鲁克对意大利正歌剧的改革活动,器乐领域中多种形式的成熟与发展,似乎更好的解决了“新风格”产生带来的问题;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伴随以上种种音乐形式的改进和出现,歌曲lied在德国音乐的发展中仍是占有一席之地的。由于音乐上的这种探索的出现与“启蒙运动”以及其影响下的文学诗歌的发展有着最直接的关联,于是与当时社会思潮和文学诗歌发展关系更为密切的歌曲lied这一音乐体裁,无疑是在音乐创作上进行新的探索工作的一块绝佳的“试验田”!
作者简介:孙可人,女,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艺术系教师,研究方向: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