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玉 郑 丽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甘肃 兰州730050)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多年,高职院校在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 就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实践环节、教材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尝试,也取得卓有成效的业绩,职业院校逐渐形成了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就业目标、 学习目标的相互统一,对于实践性教学、 体验式学习、感知性锻炼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都有了深刻体验。 目前,我们的发展方向是立足于前期的教育教学模式探索、教育教学模块设计、 工学结合和产学研一体化,稳健步入高职教育教学的新境界。 这一层面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基于工作过程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设计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难点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多年来一直处于突破理论内容饱满、实践应用不足,理论讲解深刻、实际应用不会,理论课时量大、实践过程匆匆的悖逆局面中。 专业课程设计的不合理是多因素累积而成的,既有课程内容、 课程整体架构的问题;也有课程规划、课程彼此关联的问题,要想彻底改变不容易。 但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的关键环节,恰恰是改造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尽管改造的难度大,不突破这个难点, 职业教育教学就无法创新,就会延续传统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群改造创新是职教发展的核心, 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突破点 工作过程是指学生所面对的实际工作状态,也就是岗位的任务要求和实际操作活动的总和。 工作过程既是脑力活动过程,也是行为活动过程。 工作过程会因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工作岗位而不同;国家、部门、单位也会因自身需求而对人才规定标准。 为此,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学校就必须眼睛盯着社会人才需求变化,行动跟着社会人才需求变化,政策方针随着社会人才需求变化。 不然,学校就会脱离人才需求实际状况,学生就会脱离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状况。
随工作过程而动的专业课程设计构架是职业教育教学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接轨点 任何职业院校在设计构建专业体系时,首要环节是所开设的专业是否有社会需求。 供给与需求是一对矛盾体,没有需求就没有供给;同样,没有供给,需求也会落空。 其次是开设专业必须经过市场调研,在充分了解了市场需要何种专业人才的情况下,找准社会需求岗位群,厘清这些岗位群所包含的具体工作要求、岗位任务、岗位工作量,有的放矢地建立对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再次,专业方向随工作岗位和岗位任务要求而动,相应地课程设计开发过程、教师配置、教学设备设施、教材编配组织、实习实训、实践锻炼等环节都应跟随而动。 专业课程设计构建是整体设计构建,不是一门或几门主要课程的设计,而是涉及基础知识课程、 专业素质课程、专业能力课程三大方面。 基础知识课程为专业素质课程奠定前提, 而专业素质课程为专业能力课程做铺垫。 三大课程体系所包含的具体课程又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划分各自比例,确定合理的、科学的、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完成专业教育培养过程。
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着力点是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能力是从事某职业必须具备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除了某些方面具有先天性因素外,大部分因素是后天的学习和实践积累的结果。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 职业院校除了理论课程的传授,大量的课时分配、教学设备、教学设施、教学工具、教师配置、教学实践环境、教材内容组织等要素都要围绕学生今后工作能力的培养而精心安排。 由于学生最终的目的地是工作岗位,而任何单位都愿意接纳在短时间内就能够胜任工作的新员工。 可见,职业能力的培养必然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着力点。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对“职业” 要求准确把握 高职院校学生的竞争优势就是职业能力较之于非职业院校学生强。 高职院校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不仅投入了物力、财力,还有更为重要的时间和人力。 把学生上岗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作为学校重点培养和锻炼的方向,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拓展延伸了校园空间, 可以说外部层面的办学要素已经具备。然而,学校有了外部条件还不能完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有一个标杆,需要学校、教师、学生都朝着这个方向齐心协力去做, 才能彰显成效。 而这个标杆就是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及要求。 工作过程为职业能力培养树立了风向标, 培养出的学生能够与社会需求、企业需求、国家需求相契合。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学校、教师、学生等要素集合的过程。 学生职业能力的锻炼是一项艰巨而缓慢的工程, 需要细致精心,需要一步步脚踏实地。 其一,学校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工程中扮演决策者、导向者角色。 学校需要从整体上规划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共性要求和各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个性要求,把握社会、企业、单位所需工作岗位的任职资格和具体任务,并通过教务等职能部门把信息贯穿到各个教学单位,使得各个教学单位能够明确各自专业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同时,各个教学单位也便于制定本专业方向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和行动纲领。 其二,教师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扮演教练员、操作员的角色。 职业院校的教师除了给学生讲授理论课程外,更为重要的工作是训练学生。 通过课程设计、实习实训、课程实验、校外参观、顶岗工作、模拟工作情境等实践环节,完成对本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教师的理论水平要高, 另一方面,教师的实践能力也要强,因此职业院校对教师的要求是“双师型”。 其三,学生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成为受益者。 学校、教师以学生为本,为了教育培养他们投入了大量心血,而学生学到了知识、具备了职业能力, 进入社会后既展示了自我,又服务了社会,形成了和谐生态人文循环,这种人文循环过程有利于学生、有利于社会,是和谐社会的体现。 由此可见,基于工作过程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无疑是事半功倍的方式。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教学统一体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 高职院校既要重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开发, 也要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因为无论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或改造创新, 还是职业能力培养训练, 都要遵循市场规律,都要与市场人才需求相吻合。 学生经过学习培养, 其最终目的是面对工作岗位, 是承担工作过程中的职责、任务。 在满足工作过程要求、实现工作目的基础上使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职业能力培养两个方面在一个共同平台上形成无缝衔接。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就是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上已经非常清楚自己的位置,同时也明确了自己承担的社会功能和教育角色。 因此,从工作过程出发,为工作过程需要而开展的职业能力培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开发就是一个缺一不可的统一体。 一方面,专业课程设计开发或改造创新为职业能力培养锻炼准备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职业能力培养锻炼又印证了理论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 而二者的相互关联、交替、衔接又基于工作过程的需求, 从而将看似单项进行、各方独立运作的个体密切结合为一个整体。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一手抓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锻炼,一手抓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造创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锻炼诚然是职业院校培养、教育人才的关键,但若没有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计和构建也会付之东流。 所以,要确保学校目标的实现,在整体教育教学工作中还得实施得力。 一是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社会人才需求调研、 国家宏观政策规划把握、地方政府发展方略研究。 这些要素看似离学校教育教学甚远, 实则影响、制约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 因为这些要素直接制约着工作过程中职业岗位群的设定。 把握住这些要素, 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专业课程的设计改造与创新都有利。 二是在抓职业能力培养中,对实践环节的强化力度要加大。 要着重在校内实训、企业实习、顶岗操作三方面花费大力气。 对于学校而言,要把“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把校企联合理顺, 把顶岗操作做实,这样学生的职业能力锻炼才能切实有效。 三是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开发或改造创新时,应重点把握基于工作过程需要、职业能力培养所必备的理论课程体系组合。 围绕公共理论课程是引领,为专业基础课程服务; 专业基础课程是拓展,为专业课程服务; 专业课程是核心,为职业能力培养服务,形成层层递进、彼此依存、相互关联的链接体。 四是两手抓、两手硬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 对于学校而言,是强化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对于教师而言,是强化职业资格认证;对于学生而言,是强化职业技能训练。
[1]王毅.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3-54.
[3]肖辽亮,刘梦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建设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8):151.
[4]马丽杰.对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8(3):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