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殿乔(江苏省高邮市赞化学校)
读过杰克·伦敦作品的人,都能够很自然地体会到他作品中那种自然的野性,雄性的阳刚。伦敦的视角是独特的,他都是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展现出一个个野性十足、生机勃勃的主人公形象;这些主人公无论是人或者动物,身上完全摒弃了柔弱怯懦的温情,但都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和追求幸福的勇气。
《热爱生命》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淘金者在荒原上迷了路,最终顽强活下来的故事。我们由此展开分析:
通过对伦敦作品的赏读,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大多数作品都塑造了狼的形象,就算是《野性的呼唤》里的巴克,虽然只是一条狗,但也赋予了狼的气息:“它的嘴是长长的狼嘴,甚至比任何狼的嘴都要大;它的头有点宽,是个大型的狼头。”为什么伦敦刻意把巴克的形象往狼上“打扮”呢?这也许是细心的读者才可以发现的问题,通过日常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狼在人们心中是凶残、坚忍、有智慧的一种动物,具有强者的风范和气质。很显然,伦敦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心中的强者、征服者的代名词非狼莫属。所以他把主人公的形象向狼靠拢,意在彰显主人公强悍的体魄、夺人的智慧。
在小说中,文明社会的人和野性的动物,站在同一地平线上,同样面对“食物”和死亡。在自然面前,社会赋予他的一切特性都失效了,只有“活着”,才是生命的最终意义。“因此,这个人已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作为一种思想的象征物,他没有名字,狼也没有,他们只是两个生命,平等的,为了活下去的信念,展开了一场残酷的生命追逐。”
伦敦细心地描写主人公强悍的外表,更描写了他坚强的意志和信念。巴克是用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困难的,《热爱生命》的主人公也是用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他们无疑都是生命的强者。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伦敦细心的刻画下透出的是对顽强生命意志的肯定。
我们在伦敦的文字里看到的是很少的情节,甚至有的情节是单调的。也许伦敦明白情节和技巧都是表象,而文学的本意不是靠表象来支撑的。这也显示了伦敦的与众不同之处。
(1)自由
伦敦的作品大多数背景都是森林、大海、沙漠等。这些背景的共性就是空间上的辽远与空寂,有一种无拘无束的性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自由的象征,暗示人或动物在其中可以恢复野性,之后通过它挣脱社会的羁绊。伦敦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思想在这样的荒原上展开,在塑造强者形象的同时,展现出对自由的追求。
(2)智慧
要做强者,首先应具备超人的智慧。伦敦读了很多书,终于在尼采的著作中发现了超人的理论:“人有强者和弱者之分。真正的强者,或者说最理想的人就是超人,他们有超越常人的特殊的意志、品质和个性。所谓超人比一切人更高大、更强壮、更聪明,超人能克服一切障碍,统治奴隶大众。”就是这样的一个理论,使伦敦看透了社会——弱肉强食,勇者胜。然而他更清楚地知道,智慧在“超人”身上是不可替代的力量。在《热爱生命》中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打开包袱,他数了数还有多少根火柴。共六十七根。”“然后把这些火柴分成三份,用纸分别包好。第一份放进空荷包里,第二份放进帽子的衬布里,第三份塞进了衬衣口袋。”这里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的智慧。
杰克·伦敦是一位有个性而且很大胆的作家。在1899年,他发表了第一篇小说《给猎人》,二十四岁时出版了小说集《狼之子》,在此之后,他还写了很多作品,然而在1911年,他公开声明,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钱。也许就是这样一个赤裸裸的目的,使伦敦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拜金主义泥坑,为了得到更多的钱,粗制滥造,写出了一些完全背离自己信念的低劣之作。然而我们从伦敦的作品中,发现他还是清醒的:《热爱生命》中一再出现的鹿皮口袋,应该是淘金者装金子用的,主人公早已丢弃,但比尔居然到死也不放弃,最后只剩一堆有红有白,被啃得精光的骸骨与之相伴。这是伦敦又一细节刻画,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出伦敦的立场。这种辛酸而残酷的讽刺,正说明了对于大自然来说,“钱”不成其为钱,而它在社会中的存在则往往造成人的异化。伦敦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拖累,走上了自杀的绝望之路。
由此可见,创作灵感的细节来源于生活的细节。伦敦憧憬自由,憧憬有钱人的生活,有了钱,有了家庭,生活渐渐稳定,然而他又不愿受家庭和金钱的束缚,他渴望海洋、森林,渴望自由自在。鲁迅对此有议论说:“欧洲的著作家往往是平民出身,……所以也同样的感受到平民的苦痛,当然能痛痛快快写出来为平民说话,……但是他们既受此荣誉,地位就增高了……钱也多了,房子东西都要好的,终于与平民远远的离开了,他享受了高贵的生活,就记不起从前一切的贫苦生活了。”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类不喜欢孤独,喜欢在家庭生活之外的社会的生活,……孤独幽居,是人类承受的最厉害的惩罚之一。”而伦敦却在金钱富足时离开了社会,独自居住在自己的豪华牧场里,最后在极度的矛盾中,自杀而终。这样就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口口声声说“热爱生命”的伦敦怎么自杀了呢?他没有真爱吗?如果不爱,那为什么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血浓于水的真情?如果爱,那自杀又该作何解释呢?
由孤独的主人公到由爱而生的伟大力量,这些都是伦敦带给我们的值得思考和警醒的东西。从这些细微的描写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伦敦的热烈的情感——他心中是有爱的。又如《马丁·伊登》中的马丁为了赢得罗丝的爱,而发愤学习,跻身上流社会,摆脱他原来狭窄的、贫贱的生活环境,只是因为他爱罗丝,想配得上罗丝。爱是马丁的精神支柱,是它给了马丁无穷的力量,引导他进入文明社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伦敦内心深处对爱的价值的肯定,对爱的高度重视。
伦敦为什么如此重视爱的作用和价值呢?这也许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是不可分割的。
伦敦在很小的时候就居无定所,作为一个私生子,他在原本缺少父爱的情况下,也缺少了儿时的玩伴。可以说他的童年是孤寂的,和他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孤寂非常地相似,这样的童年造成了他孤僻的性格,他不愿意或很难容身于社会的氛围之中。他的生活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甚至还坐过监狱;他总是一个人在风雨中漂泊,他的生活充满了辛酸,缺少爱的滋润。就算是他的生身母亲也从未真心关心过他。
成年后的伦敦,婚姻也并不美满,离婚后又只能靠金钱来诱惑子女与他相见。他的一生中缺少亲情,缺少爱情,当然也没有友情。他的心灵是一片空白,他需要爱来填补心灵上的缺憾,然而他一直未能如愿。当一个人得不到什么东西时,就会将其寄托于自己的梦幻中。“过去、现在和将来便被串在一起,正如愿望贯穿之线。”于是伦敦把自己对爱的渴求寄托在自己小说的人物身上,却一直以尼采的“超人”哲学来麻痹自己,极度地表现了他对爱的渴求。
经过反复的阅读与思考,我们知道:伦敦只有成为精神上的强者,拥有克服一切困难的意志力,才能打败环境与社会对人的重重束缚。然而,精神上的过度追求自由使他走向了个人主义的深渊,使他的精神世界变得孤寂空虚,而人间真爱则能填补这一心灵上的空白,使伦敦在精神上得到救赎,所以他极度地渴求真爱。
强悍的外表,坚强的生命意志,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真爱的渴求,贯穿伦敦作品的始终,通过精心的安排和细致的刻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作品中精细传神的细节描写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参考资料:
1.孟庆枢《外国文学名著鉴赏》,吉林文史出版社。
2.周秀萍《文学欣赏与批评》,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