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文本语言内容为依托,在学生已有的前期水平下,加上教师的恰当引领,使学生对文本的语言、思想、情感、内涵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的多层面的自主的理解与感悟。这一过程是学生知识交流,思维碰撞,个体生命感悟的释放,是学生个性的一次展露,更是一次语文素养提升的过程。
[关键词]学生;文本阅读;灵魂碰撞
以文本语言内容为依托,在学生已有的前期水平下,加上教师的恰当引领,使学生对文本的语言、思想、情感、内涵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的多层面的自主的理解与感悟。这一过程是学生知识交流,思维碰撞,个体生命感悟的释放,是学生个性的一次展露,更是一次语文素养提升的过程。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这种新型的师生观,在观念上可以说所有的教师都不反对,但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浸染太久,我们不少教师总是以为只有教师才是中心,是权威、是主体;学生只是旁衬、是容器、是客体;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独霸“话语权”,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代替学生思维,阅读教学就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因此,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成为学生的平等对话者,同时不要以为这是我们施舍给学生的平等,而应深刻认识到学生的这一平等权利其实是被我们残酷的剥夺了很多年。因为在阅读过程中,一方面面对同一文本时,人人平等,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解读者;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取甚至比教师更多的关于文本的解读信息,一本教学参考书提供给教师的专有资料已无法遮挡学生求知的目光。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有了学习的自主性,才能激发其在阅读过程中的学习的主动性、阅读的积极性、思维的活跃性。
二、尊重学生主体解读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面对的是各种文本,而文本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意义具有发展性、多义性,且“文本的意义不是来自作者对文本的创造,而是来自读者对文本的的解释”。不同的读者(包括教师、学生)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由于其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知识储备以及思维方式等差异而必然导致与其他人不同的个性化理解。例如读《红楼梦》,鲁迅就曾说过:“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正因为此,新课标特别强调“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如何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这一点,个人认为应该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关注学生的个性阅读,帮助他们学会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文本,更重要的是促成学生个性化解读结果之间的思想碰撞,最终实现俄国作家鲁巴金所追求的“阅读,就是在别人的思想上建立自己的思想”。
在教授《雷雨》中,教师提出怎样看待周朴园对鲁恃萍的爱?按照以往教材的观点对周朴园的爱认为是虚伪的、激情的,但学生们提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有真实性的一面:年轻的侍萍勤劳美丽,对在大家庭中成长的周朴园来说,侍萍的温情弥补了他情感的不足,侍萍的出走完全是大家庭逼迫的结果,三十年后,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证实了这一点。不同的回答背后正体现了学生的思想境界、认识水平和情感强度的不同。
三、尊重学生的思想碰撞
新课标明确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三维目标之一。语文阅读教学在实现这一目标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因为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大都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真切,并多和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有共通之处,切合之点。如阅读杜甫的《登高》,一个学生谈到:“我们没有大诗人的苦难的经历,但当我们反复阅读并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就会沉潜到作品的意境中去,似乎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作者脉搏的跳动,感受到作者内心浓黑的悲凉、深沉的叹息”。这里,心灵是最重要的。无限丰富的心灵世界是作品的精神之源,心灵的世界中映现着时代的苦乐,镌刻着人生的悲欢。生活丰富了心灵,心灵造就了作品。
再比如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当教师提出来,天下写母亲的文章很多,史铁生的笔下的母爱却更见不同,是什么原因呢?一名学生说:“古今中外抒写母爱、赞颂母爱的作家不胜枚举,作品也层出不穷,但都很难有史铁生对母爱的感受那么深沉、独特。作者写母亲,用了冷处理的笔法,只是很平静地叙述母亲的艰难处境,对母亲的心理活动做一些猜测,娓娓地述说母亲找我的情景。平静的叙述下面,母爱的博大深切慢慢地凸现出来。”另一名学生接着说:“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是伤痛狂热的,他偏偏用了克制的笔调,叙写了一次次缅怀母亲的场景。没有情感的扑面巨浪,这点点滴滴建立起来的情感的火山,虽不喷勃而出,也正在于它的内敛,才叫读者经久不息地体验着情感的波涛。”
学生的思想碰撞的结果是教师始料未及的,谈得非常深刻,对文本解读得很透彻,在交流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高中语文课本选择的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或激发他们去追求美好青春梦想、或指给他们获得教养的途径,或引起他们多元的谈论、深入的思考,处于十七八岁的他们已经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来理解文本,此时,教师应该多给他们阅读的机会、提供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去感悟、去碰撞。
作者简介:李凌云,江苏省清河中学,研究方向:中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