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2013-02-01 21:48田落红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诗歌情感音乐

田落红

(杭州第一技师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3)

在语文课中,诗歌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诗歌的朗诵、感知、体悟和理解,领悟诗的意象内涵和艺术魅力之所在,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诗歌本身的抽象性,学生总是很难体会到诗歌的美感,以至于诗歌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在诗歌教学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体会:分析多了,不仅学生入坠五里云雾,诗歌本身也支离破碎,美感不再;分析少了,学生浅尝辄止,难以体会诗歌的神韵。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音乐这一教学工具,用音乐来代替心中那些无法言说的感触,用音乐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让音乐注入枯燥的课堂,激发学生走进诗歌的兴趣。

将音乐融入诗歌教学过程的可行性

音乐之美与诗歌之美具有互通性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琴歌”是吟唱的,作为古希腊抒情诗中成就最高的诗体,它就是一种伴随着音乐的歌曲类诗体;“圣经诗歌”是吟唱的,唱诗班带着动人的故事和对上帝的赞美与敬畏,跨越了滔滔的历史洪流;《诗经》是吟唱的,正所谓“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汉乐府是吟唱的,两汉乐府本就是音乐管理机构,许多民间歌谣也正是通过在乐府演唱,才得以流传下来;词是吟唱的,每一个词牌固定有一种曲调,“依调填词”是它创作的一大特性。由此可知,诗歌和音乐实乃一母同胞的姊妹艺术,诗歌之美和音乐之美在人类的艺术长河中早已相互交融,难分你我。

用音乐可以重塑诗歌的背景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脱离不了时代背景与个人际遇的影响,诗歌本身也就不可避免地留下时代的印记,离开背景解读、感悟诗歌不免雾里看花,难解其味。诗人的创作过程是由情感而文字,学生的学习过程则是由文字而情感,实现诗歌背景的重塑是协助学生完成这一跨越的捷径。学生受自身年龄、社会阅历、情感体验的各种因素影响,很难准确定位诗歌的背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能通过语言的方式来介绍背景,这很难改变学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作者、作品的错误习惯,也就无法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与感受诗歌之美了。音乐则恰恰能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一段合适的音乐能够让学生直接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所思所悟,或苍凉、或悲壮、或喜悦、或淡泊、或郁郁寡欢、或春风得意,音乐可以其独特的魅力穿透时空,并润入心田。

用音乐可以体验诗歌的音韵 诗歌的美,除了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意境之外,还有那内在的、和谐的音韵美,只不过印在课本上的诗歌没有节拍、旋律,对一名普通的中职生而言,其很难体会到这种美。学生通过聆听音乐,可以感受那“进入美的世界”的旋律,可以触摸那“体验审美境界”的和声,强弱、长短、畅涩的韵律都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用可直接感受的音乐韵律带动学生体验诗歌的音韵美无疑是一种好的方法,通过音乐产生的韵律共鸣引导学生建立诗歌的“曲谱”,在音乐旋律的反复呈现中,自然而然体验到诗歌由语言构成的内在的、和谐的音韵美,从而得到一种具体的美感的愉悦,不仅能让学生恢复诵读的兴趣,更能让学生借此打开诗歌的大门,走进诗歌的世界。

音乐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法

用音乐导入课程,营造情感氛围 每一首诗歌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意志,只有在与作者相似的情感氛围中品味诗歌才能跨过时空、产生共鸣。当铃声响起,教室里荡漾着或喜或悲、或急或缓的旋律,慢慢地酝酿、积蓄、引导学生的情绪,利用音乐铺垫,营造出与诗歌意境、感情相吻合的氛围,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感情基础,使他们的身心在音乐的感染下,很快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去,与作者一同欢欣鼓舞,一同黯然神伤,让他们逐步靠近诗人的情感世界,进入到作品的情感空间。当《静女》遇到《致爱丽丝》,那是豆蔻梢头初见的心悦相知,羞涩懵懂却真实;音乐缓缓响起,我们仿佛窥见了静女内心那小小的喜悦,与恋人约在城角相见,却偷偷躲在一旁,看恋人在那抓耳挠腮,苦等徘徊,忽而跳出,轻轻拿出代表心意的彤管。当《再别康桥》遇到舒伯特的《小夜曲》,轻盈的节奏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淡淡的、舒缓的小夜曲犹如诗歌淡淡的开头,又淡淡的结尾,淡淡中却又包含了几多复杂的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音乐中,我们仿佛看到那个在夕阳映照下的男子,有着淡雅如兰的忧伤,似乎他正回忆与剑桥青草春晖般的邂逅吧。当《国殇》遇到《WAR》(电影《珍珠港》配乐),从柔情似水的钢琴音调里缓缓地带出悲壮悠扬的古典弦乐,乐曲的强烈气氛和激昂气势映衬出人马相错、旌旗蔽日的战场情景和慷慨激昂的壮士情怀。

用音乐布置背景,提高朗读效果 诗歌本身有一种声韵之美、情感之美,把握诗歌音乐美的最好方法就是“吟诵涵咏”。朗读诗歌时配上合适的音乐,不仅能给听众带来美感,而且还能激起读者的情感波澜,扩大读者和听者的想象空间。在教学《致橡树》时,笔者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作为背景音乐,帮助学生把握恰当的朗诵节奏,感受诗人渴望而坚定的心;用《长江之歌》作为《沁园春·长沙》的配乐,景情交融的乐曲和融豪放、婉约于一体的诗歌相得益彰,帮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那种冲破一切牢笼的自由之气魄;用古筝曲《琵琶语》作为《琵琶行》的配乐,缓缓的乐曲时而凄凄切切,时而悠扬回转,帮助学生把握低沉的朗读节奏,将悲、慨紧密结合,体会那种悲凉哀怨情感。

用音乐激发情感,开启审美想象 爱因斯坦认为,音乐是想象力、创造力、审美力的催化剂。根据音乐特定的情感内涵,再辅之以具体的文字空间,便在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之间,建立起一种能够触发的审美联系,给学生开启审美想象的通道。学习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播放《蓝色的爱》,让学生闭上眼睛,放飞心情,感受大海与幸福的气息;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可播放《英雄的眼泪》,让学生回忆苏轼的生平,想象英雄面对赤壁古战场时的身形姿态,感受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无奈;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可播放《高山流水》、《渔舟唱晚》,让学生遐想秋日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的画面,感受王维骨子里的清和冲淡。

音乐在辅助诗歌教学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音乐可以融进诗歌教学,为课堂带来惊喜,但它并不是主角,语文课毕竟不是音乐课,音乐只是一种教学方式,不能喧宾夺主。

选择的音乐要与诗歌内容、情感、意境契合 音乐的种类繁多、情感不一,在选择音乐时要考虑到诗歌的内容、情感和意境。如果说诗歌是一个人的话,音乐就是衣服,要从款式、颜色、花饰等方面考虑寻找到合适的衣服,来衬托出主人的内在气质。有些诗歌不同部分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承载的感情变化跨跃很大,在营造意境时教师需要选择多段音乐或者剪辑组合进行辅助教学。对于这样的音乐使用笔者也曾做过尝试,但效果不佳,极易混淆学生的情感融入。

选择的音乐要与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契合 无论用怎样的方法设计教学过程,最终的受益者是学生。如何使课堂背景音乐能适应学生的兴趣特点,是关系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因此,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音乐,甚至可让学生参与音乐的选择。笔者曾经尝试在学习新课之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试着给诗歌寻找合适的配乐,结果令人惊喜。比如,朗读《再别康桥》时,学生找来了《天空之城》的乐曲,全班同学随着舒缓的音乐,一起走入徐志摩的康桥,感受那种惆怅与温暖,朗读结束后,教室里爆发出响亮的掌声,那是他们对自己的肯定与赞美!

要注意控制音乐的使用长度 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播放的时间太短,会达不到既定的效果,而长时间地播放音乐,则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教师在选择好音乐之后,需要对播放的时长进行测算,以达到最佳效果。特别是作为朗诵背景的音乐,有时要根据诗歌内容、节奏对乐曲进行剪辑、拼接。

以上只是笔者在诗歌教学实践中的初步探索,诗歌的学习本是一个十分复杂且需要深入研究的过程,本文所涉及的只是音乐在诗歌教学中所能起到的一些作用。然而,教学方法是多元的,并不具有绝对性,并非所有诗歌教学都需要使用音乐,并不是所有诗歌内容都适宜编配入音乐,如果不加区别地一味追求音乐的运用,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反而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这也是诗歌教学过程中使用音乐最需注意的地方。

[1]张翠香.让音乐融进诗歌教学[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8(7).

[2]冯杰,刘洪峰.音乐是解读诗歌的金钥匙[J].教研天地,2006(4).

[3]刘造良.让优美的旋律走进语文课堂[J].教育交流,2009(3).

[4]李嬿,吴寅洁,徐旖旎.用音乐进行诗歌教学的探索[J].科教文汇,2009(3 上).

[5]黄珊.音乐与诗歌教学[J].现代语文,2004(12).

猜你喜欢
诗歌情感音乐
诗歌不除外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诗歌岛·八面来风
音乐
音乐
诗歌过年