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芬
【摘要】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成败,“2+1”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潮流。文章阐述了“2+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点、指导思想和优势,分析了‘该模式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2+1”: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企业对人才实践技能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的加剧,扩大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并要求各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背景下,“2+1”人才培养新模式顺势而生。
一、“2+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2+1”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在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种高职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方法,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目前,对什么是“2+1”人才培养模式,表述各不相同。一种:“2”即两年在校学习理论,“1”即1年企业顶岗实习。另一种是:“2+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职三年学制下,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对专业教学设计进行改革,用两个学年完成基本的专业教学任务,第三学年按照所面向的岗位,或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校内教育,以理论为主,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实施的是第三种表述。
二、“2+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人才培养的方向明确、目标明确、标准明确。
2、校企两个环境育人。
3、校企两个主体育人。在“2+1”模式中,校企共同成立有关组织,共同研究制订教学方案,共同实施教育教学。
4、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走上工作岗位后上手快、适应期短,能很快进入角色。
三、“2+1”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2+1”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和国家的素质教育战略,更新教育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用户的需要”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使高等职业教育贴紧社会,贴紧用户。
四、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1、共享社会资源
“2+1”人才培养模式,依靠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三方合作,有利于产学研的真正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学结合、共同发展的目标。首先。“2+1”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为企业提供顶岗实习学生,为企业带来新思想,激发企业的活力。其次,也是最重要的,“2+1”顶岗实习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解决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拉近与企业的距离。锻炼缓解学校实践环节薄弱、学生专业技能较差的现状,弥补了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拉近了与企业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毕业后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奠定了基础。
2、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其特殊性,注重的是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经验,因此职业能力训练受到普遍重视。“2+1”人才培养模式借助企业、学校和科研院所三方平台,为学生提供很好的锻炼机会。实行过程中把讲座、社团活动等作为第二课堂,同时,尽可能的给予学生选择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学习进程的自主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顶岗实习结束,有些用人单位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会同某些实习学生直接鉴定正式协议和劳动合同,继续留在原来的实习岗位工作,解决了学生的就业后顾之忧,给企业带来的人才。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和就业模式,及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
3、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1”人才培养模式效地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利用企业和学校双方各自的优势,实施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是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直接参与到学生培养案的制订和实施,为学生课程设置提供指导性意见,使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就面向社会需求。走出去是指学校的教师深入企业定岗实习、挂职锻炼,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方法,同企业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交流,有针对性的开展科研和教学改革,将企业先进的生产技能同专业理论相结合,为学生的理论讲解奠定基础。通过顶岗实习,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促进了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加快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五、新形势下“2+1”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下大力气调整教学模式,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上对学生、学校和企业都有很大的帮助,但事实上往往只是学校一方情愿。首先,企业领导重视不足。在新形势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每天都在面临着多方市场的竞争压力,随时都有被吞并和的可能,企业领导的全部心思都用在了自身的发展问题,没有时间和精力考虑其他与企业发展直接相关的问题,难以将校企合作列入企业的重要议事日程。其次,企业指导“师傅”重视不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企业为了应付学校,节省时间和精力,只将实习生当作简单的劳动力使用,安排在并不重要的岗位进行着重复性劳动,与学校初衷相去甚远。
2、学校和企业的利益难于协调
“2+1”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和立足点是校企内在需要的互补,而由于双方利益点不同,使合作困难重重。学校以育人为主要目的,追求社会效益,而企业却以赢利为主要目的,追求经济效益,如何消除学校的教书育人和企业的经营活动的鸿沟,是学校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学校更多考虑的是学生,企业更多考虑的是效益,有些企业只知道分配工作,而不愿作长期培养的计划,不愿加以精心培养,不愿意给实习生轮岗,有时没有配备专业的指导人员。久而久之,费了很大周折联系成的企业,也只是一个短期合作者,形成不了一个长期的合作伙伴,给这种培养模式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3、“双师型”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是普通高等学院毕业生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他们大部分都是从校门走进校门,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理论基础很扎实,但缺乏指导学生的实践技能,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深度往往不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为突出。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资培训,教育理念不高,同学生接触时间短,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因而对学生适应时间较长,不能完全做到因材施教。
4、学生管理遇到新的难题
在“2+1”模式实施过程中,由于企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与学校有一定的差距,理想和现实出现偏差,导致有些学生出现不适应的现象:有的学生不能很快的进行角色转换,对企业要求过多,支付的报酬与学生的付出劳动不对等;有的学生认为企业的管理较为严格,不能适应这种固定上下班的时间安排;有的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怕苦怕累,存在畏难情绪,出现逃避、擅自离岗现象;有的学生不服从管理,不遵守企业的劳动纪律、作息时间,甚至于破坏企业的形象,影响整个团队的荣誉等等。因此,就出现学生不服从企业的教学安排或管理的问题。尤其是当学生对整个工作环节熟悉之后,很多学生失去了实习和工作的兴趣,开始为实习而实习,不思进取、怨声载道,抱怨企业工资低、上班时间长、福利差等低层次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将关系着“2+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成效。
六、解决“2+1”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提高对“2+1”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
“2+1”人才培养模式是最适合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一种方式,适应社会需求,得到了老师和学生们的肯定。通过运行,学校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学生提前进入社会,检验自己发现不足,及时补充或改正,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这于国家于社会于学校于学生都有利,都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由于该培养模式处于实践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学生和家长的不理解和企业不配合的情况,因此要做好“2+1”培养模式的各方面的宣传工作,提高教师、学生、家庭和企业的认识,得到各方的密切配合。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可把“双师型”教师作为职称评定、课酬、学习进修的重要条件。每学期都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专业教师应积极承担实训教学任务。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由专业教师一人双肩挑,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发挥企业生产场地、设备的作用,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实训基地或培训基地接受相关培训。对于兼职教师的聘任,学校应有计划地从企业及社会聘请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企业家等优秀人才。对于兼职教师的管理,学校应该同专职教师一样对待,要有严格的考核标准和制度约束,保持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减少教学事故的发生。为了提高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经验,学校应定期组织专门培训,对其进行教育理论、教学设计方法、教育技术运用和教学工作规范化培训,组织他们走进名师课堂听他们讲课,并进行有效的沟通,鼓励他们参与教学研究,提高其教育理论和执教水平。
3、转变学生管理观念
解决“2+1”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管理工作困难应从转变学生管理观念入手。学生出现不适应现象,达不倒预期效果的原因是学生思想出现问题,因此,面对这些既不完全等同于在校学生,又不完全同于企业员工的特殊群体,必须在加强管理上下功夫,将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三年全过程。对于一、二年级在校生提前打预防针,可通过请企业管理人员和优秀毕业生到学校做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和交流座谈,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为一体,促进校园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把企业的管理理念引入校园,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学生提前做好思想和心理准备,为校企合作培养的顺利实施提供思想保证。针对学生在实习期间会出现对岗位不满意、工资待遇不满意、迟到早退、矿工、违反纪律等现象,校企要加强协调合作,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教育引导工作,教育学生摆好自己的位置,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做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教育工作。使学生到企业之后能尽快完成角色转变、意识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