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诗人通过它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是其主观内心世界的表现,因而诗歌的鉴赏有一定的难度,想要悟出诗歌的美就更难。如何引导学生很好地赏析、领会诗歌,去感受读诗歌的诗情画意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归纳出这样三种方法。
[关键词]诗歌;文学体;感悟
一、通过字句去构筑画面
首先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诗歌。诵读是理解诗歌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全诗,字句在脑海中反复再现,必然会触动学生展开类比联想,将自己记忆中储存的相应的感官材料调遣出来,使抽象的语言文字逐步转化成头脑里的单个画面,让直观可感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教师在此基础上,还要调动学生的知觉功能,进一步指导学生诵读全诗,引导他们将头脑中孤立的、分散的单个画面综合起来,整合成学生对诗歌的完整映象。
例如:鉴赏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学生在诵读中感觉所获得的只是“明月”“松”“清泉”“石”“浣女”“渔舟”等个别的、分散的、孤立的事物表象,还不是完整的统一的艺术境界,教师此时就要引导学生通过知觉,在大脑的分析、综合、抽象等活动的参与下,帮助他们将在诵读中所感觉到的诸多材料组合起来,形成生动完整的画面。此时,学生闭目凝思,一幅幅完整的艺术画面便会在他们的头脑中展现出来: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天气格外的凉爽。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游子在美丽宁静的秋色中,自在地留连徜徉。如果不通过反复的诵读去刺激我们的感知功能,就不能获得生动完整的画面,支离破碎的获知不但不会帮助我们很好地鉴赏诗歌,理解诗歌,甚至还会误导我们对诗歌的理解。
其次还要注重赏析字句,去帮助构筑画面。诗歌讲究“炼字”“炼句”,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也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说。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锤炼字句,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既是美景,又蕴含哲理。这样的例子为数不少,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句,这样构筑的画面才更生动,才更能抓住诗歌所传递的信息、表现的境界。
二、抓住意象、意境去体悟情感
首先通过美读,体验意境,把握情感。如果说构筑画面是在指导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诗歌的话,那么通过美读的指导就是引导学生把文本的美与学生领悟的美融合到一起,体验诗歌的意境,进而领悟诗人的情感。著名的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造成一种动态的、有声有色的有像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其中,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学生将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填入诗歌中,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让自己融入到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产生强烈的共鸣,情感的领悟可谓水到渠成。
其次捕捉意象,体会意境,把握情感。诗歌主要是通过意象和意境的创造来传达情感的。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它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思想的客观事物,如果在诗歌的鉴赏过程中,我们不引导学生捕捉意象,就不能透过表象,领悟诗人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就不能深层次地感受诗人所寄寓的情感。只有引导学生捕捉意象,体会意境,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丰富而广阔的艺术空间,才能深刻地体味诗人最真实、最细腻的情感。
如冰心的诗《纸船》,纸船本是寻常之物,入得诗来,注入了诗人的情感,虽是小小的纸船,却是一只承载着对母亲思念之情的纸船,可见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意象的把握有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激发创造性思维
构筑画面,把握情感,我们似乎领略了诗歌的诗情画意,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此,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出来、诱导出来。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诗歌教学中,学生与作者对话,不仅获得对人生、人性、人情的深刻体验与感悟,也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维受到启迪,能使学生获得提升感、满足感,能点燃其心灵的火焰和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
如骆宾王、李商隐、虞世南都曾以蝉为题材写过诗,这三首诗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但由于作者地位、遭遇、气质的不同,他们也有着不同的寄托,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深化开去思考,思维方向多角度、多侧面,进行一种发散思维的训练。这正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并且能突出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更深刻地、有创造地感受诗歌的诗情画意。
诗歌鉴赏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教无定法,但无论哪一种,都要引领学生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而不是简单地翻译诗歌,了解几种表现手法就满足了。让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启发学生大声吟诵,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去充分地感受诗歌的诗情画意。
作者简介:邱晓萍,江苏省高邮市武安初中,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