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信昌
双钢板内固定加髂骨植骨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邓信昌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采用双钢板内固定加髂骨植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T形钢板内固定术,观察组30例采用双钢板内固定加髂骨植骨治疗,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30例中,优26例,良2例,差2例,优良率为93.3%;对照组30例中,优19例,良5例,差6例,优良率为80%。两组优良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采用双钢板内固定加髂骨植骨治疗,可降低致残率,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双钢板内固定;髂骨植骨;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0例,男46例,女14例,年龄21~72岁,平均(42.5±3.1)岁。致伤原因:交通意外伤37例,挤压伤7例,坠落伤13例,其他3例。1例合并半月板损伤,4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6例合并交叉韧带损伤。32例为闭合性损伤,28例为开放性损伤。12例合并腓骨小头骨折。依据Schatzker’s分型标准对骨折进行分型,24例为Ⅱ型,19例为Ⅳ型,11例为Ⅴ型,6例为Ⅵ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行硬膜外麻醉,屈曲膝关节,开放性骨折常规处理创面,行关节面复位,手术切口依据骨折类型和部位进行合理选择。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T形钢板内固定。对照组30例采用双钢板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术,具体操作如下:Ⅱ、Ⅳ型骨折从髂骨内缘3 cm开始,行膝旁前内侧切口,弧形向前下到达胫骨结节内缘处并沿胫骨内侧向下延伸;或从髌骨外缘3 cm处前外侧切口开始,弧形经距腓骨小头前上呈1 cm处到达胫骨结节外缘位置并沿胫骨外侧向下延伸,依据患者内固定所需和骨折类型对延伸的长度进行设定;将关节囊部分切开1~2 cm左右,经半月板下途径向膝关节内进入,拉开半月板,将塌陷关节面暴露,对关节面在直视下复位。Ⅴ、Ⅵ型骨折取Y形切口或膝前正中切口,共同翻起皮肤和皮下组织,在防止皮瓣坏死的前提下,将膝关节及骨折端充分暴露,以利于对有无合并损伤进行探查,将塌陷的骨折平台在直视下撬开,对骨折块进行复位,在处理被掀起或已破碎的关节软骨时,若为未完全游离情况,需采用可吸收线进行固定缝合;取自体髂骨对骨缺损进行处理,在C臂X线机下行双钢板内固定,切除或修补损伤半月板,依据韧带损伤的程度和部位行重建和修复。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患者,给予3~4周的石膏托固定后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器(CPM)训练,负重在术后3个月后进行;固定较牢固者,CPM术后2~3 d即可进行。
1.3疗效评定 对患者行平均12个月的随访,依据行走步态、膝关节功能、膝关节稳定程度、疼痛程度、活动范围,按Merchant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30例中,优26例,良2例,差2例,优良率为93.3%;对照组30例中,优19例,良5例,差6例,优良率为80%。两组优良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膝关节内骨折中,胫骨平台骨折比较多发和常见,因骨折发生塌陷、劈裂,极易造成创伤性关节炎,使关节功能发生障碍,具有高致残率,采取有效的手术方法,使关节面接近解剖复位或达到解剖复位并妥善内固定,可在术后早期即行功能锻炼,利于预后康复。胫骨平台骨折多由松质骨组成,在承受高能量创伤或受到外力挤压后易发生塌陷或骨折,临床多块骨折块同时存在较为常见,在术中对骨折复位标准较难把握,故在复位胫骨平台骨折时面临一定棘手性。依据开放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原则,以保持关节内骨折关节的活动度、稳定性、无疼痛、关节面具有准确的轴线、平整,并对创伤性关节炎进行有效预防为目的[2]。开放治疗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影响关节稳定性的骨折进行处理,切开对关节面最大限度的复位,使关节碎骨片尽量达到解剖复位及获得稳定的内固定,以促进关节软骨再生。虽行开放复位对保证手术效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患者病情超过救治条件或受自身情况限制无法实施手术时,临床可对骨折部行早期锻炼和牵引,以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双钢板内固定加髂骨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临床有效率高于单纯T形钢板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双钢板内固定加髂骨植骨可使患者骨折部分获得牢固固定,促进关节软骨再生修复,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
另外,在对关节内骨折进行固定治疗中,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临床多鼓励患者在术后第2 d即开始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CPM锻炼在术后第3~4 d即可进行,使肌力尽快得到恢复,并可使膝关节功能加强,最大限度的降低致残率,在早期即可修复软骨和骨折,对膝关节可能发生的粘连情况进行有效预防,在患者为交叉韧带损伤或严重粉碎性骨折时,可行石膏托固定,CPM锻炼在术后4~6周开时,骨折线在术后2~3个月X线片检查显示模糊后可负重。
临床需掌握双钢板内固定的手术要点,术中将胫骨平台充分显露,确定手术入路,使骨折获得良好的复位,以促进关节面修复和骨折愈合,有效解剖复位还可降低手术后膝关节畸形发生率,使稳定性得到保障,降低了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同时确立胫骨平台复位的基准标志,采用自体髂骨对骨缺损进行适度植骨,手术操作需在X光透视下进行,临床还需对内固定材料进行合适选择,依据骨折类型行双钢板内固定,尽可能的将胫骨平台解剖关系恢复,在促进坚强内固定的前提下,使膝关节在早期即可开展功能锻炼,促进创伤恢复。
总之,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采用双钢板内固定加髂骨植骨治疗,可降低致残率,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1] 杨德福,张功林,章鸣,等.混合式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中国骨伤,2009,22(3):219-220.
[2] Gosling T, Sehandelmaier P, Muller M, et al. Single lateral locked crew plating of bicondyla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Clin Orthop Relat Res,2005,439:207.
525000 茂名市人民医院骨二科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的发达,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胫骨平台位于关节内,由松质骨构成,在处理上存在一定难度,保守非手术治疗效果多不理想,手术内固定为首选的处理手段[1]。本次研究选择茂名市人民医院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T形钢板内固定术,观察组30例采用双钢板内固定加髂骨植骨治疗,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