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的艺术特点

2013-02-01 08:58施祥爱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8期
关键词:艺术特点朦胧诗传统文化

施祥爱

【摘要】20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的诗坛上兴起的朦胧诗被很多研究人员视为是泊来品,其实这种认为是不全面的,朦胧诗的艺术特点无论是在创作题材、创作风格、表现手法、意象特征还是意境创造上除受到外国诗歌创作潮流的影像外,还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相互结合,反应时代的发展特点。本文将从朦胧诗的创作过程与欣赏入手,对朦胧诗的艺术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朦胧诗;艺术特点;传统文化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其中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主要代表作品有:北岛的《回答》、《结局或开始》、《太阳城札记》、《迷途》;舒婷的《致橡树》、《双桅船》、《神女峰》、《惠安女子》等等。朦胧诗的具有以下艺术特点。

一、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

在朦胧诗的作品中,大部分的内容作者不是直接的突出某一主题,而是通过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表达作者的心声。如北岛的《迷途》是一首隽永的短诗,它以清新的意象来表达朦胧诗经常出现的“寻找”主题。总的来说,这首短诗试图展示的是寻找和发现的心理过程。这种“寻找”既有对人性的寻找,对自由的寻找,也有对自我的寻找。在作者笔下,这些寻找都显得那样茫然,那样难以企及,而诗人同时又是那样执拗、深沉和冷静。这首诗“朦胧”的特点在于诗人并没有在诗中直接点明“蒲公英”、“湖泊”、“眼睛”等意象的具体含义,而只是让它们悬浮在一种氛围中,一种孤独、宁静、优雅又怀抱希望的氛围,这是诗人赋予“寻找”主题的,它或许比试图在意象中所寻找的意义更真切更重要。

二、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朦胧诗的主要特点之一,很多朦胧诗派作家或多或少的具有这一风格。在艺术上,朦胧诗将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与现代主义的象征手法融汇结合,注重情感的意象性和暗示性,使诗意朦胧、含蓄,充满张力,呈现为多义性或复调特征。选择矛盾的对立的意象,借助转折、假设、让步式的语序来构筑多元立体情绪结构。表达了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其中代表性作品就是舒婷的《致橡树》。《致橡树》写于1977年3月,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在诗中诗人表达爱情采用的是整体象征的手法,以“橡树”和“木棉”这两种同样高大、挺拔的乔木来象征男性和女性,以它们的邻近生长、并肩站立的关系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关系。“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传统爱情中,由于受到所处时代的各种外在因素的制约干扰,爱的结合不是以感情和人格的平等为基础,结合的双方也往往形成主导和从属、依附和被依附的关系的发对;摒弃的这种陈腐的观念习俗,表达了诗人所追求的独立人格的爱情理想。在诗中将情感巧妙地寄寓在新颖生动的象征一“橡树”中,以独特的意象作为象征的核心,传递出细腻丰富的感情。运用诗歌的形象,比喻的新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另外在顾城的《远和近》中:“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首诗可以看做是一首爱情诗,理解为对男孩与女孩微妙关系的一种描述:“一个初恋者的朦胧感受,目光轻佻和热情,有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略带几分骄傲和矜持,反面缩短了心灵的距离。”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关于人和人、人和自然关系的一种思考,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距离感。诗歌内涵的多面源于象征,象征与比喻的不同之处即在于它是多义而模糊不确定的。作品中的云,既可作具体之云,又可解为大自然,也可认为是自由、理想之象征。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对比反差带来了节奏的美感。

三、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表现抽象意义的艺术形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在北岛的《回答》中有这样的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作者通过“通行证”、“墓志铭”这些通用意象并用艺术手法进行加工。以警句格言对“文革”时期的荒谬、丑恶(卑鄙者和高尚者的错位)进行了揭露和控诉,并追述产生上述现象之原因,抒发主人公“我”以一个叛逆者的身份对现实的怀疑和挑战。在他的《古寺》中采用密集的意象快速转换,构成了诗歌当中“古寺”这个多层次的整体型象征意象。“钟声”、“蛛网”、“年轮”:构成了一个特定的历史空间:古老、发展缓慢,令人想起发展超稳状态的封建社会。“石头”象征一种永恒,它是历史的见证人,阅尽了人间的沧桑。“龙”、“怪鸟”、“铃铛”它们从无到有的变化,象征了历史空间的位移。“荒草”是古寺里唯一有生命的东西,但有荒漠修饰,显示其麻木的精神状态。乌龟会复活:表达诗人的坚定信。“石碑”、“文字”所象征的传统文化,诗人的态度是辩证的,企望它们在“一场大火”中再生,犹如凤凰涅磐。这都是意象手法的集中体现。

四、采用了隐喻、暗示、通感以及打破时空等等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具有着明显的现代主义特点

在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通过“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隐喻暗示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落后的历史,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又通过:“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窝、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形象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对祖国复苏、奋起由衷的高兴,表明了作者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致橡树》中以“凌霄花”和“橡树”的关系比喻依附的爱情;以痴情的“鸟儿”和“橡树”的关系比喻从属的爱情;以“泉源”、“日光”、“春雨”与橡树的关系比喻给予和奉献的爱情;以“险峰”与“橡树”的关系比喻陪衬式的爱情。都是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

五、结构韵律美

结构方式上,朦胧诗按照心理时空组合外部世界,以达到客观事物主体化、表达主体情感的目的。诗歌形式上,朦胧诗在分节、建行、节奏、押韵乃至标点等诗的形式因素方面,全面地反抗着传统的规范,表现出一种自由化、散文化的特点。在《致橡树》中改造传统的赋、比、兴手法,避开铺叙,加入现代诗常用的内心独白方式,比喻密集、新鲜并有所创新,穿插对偶和排比。先否定后肯定的结构,采用长短错落的句式和疏密相间的意象和韵脚(己、藉、仪、起、里、意、戟、息、雳、霓、依、里、地的运用),表达了朦胧诗派特有的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特点。

总之,朦胧诗作品中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达了跨过了“文革”这样的黑暗岁月,人们重新获得了觉醒,就立即会发现在对人处事问题上的缺陷,要求对人的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并对诗歌自足世界提出了更高的追求。

猜你喜欢
艺术特点朦胧诗传统文化
选本编纂与“朦胧诗派”的建构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试论“朦胧诗”的起源、成就和弱点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