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可
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探讨
许可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65例慢性肾衰患者, 均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患者均在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出现心率衰竭症状, 观察其临床特点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 室样早搏是最为常见的心率失常, 常在透析3 h左右及结束后, 患者常见心慌、胸闷、头晕、心悸等不良症状, 50岁以上人群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大于50岁以下患者, P<0.05。给予患者有效治疗后, 均明显缓解, 缓解率100%。结论 患者血液透析治疗期间采取有效预防及治疗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率, 纠正心律失常。
慢性肾衰;血液透析;心律失常;临床治疗
血液透析时会伴随着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对患者生命造成一定的威胁, 因此对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进行探讨有着显著的临床价值, 作者对河南省商丘市中心医院血液透析时出现心律失常的65例慢性肾衰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65例慢性肾衰患者, 男36例, 女29例, 年龄37~68岁, 平均(45.8±4.9)岁, 其中50岁以上28例, 50岁以下37例。所有患者均负荷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断标准。其中高血压肾病患者17例, 糖尿病肾病患者13例,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4例, 多囊肾患者5例, 药物性肾损害患者6例。透析时间为2~12个月, 平均透析时间为(6.3±0.8)月。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使用引起心律失常药物。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聚砜膜透析器及碳酸氢盐透析液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 4~4.5 h/次, 3~5次/周, 具体依照患者病情及透析中尿量而定。24 h内尿量<800 ml患者, 每周透析时间>15 h。24 h内尿量>800 ml患者, 每周透析时间>9 h。血液透析中对患者的心电图进行严密监测, 定期对患者血压、临床症状进行观测, 同时进行心脏听诊。对于出现恶心、胸闷、呕吐、大汗等症状患者, 可能为心律失常, 对患者发病原因进行排查, 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积极治疗。给予患者低流量供氧, 降低血流量等常规治疗, 同时给予患者胺碘酮15 omg溶于500美罗的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患者共进行790次血液透析, 其中共发生心律失常165次。其中室性早搏58次, 占35.2%;房性早搏45次, 占27.3%;室上性心动过速23次, 占13.9%;窦性心律不齐16次, 占9.7%;阵发性房颤13次, 占7.9%;房室传导阻滞10次, 占6%。心律失常多发生于透析3小时左右, 患者伴随头晕、胸闷、大汗、心悸等临床症状。本次50岁以上患者28例, 共透析233次, 出现心律失常104次, 发生率为44.6%;50岁以下患者37例, 共透析557次, 出现心律失常61次, 发生率为10.9%, 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0.9%。
2.2 治疗效果 给予患者积极针对性治疗, 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 无死亡病例。
慢性肾衰竭是临床常见的病症, 肾脏内分泌代谢功能及排泄调节功能受到严重损害, 导致机体酸碱、水电解质出现紊乱, 从而引起系列病症, 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持续性血液透析是临床常用治疗方式, 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因此在临床广泛使用。慢性肾衰竭患者机体内分泌功能及排泄功能出现严重障碍, 血肌酐、尿素氮等毒素长期聚集在体内, 导致钙磷代谢紊乱, 引起酸中毒等现象的产生, 直接对心肌产生影响。慢性肾衰竭患者多伴随着心力衰竭、心肌病变、电解质平衡紊乱等并发症, 因此心律失常危险较大。患者心肌缺血、左心室肥厚等心肌病理性改变, 均会导致心脏前负荷及脑水潴留增加, 心脏负荷严重增加, 而透析超滤量的增加, 会导致患者血容量出现较为明显的波动, 患者自主神经出现紊乱, 心脏负荷加重从而引起心肌低氧、缺血的发生, 诱发心律失常[1,2]。血液透析时导致心律失常的原因较多, 主要有透析不充分、高血压、体内毒性代谢产物潴留等, 其中年龄是患者心律失常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 本次研究中, 50岁以上患者血液透析中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患者, 因此在对年龄较大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时, 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 及时发现患者出现的不适感, 并进行有效处理。
患者血液透析中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主要有心房纤颤、室性早博、室性心动过速等[3]。其中室性早搏最为常见, 患者常伴随着心慌、胸闷、大汗等症状, 对患者生命造成较大威胁, 因此在进行处理时, 需要对患者出现的不同类型心律失常进行观察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进行处理。针对心律失常出现的诱因进行治疗, 纠正电解质紊乱及贫血症状, 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改善心肌缺血低氧状态, 降低超滤率, 从而减少血液透析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窦性心律不齐及房性早搏不会导致严重后果, 因此出现时无需急着用药, 对于发作较为频繁患者, 可口服β受体阻滞剂。室上性心动过速及房颤患者, 可采用胺碘酮治疗。室性早搏频繁发生患者可采用胺碘酮、利多卡因进行治疗。然而患者药物治疗无效时, 需要立即停止血液透析, 改用电转复治疗。
本次研究中, 患者出现的心律失常类型较多, 多发生在血液透析3 h左右, 因此在患者进行治疗时, 医护人员要严密观察, 尤其是在血液透析3 h左右及结束后, 对于患者出现的心律失常类型及时进行确定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 纠正电解质紊乱, 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左室功能, 从而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 改善患者的预后。
[1] 张雪华.浅析慢性肾衰血液透析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中国实用医药, 2012,7(21):93-94.
[2] 李艳萍.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并心律失常的治疗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2,7(30):45.
[3] 郭晓青.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期间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09,11(3):219.
476000 河南省商丘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