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拉奥孔雕像群是著名的雕刻艺术,它的出土使很多人感到惊奇,同时也使学者们陷入对它的争论之中。本文主要就温克尔曼和莱辛的观点分析一下拉奥孔雕像群。
[关键词]拉奥孔:温克尔曼;莱辛
“拉奥孔”雕像群是1506年,由意大利人在罗马旧皇宫地基上发掘出土的。它的出土让很多人都感到很新奇,同时也让学者们陷入了对这座雕像的争论中。
对于这座雕像群的阐释,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德国著名艺术史家温克尔曼是最早对古希腊的造型艺术进行探索的一位学者。在1755年,他发表了《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不久他又发表了《对<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的解释》。他认为“希腊杰作有一种普遍和主要的特点,这便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正如海水表面汹涌,但深处总是静止一样,希腊艺术家所塑造的形象,在一切剧烈情感中都表现出一种伟大和平衡的心灵。”…接下来他就以拉奥孔雕像群为例来证明其观点。拉奥孔表面上虽然是非常痛苦的,但是却没有狂乱的痕迹。他展现给人的更多的是叹息与惊恐,而不是痛苦的哀号。他认为“身体感受到的痛苦和心灵的伟大以同等的力量分布在雕像的全部结构,似乎是经过平衡了似的”“心灵处于和谐与宁静的状态,才显出伟大与崇高”拉奥孔之所以没有表现狂乱的一面,那是因为拉奥孔内心的平静,是他内心的伟大和崇高,是一种“静穆的伟大”。虽然后来学者对他的这种观点存在很多疑议,但本人认为温克尔曼的观点还是有道理的。他着重强调了拉奥孔身上的那种英雄气息,虽然拉奥孔知道透露机密会受到惩罚,但他为了自己的祖国而义无反顾。既然他敢于保卫自己的祖国,那他在面临海神的惩罚时想必也是很从容的,他自己并没有做错事,他当然不会畏惧海神派来的那两条巨蟒。尽管他很疼痛,但他不会哀号,他毕竟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一个英雄。所以当巨蟒缠住他时,他可能很痛苦,但不会哀号,不会乞求。以此来看,温克尔曼的观点还是有他的合理性的。
其后,莱辛对他的观点做出了一定的批判,但莱辛的知识建构还是以温克尔曼为基础的。莱辛在他的名著《拉奥孔》中说到,他同意温克尔曼的基本论点即“拉奥孔面部所表现的苦痛并不如人们根据这苦痛的强度所应期待的表情那么激烈”。但接着又说到“对温克尔曼先生的这番明智的话所根据的理由,以及他根据这个理由所推演出来的普遍规律,却不能同意”。他并不认为拉奥孔不挣扎是因为他内心的伟大与崇高,他之所以没有展现扭曲的一面而是由其他两个原因所造成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在古希腊人来看,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能追求的其他东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须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须服从美”。拉奥孔之所以没有把死前的挣扎和狂乱表现出来,那是因为那种丑态会影响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那就是美。第二点就是,雕塑只能截取一个片段,一个顷刻,这个顷刻必须要让人产生自由的联想,否则这个雕像就是不成功的。而“在一种激情的整个过程里,最不能显出这种好处的莫过于它的顶点。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朝更远的地方去看,想象就被捆住了翅膀”所以雕塑不宜表现拉奥孔死前的那种狂乱,那就不具备任何拓展的空间了。他并不把拉奥孔神化,而是把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来看待。当巨蟒缠绕着他时,他肯定是极端的苦痛,而且还要夺走他孩子的生命,这是任何一个父亲都不能接受的事,在这一刻他真的是绝望了,而表现绝望最好的方法那就是哀号。但由于雕像必须以“美”为最高的法则,同时又不能截取顶点的那一个顷刻,所以拉奥孔雕像的作者才没有把拉奥孔哀号的场景表现出来。《拉奥孔》一书出来之后,很多人也都对原来温克尔曼的观点产生了质疑。
他们的观点都各有合理的一面,温克尔曼着重强调了拉奥孔的英雄气息,强调了他那种“静穆的伟大”。莱辛则更把拉奥孔当做一个普通人来看待,他更多强调的是艺术创作的美的法则。其实作为一个人来说,他身上本来就具有多重的气质,多个不同的侧面。在点评一个人时,往往是有的人发现了他这方面的特征,有的人发现了他那方面的特征。批评中没有必要把拉奥孔的形象扁平化、单一化。他身上既具备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息,同时他也具备疼爱子女的寻常感情,这两者并不冲突。所以说不要把温克尔曼的观点和莱辛的观点对立起来,而应该合理的整合,那样才是一个丰满的拉奥孔形象,才是圆整型人物。也正是因为拉奥孔本身具备着多重气质,多重角度,拉奥孔雕像群才成为美学家一个永恒的话题。
作者简介:朱彩霞(1989-),扬州大学文艺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